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萃
时间:2024-05-22 11:38:3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推进产业体系多元化 更好落实大农业观

  钟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一是丰富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根据原有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从做优质量、做大产量、打造品牌、畅通信息等方面着手,对农林牧渔等区域农业主导产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全方位促进其高质量发展。二是支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休闲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融合型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以休闲农业特色化发展为重点,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创新服务方式,建立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此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质量与效率。三是创新数字化经营方式。大农业观指导下的经营方式应包括线上的数字化经营,用数字技术改造农业生产经营全链条,驱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数字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入农业产业基层,集中力量攻关符合农民生产经营所需的农业大数据技术。加大对农业数字技术研发创新的补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产品和应用方案的孵化、示范和应用。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加快建立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开放的户籍制度

  张英洪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要将国家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最新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加快户口登记立法,取消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本地户籍与外地户籍的划分,按常住人口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农民选择进城就业创业居住生活就将其登记为城镇常住居民户口,市民选择下乡创业就业居住生活就将其登记为乡村常住居民户口。坚持户口随人走,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人户分离问题。取消“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称谓,统一将进城就业创业居住生活的农民称为新市民、进村就业创业居住生活的市民称为新村民。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制度建设,系统性构建农民市民化、市民村民化的体制机制。  来源:《人民周刊》

  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高鸣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魏佳朔 中国农业大学

  其一,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的基本政策工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坚持并落实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两类口粮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格,发挥好价格支持政策的“托底”作用。其二,对于补贴政策而言,未来应当遵循绿色生态导向,进一步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保护相挂钩的有效机制;合理使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提升种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与服务小农户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玉米与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和稻谷补贴政策。其三,深化农业保险试点探索,稳步推进小麦、稻谷、玉米三类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支持承保机构创新开发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需求的、保障水平更高的险种,满足各类种粮主体差异化、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需求。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健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机制

  王昌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设计上,考虑如何将隐性生态价值转化为显性市场价值,可通过一系列市场化手段,展现和提升生态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首先,进行全面、科学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可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来实现。在评估基础上,制定生态标识和绿色认证制度,对符合一定标准和要求的生态产品给予标识和认证。其次,可通过建立环境交易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显性化。在此平台上,生态产品的提供者将其提供的生态服务、环境效益等转化为可交易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转化和提升。  来源:《光明日报》

  多元化探索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罗明忠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各地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各异,地理区位不同,经济基础不一,决定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必须多元。要充分盘活乡村多重功能,将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优势,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各地基于比较优势确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自主选择独立经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或参股经营等经营模式,因地制宜,采取现代公司运作型、“农户+集体合作社”型、“农户+合作社+企业”型、“农户家庭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型以及“股社分离”型、“股权交易”型或“政经分开”型等具体实践模式,充分释放乡村各类资源的潜能,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南方日报》

  加快培育契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农业人才

  周洁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提升科技特派员掌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强化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接纳能力和支出负担能力,加快形成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全面提升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提升其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掌握应用和传播带动能力;扩充契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农业人才数量,通过引进、培育、线上远程指导等手段,壮大农业科技研发、农机装备制造、农田生产管护的人才队伍;扩充复合型人才队伍,培育农业与能源、生物、数字、通讯、智能技术等横向交叉人才,以及掌握农艺理论、田间生产、农业产业化应用等纵向贯通人才;加强人才培育和调度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推动新质生产力资源适度向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和粮食产能提升效能更大的区域倾斜,并引领带动传统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来源:《经济纵横》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