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协作帮扶 推进共同富裕——基于对浙江省杭州市的调研
时间:2024-05-22 11:42:4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汪洋 字号:【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和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等领域,谋深做实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机制、新模式,着力打造更多具有杭州特色的标志性成果。本文重点就杭州在协作帮扶体制机制上的突破、管理制度上的完善和创新模式上的探索等方面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

  主要成效

  为积极改善西部山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4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产业布局功能,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2010年,杭州市出台《关于建立区县(市)协作机制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率先在全国首创区县(市)协作工作机制,由主城区和西部县市组成协作组,开展以产业共兴、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乡镇结对、干部挂职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协作模式。在此基础上,2021年又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区县(市)协作高质量推进山区4县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推进协作机制,强化市领导联系、联席会议、协作联络、定期沟通、资金监管5项制度,通过财政支持、协同共建、产业转移、城乡融合等路径,实现区县(市)优势互补、要素互通、资源共用、利益共享,协作成效明显。据统计,2010年—2023年底,4个协作组累计向西部县(市)提供协作资金49.28亿元、实施协作项目1908个,实施产业转移项目732个、完成投资额488.42亿元。截至2023年底,杭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67:1。2011年“杭州市区县协作改善民生机制建设”获评浙江省十大民生工程。2023年协作帮扶工作机制入选《“八八战略”杭州实践100例》。杭州的“区县(市)协作机制”不仅成为杭州市解决“东强西弱”“城快乡慢”不平衡问题的“金钥匙”“金名片”,更探索了一条独有的“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有效路径。

  存在问题

  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杭州市协作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大差距”不断缩小,但以下问题仍需研究解决。

  协作机制的统筹作用还有待强化。协作双方沟通模式相对单一、投资动力有所减弱、项目引进增速放缓、新增点后劲不足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统筹协调作用发挥的潜力还有较大空间。

  协作项目的重点领域还有待深化。部分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村民愿望迫切的项目落地难,与大项目、大产业、大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集体经济造血、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还不够精准,资源盘活的空间还需进一步挖掘。

  协作帮促的底线需求还有待细化。帮促活动涉及民生建设、教医卫养、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帮扶双方的资源配置、流动要素、管理保障等各不相同,导致一时无法满足双方利益需求,从而影响了帮促各方的期望值。

  对策建议

  新时期杭州如何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如何在深化协作空间机制、产业协同领域、管理模式发展创新、推动共同富裕等举措上,发挥1+1>2的溢出效应、聚合效应,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兴产增收强联动,全方位多链条健全协作帮扶机制

  品牌打造促共富。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机制保障,以加强双方联络互动为平台,通过结对联建统筹协调日常事务、共享信息来源、强化资金管理、规范项目建设、助力农产品销售等,进一步加强深层次协作和交流,全力打造协作帮促活动升级版。围绕探索“种楼”和“种田”利益分享路径,通过农业“双强”“飞地抱团”,引进先进技术手段,吸引优秀农业企业入驻,做强“土特产”和山林经济文章,拓展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挖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补齐产业结构单一、同质趋向现象,打造新的增长极,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增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推共富。坚持项目为王,强化目标导向,以规范协作资金使用和协作项目建设管理为抓手,围绕协作双方需求,主动求变、争取突破,将偏远乡镇、薄弱乡村作为重中之重,确保每年协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协作资金的15%以上用于产业项目,积极探索山林经济、庭院经济新路子,不断创新“消薄增收”新模式,提升帮扶绩效。联络组要主动会同派驻地农业农村局严格按照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做好协作项目认证、确定、监督、管理、报账、评估等工作,真正形成项目“闭环”管理,确保项目实施资金安全合规有绩效,并向镇街、村社延伸,杜绝重建设轻产业的现象,防止各自为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精准对接助共富。坚持人岗匹配,强化指导服务,以区县(市)协作联络组为纽带,成员由协作组城区单位选派,派驻期间不得兼顾原单位工作,以确保派驻期间履职尽责。组长由协作组牵头单位派出并挂职派驻地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根据工作分工,除负责区县协作、镇街协作、三百帮促等,还做好城乡统筹、联乡结村、招商引资、乡村建设、参与当地重要活动等工作。其他成员挂职派驻地农业农村局相应岗位职务,在投入方向、项目选择、管理备案、资源整合上,多往镇村跑、结对单位跑,将镇村作为主战场主阵地,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放大器,农村环境作为支撑点,进行“点对点”对接,防止工作“跑、冒、滴、漏”,努力实现多管齐下、双向“奔富”。

