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时间:2024-05-22 11:35:4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金标 字号:【

  江苏省苏州市拥有五千多年的农耕文化、三千多年的吴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享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近年来,苏州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努力展现乡村振兴多元成果。

  苏州市按照“评选一个遗产、培育一个产品、做强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启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识别普查工作,成立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农业遗产专家智库,承办全国“农遗良品”品牌盛典活动。目前苏州拥有4个国家级遗产,项目总数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5个项目入选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全省第一。

  苏州市依托农遗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连片提升乡村风貌,展现水乡魅力。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入选农遗良品十佳品牌,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入选十佳旅游线路。吴江环长漾片区依托特有的蚕桑文化系统和基塘农业系统,注重保留原始风貌,建成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初莲乡邻中心等标志性场景,导入民宿餐饮、休闲观光、特色采摘等新业态,最大程度保持原有的水乡底色,集中展示原汁原味的鱼桑文化风情。

  苏州市传承优秀农遗文化,赓续农耕文明,弘扬人文和美新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民风、家风家训有机融合。吴中区胥口镇等用传统民歌唱响移风易俗村规民约,连续3年获评全国“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

  目前,苏州市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仍存在一些短板,部分农遗缺乏有效影响力和知名度。农业文化遗产只有与“三农”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价值,才能历久弥新,让沉睡的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与塑造农业品牌联动,发挥农遗经济价值。要将农遗产品打造成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标准化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将农业文化遗产植入到农产品设计、加工、销售各环节,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增值和农民增收致富。

  与推进乡风文明联动,发挥农遗文化价值。农业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吴中区传统水生蔬菜栽培系统,在采集驯化水生植物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水文化和吴文化,并形成了别有趣味的水乡风土民俗。要立足农民主体,传承弘扬包括民俗、节庆等在内的农遗文化,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赓续传承农耕文明。要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公园、基地,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平台。

  与建设和美乡村联动,发挥农遗社会价值。农业文化遗产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要以申报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完善道路工程、电力水力保障,通过微更新、渐进式改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深入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业态,设计和推出具有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丰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形式。

  与发展零碳农业联动,发挥农遗生态价值。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要在农业文化遗产地核心区建设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乡村风貌相协调的特色生态田园,还原农业文化遗产的最初风貌,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生态效益最大化。要试点推行农业文化遗产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生态补偿标准,通过生态补偿推进农遗保护利用,将农遗独特的生产技术融入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