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全面贯彻落实法律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时间:2024-06-20 15:05:1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和对粮食安全规律的准确把握,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确立了新粮食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粮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粮食安全保障法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由政策治理转向法治治理的重要举措,为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及时把法律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融入粮食信贷制度中,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坚决扛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牢记初心使命,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全行“头等大事”

  农发行总行党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摆在首要位置,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始终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政治任务,作为立行之本、发展之基,举全行之力办好这件“头等大事”。特别是粮食安全保障法颁布之后,第一时间组织学习,深刻领悟立法宗旨和原则,准确把握法律对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等环节,以及粮食应急、节约等方面的规定要求,着力转化为信贷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思路、具体举措和具体行动。在总行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农发行持续加大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力度,在全国金融机构中率先成立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领导小组,明确服务粮食安全的“全粮、全链、全行、全力”发展思路,坚持优政策、促创新、强管理、控风险,着力打通产业链、构建供应链、延长信贷链、提升价值链,全方位提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能力和水平,实现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全覆盖。目前,农发行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近1.8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比重达到43%,有效发挥了金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作用。

  聚焦产能安全,大力支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能安全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要研究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保障法聚焦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作出一系列针对性规定,为金融服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农发行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粮食产能提升。一是聚焦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支持力度。2023年,累计投放农地贷款3022亿元,同比增加349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1577万亩,服务黑土地保护1131万亩;投放水利建设贷款2145亿元,支持包括大中型灌区、配套节水改造等一批水利项目建设。二是聚焦科技这双“翅膀”和种子这颗“芯片”,加力支持种业振兴、高端农机装备制造、智慧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等建设。2023年,累计投放农业科技贷款514亿元,同比多投放28亿元;投放种业全产业链贷款349亿元,同比多投放18亿元。同时,加大种业基金投资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23年末,种业基金累计投资支持种业金额超过3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种业领域近200亿元。三是聚焦春耕备耕这个关键节点,支持土地流转和农资、农机、农业科技等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确保粮食生产不误农时。2023年,累计投放春耕备耕贷款2386亿元,同比多投放951亿元。

  聚焦储备安全,全力保障储备调控资金供应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安全是底线。粮食储备是保老百姓饭碗的“救命粮”,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地域广阔,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多储一点、多花一点钱,安全系数高一点是必要的。”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政府粮食储备体系,明确对承储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要求,进一步健全粮食储备长效机制,确保储备安全。

  一直以来,农发行在积极参与研究制定国家粮棉油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政策性粮棉油收储资金的供应与管理工作,及时足额保障中央储备增储、轮换和最低价收购信贷资金供应,大力支持地方储备调控体系建设,支持政府手中掌控更多的粮源,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2023年,农发行加大粮棉油储备调控贷款投放,有力保障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特别是面对东北地区大豆市场行情不振、农户卖粮困难的复杂形势,农发行高效落实国家政策性收储计划,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及时足额安排信贷资金,支持黑龙江和内蒙古国产大豆专项收储,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保障了农民种豆收益;针对去年夏粮期间河南等地“烂场雨”造成小麦大面积受损卖难的问题,农发行及时协调,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启动地方临时收储政策,带动市场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有效解决了受损小麦的销售问题,得到了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种粮农民的高度认可。

  聚焦流通安全,着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流通安全是关键。粮食流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事关粮食安全和人民福祉。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国家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管理和调控,明确地方政府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保护责任,并加强粮食流通信息管理等措施,为金融机构支持粮食购销调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年来,农发行坚持新发展理念,顺应市场化改革大趋势,创新信贷政策和支持模式,积极支持粮棉油大流通大循环,畅通国内国外双循环。一是抓住收购这个流通的起点,统筹做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客户布局,加大收购信贷资金投放力度。2023年,累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3687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油5206亿斤、棉花308万吨,连续多年支持粮油收购市场份额保持在50%以上,支持新疆棉花收购市场份额保持在55%以上,充分发挥了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确保了市场“有人收粮、有钱收粮”,农民“顺利卖粮、安心种粮”。二是抓住调销这个流通的续点,大力支持北粮南运、中粮西运、西杂东运,支持跨区域粮食余缺调剂,确保收购上来的粮食能够及时进入加工和消费领域。2023年,累计投放粮油调销贷款1018亿元,支持企业调运粮油1227亿斤、成品粮油255亿斤。三是抓住进口这个流通的补点,在全力保障国家粮棉专项进口所需资金的同时,积极拓展市场化进口业务渠道,围绕沿海沿江沿边等进口重点地区、粮棉油进口贸易重点企业,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营销,努力扩大支持进口的市场份额,保障国内消费需求。2023年,累计投放本币贷款971亿元,发放贸易融资和外汇信贷额254亿元,叙做国际结算1060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25亿元、79亿元和241亿元。四是抓住仓储物流体系这个流通的基点,大力支持现代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2023年,累计投放仓储(物流)设施贷款84亿元,支持一大批粮食仓储设施、粮食物流园区、粮食批发市场,以及港口、铁路站点等粮食物流节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粮食流通效率。

  聚焦产业安全,大力支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安全是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国家优化粮食加工结构,明确粮食加工发展优先顺序,科学规划粮食加工业布局,并鼓励主产区和主销区以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这些政策规定不仅将促进粮食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粮食产业经济提质进档,还为金融服务明确了支持重点,优化了市场环境。

  农发行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坚持以粮食加工转化为引擎,以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为路径,大力支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一方面,大力支持粮棉油加工,择优支持主营业务突出、行业排名靠前、抗风险能力强的主食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支持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开展“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促进粮棉价值链延伸和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提升。2023年,累计向粮棉油加工企业投放贷款874亿元,客户涵盖中粮、九三粮油、鲁花、五得利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发挥市场供给“毛细血管”作用的中小微粮食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围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创新“定购贷”“订单贷”“竞拍贷”“仓单贷”等供应链金融模式,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支持粮食产销对接、工贸对接、储加对接,为各类用粮企业建链、补链、延链。2023年,参与组织举办全国性和区域性产销对接活动4场,促成产销区粮食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近300户次。同时,大力推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扩面增效”,目前共支持18个省(市、区)建立起信用保证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66亿元,2023年累计向基金项下企业投放贷款390亿元。

  砥砺奋进新征程,奋楫扬帆再起航。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农发行建行30周年。在新的起点上,农发行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加大对粮食全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力度,全方位提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