  重绩精管优模式,全领域多层次挖掘盘活帮扶潜力

  项目援助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协调联络,立足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城镇区域综合承载功能。及时梳理双方诉求,适时召开区县(市)协作联席会议,分析问题症结,明确目标要求,及时做好协作区县领导走访互访工作,增进双方共识,汇聚发展合力,有效推动区县资源要素交流合作。同时规范协作单位局长季度工作例会,认真研究工作思路、落实资金项目、全程监管项目、梳理问题清单、制订工作举措、提炼经验做法,制订出台操作性强、融合度高,有指导意义的“明白纸”“工具书”——《区县协作工作手册》,供协作双方共同遵守执行,从而提高协作效率。

  强弱结对带发展。坚持以强带弱,注重联动发展,以百社百企结百村帮促活动为载体,让区县(市)协作联络组承担村企、村社结对的组织、联络、协调职责,通过清单梳理、走访对接、会议推动等形式,把帮扶村“所需”与结对单位“所能”有机结合,并通过党建联建、产业帮扶、农产品销售、基础建设、技术指导、结对困难群众等帮扶机制,结合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造梦师、乡村工匠等,实现资源有效融合,为党组织软弱后进村、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和工作任务重、治理难度大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智力和财力扶持,为农产品进城、进社区、进食堂销售提供稳定有效渠道,积极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

  做优服务精帮扶。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服务保障,按照“一人派驻、全单位压上”机制要求,把帮扶村作为协作工作的联系点、村情民意的观察点、工作创新的试验点,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全力做好派驻人员的福利待遇、人身意外保险等服务工作,督促派驻地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扎根工作。强化派驻人员日常管理,了解掌握工作履职表现、思想动态等,关心家庭生活、关爱成长进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动力。始终以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以绩效为质量,以廉洁为底线,定期向派出单位反映派驻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对派驻期间工作特别优秀的联络员予以优先考虑晋职晋级。

  固本优服实兜底,全时空多举措确保开展联运发展

  统分结合明责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意识,始终把区县(市)协作机制作为推动山区4县跨越式发展、缩小山区县(市)与城区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充分考虑帮扶对象、工作性质、资金渠道、派出单位等不同因素,把协作机制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手段,协作成果作为当地干部群众可见可感的重要环节,把联络组成员作为推进工作的具体践行者,既能驻得牢、下得去、干得实,又会管资金、看项目、访农户,既能认真履行职责,更能与当地部门同频共振协助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创新拓展协作内容和形式,推动资源互补、信息互通、人才共育、市场共享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协作共建,真正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固本强基提质效。坚持深化改革,聚焦双轮驱动,以“村美民富产业旺,改革强基勇登攀”为主题,深入实施农村环境、名村名带、联农带农、现代“新农人”、现代都市农业、山林经济、乡村经营、城乡融合、良田良种、科技装备十大促进行动、全面落实“深化改革”“强基固本”“重点指标”三张清单,扣牢30多个重点关键指标,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高水平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杭州范例。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年均高于城镇居民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年缩小,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中有增。

  输血兜底关键事。坚持群众所需,强化民生托底,依托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三百帮促等协作帮扶平台,在制订农民(低收入农户)增收促共富项目清单的同时,谋划新一轮市级支农政策(2025年-2027年)专项调研工作,持续创新深化产业帮扶、健康帮扶、金融帮扶、结对帮扶等机制,大力推行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代种代养、来料加工等增收组合举措,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立城区农贸市场“嵌入式”公益性共富菜市(摊位),以实现就近就业,增加困难群体收入。派强用好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驻村工作组,帮助党组织软弱后进村、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和工作任务重、治理难度大的重点村实现派驻全覆盖。完善低收入农户动态防返贫监测机制,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