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田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要求,建机制,优模式,重创新,推经验,连续5年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截至2023年底,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23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39%,带动全区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长”,产量稳居全国第6位,今年有望突破8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政同责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自治区党委、政府连续4年召开春秋两季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会战,与盟市签订“责任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盯办资金支付、整区域推进等重点工作。自治区本级成立了43个编制的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二是全面压实责任。市县乡三级均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五步闭环”精细化管理,通报排序,末位约谈。三是明确奖惩机制。建立“高标干不好,项目安排少”的挂钩机制,定期向盟市党政主要领导发送“一封信”反馈问题,反复解决不力的,纳入自治区纪委监委贯通平台跟踪督办。
锚定目标抓,保障“钱花在田内”。一是优化区域布局。落实东北区“率先”、黑土地“优先”要求,按照先集中后零散、先水地后旱地、先黑土后其他、先平原后丘陵、先湿润后干旱的顺序,细化时间表、路线图。二是优化措施安排。紧盯“一平两通三提升”目标,优先安排能够实现粮食增产的田间工程,田块整治投资达到30%以上,灌溉与排水设施投资达到40%~50%,统筹开展沟渠整治清淤,不建“宽马路”“景观林”“数字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玉米亩产达到2000斤以上,实现一季吨粮。三是着力破解瓶颈制约。针对产粮缺水矛盾,井灌区全部配套浅埋滴灌等措施,地表水灌区对渠道裁弯取直、衬砌硬化,黄灌区推广二次澄清和移动式直滤滴灌,旱作区大力发展集雨补灌,形成了“限制使用地下水,高效使用地表水,集蓄利用天上水”的综合节水路径,年节水近34亿立方米。针对土地碎片化问题,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建设模式,也就是打破零散农户承包界、打破杂乱地块界、打破混乱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植树造林、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划分地块;建成后重新分配经营。项目区户均田块数量由6~10块整合为1~3块,可耕种面积增加1.5%,土地流转价格提高200元以上,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大变革,生产效率和规模化经营水平的大提升,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紧盯质量抓,保障“建一块成一块”。一是完善制度体系。自治区政府继2022年出台“高标准农田十一条”后,今年又出台2.0版,在全国率先提出资金专户管理、“建管运”一体化等创新举措。在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的指导下,农牧厅配套出台五方面35项农田建设管理制度,覆盖项目实施全流程和各参建方。二是完善标准体系。编制了7个农业分区、6类灌溉方式、14种建设模式的典型设计,分区域分类型明确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2024年率先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概算编制规定。三是完善监管体系。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质量管控的十项措施》,在全区推行无人机航测、举牌验收、原材料发票备案等管控措施。形成了全区以机电井为主的“一张图”管理,建立了参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定期发布黑白名单,倒逼参建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示范带动抓,保障“农田是良田”。一是加强区域示范。分区域打造旱地、黑土地、盐碱化耕地、沙化耕地、北方水田、“一户一田”、高效节水灌溉、绿色数字、一二三产融合等9类示范样板田,创建农田建设内蒙古品牌。二是加强典型示范。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二轮土地延包、新增耕地规范利用、社会化服务等进行统筹,一体谋划,一体推动。有序推进整区域建设试点,高效运用旱作高标准农田四级(部、区、市、县)共建示范机制。三是加强科技示范。成立由院士领衔的盐碱地、黑土地、旱地三大研究院和技术团队。自治区本级先后投资48.5亿元,综合利用盐碱化耕地320万亩,形成9种改良模式。统筹资金72.7亿元,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135万亩,探索形成“天成模式”“大河湾模式”等7套保护利用模式。
问题导向抓,保障“建得成用得好”。一是针对“钱不到位”问题,取消市县两级配套,分区域、分类型差异化补助。实行资金专户调拨、专户管理、专户清算。推动“政银企”合作,与中国银行共建农田建设监管系统,授信支持310家参建企业贷款12亿元。与农发行创立农田建设“+供应链”“+产业导入”“+整体推进”“+绿色金融”四种贷款形式,发放贷款69亿元。正因为解决了资金困难的症结,基层从原先要少干转变为要多干,从压项目变为争项目,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今年争取到三批次共1086万亩建设任务。二是针对“管护不到位”问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的耕地全部收归村集体经营管理,所得收益用于后期管护。创新实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管护模式,将保险期限延长到15年。自治区每年安排2000万元奖励10个旗县和100个村集体,以奖代补激发基层管护积极性。三是针对“招标不规范”问题,整合零散标段,推广电子化远程异地评标,严格控制业主代表数量,联合自治区纪委监委、检察院整治违规招标投标行为。四是针对“基层不会干”问题,总结14种典型模式、26步工作法、十大案例、“八个三”管理经验,组织全区学习推广,推动“盆景”变“森林”。五是针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开展了“高标准农田问题大起底、整改大推进、成效大提升”行动,起底问题5338个,问责追责22人,已经完成整改4733个,整改率88.7%,预计十月底前全部完成整改。
联农带农抓,保障“农田建设为农民而建”。一是建设前期引导农民参与。实行“四会、两确认、六签字”模式,召开立项意愿调查会、项目现场观摩会、立项告知会、方案讨论会;对设计初步成果、实施方案两次实地确认,并要求农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嘎查村支书、乡镇长、农牧部门负责人、旗县区政府“六方”签字。二是建设期间带动农民增收。协调中标企业拿出中标额的10%实施以工代赈。设立农民监督员公益性岗位,全程参与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并支付一定劳动报酬。三是建设后期组织农民管护。设立农田建设12316监督热线,全面推广“农田建设随手拍”小程序,实行“井长、田长”制网格化管理,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