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录入—提交审核”,一条农村住房安全巡查情况信息便通过“渝快政”一表通系统上传完成,这样的操作重庆市巫山县水流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谢清艮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而在另一边,巫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村镇建设科的王力则能立刻查看系统里的农村住房安全巡查信息。“我们常态化开展农村住房动态监测,要求各个乡镇、村社每个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农村住房安全排查。”王力说,“通过排查,我们基本上就能掌握辖区内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是不是存在房屋安全隐患了。”
据介绍,2024年1-8月,巫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已累计向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推送行业数据筛查比对预警信息8次,涉及135户;报送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部门相关信息比对情况8次,涉及13户;推送农村危房改造对象信息,涉及93户199人。巫山县切实守住了“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的底线,实现了老百姓的宜居和乐居。
住有所居 危房换新颜
“以前老房子那一片儿,整个就只有我一家,就是个土泥巴屋,交通也不方便,哪儿像现在,衣食住行都有保障了。”家住巫山县建平乡云台村的魏耀美老人说起住进新房的感受,高兴不已。
老人是村里的低保户,年轻时摔断了腰,丧失了劳动能力,无儿无女一个人住在父母留下的土房子里。去年年底,在全县农村危房情况摸排中,魏耀美老人的情况被排查出来,被列入了2024年危房改造计划,成为2024年第二批危房改造中的一户。如今,魏耀美老人如愿住进了新房,这个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建成总共花了3万多元,其中政府就补贴了2.1万元。走进老人的房子,新粉刷的白墙还未染上岁月斑驳的痕迹,堂屋里家具简单,但宽敞明亮。
“魏耀美老人这种情况,就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对这类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危房改造,会按照房屋危险等级和对象类别开展一系列改造,比如定为C级的改造补助标准为每户七千五,定为D级的补贴标准为每户两万一。”王力说。2024年,和魏耀美老人一起被列入巫山县2024年度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任务的共93户。截至目前,已竣工74户,竣工率80%。
和魏耀美老人情况差不多,房屋同样被评为D级危房的还有家住巫山县官渡镇三堰村的胡永菊老人。胡永菊曾因丧偶致贫,年轻时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长大。“以前住的那个房屋是用石头砌的自建房,正经的门都没有,就像猪圈那样用木栏围起来。”回忆起以前的居住条件,胡永菊老人直言,“那个房子看着都要垮了,房屋裂了口,外面一刮风下雨,屋里就要漏风漏雨,我就要经常上房顶捡瓦。”胡永菊老人的子女害怕她摔下来,不准她去捡瓦片,老人便赌气地说:“摔死算了。”
而如今,这样赌气的话再也没听老人说过。通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胡永菊老人住进了干净宽敞的三室一厅,居住条件极大改善,房子也从没有路的“山坡坡里”,搬到了“马路边边”,生活更加便利。“以前的老屋没有路进去,一包肥料还要请年轻力壮的人帮忙扛过去,现在车就能直接开到院坝里,方便得很。”胡永菊说。
在住房安全常态化监测下,巫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每个月23日前都会核查当月新纳入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安全保障情况,然后把有关数据信息推送给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由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汇总后反馈相关乡镇进一步核实。同时还会对可能遭受自然灾害区域的农房做好信息预警,采取提前维修加固、监测居住、劝离搬离危房等方式解决。
住有安居 预警护家园
时间往前推到2023年10月9日上午,家住水流村三社的梁红莲刚送完孩子上学,就听见自家的车子被石头砸中的声音。还没来得及出去看,便接到了村干部的电话:“滑坡要来咯,不要带任何东西,赶紧撤!”
20分钟后,梁红莲和左邻右舍全部被疏散转移。1小时后,出门时还好好的房子已经混着红色泥沙被冲得不见踪影。
“还是我们村干部和政府及时通知,不然的话,死人都说不定!”梁红莲说。一场泥石流,让水流村42栋房屋全部被冲毁,但是全村196位村民却一个都没少。当伤痛渐渐平息,人们回过头试图寻找其中的缘由时,发现其中有一个绕不开的关键点,那就是预警机制。
基层干部谢清艮平时负责地灾监测、住房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刚参加工作不久就遇上了此次重大灾害事故。“10月7日,我们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就监测到了震动,紧接着就有预警信息发送到手机上了。”回忆起当时情况,谢清艮说,“再加上我们的群访员平时每两周就要报一次巡防信息,要是哪段时间在落雨,他们就会天天去巡防。”
地质灾害隐患点是巫山住房安全保障监测重点关注的区域。巫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对地灾点上的房屋提前做好“技术监测+群访员巡查”的信息预警工作,预警信息一出现,巫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与村里的干部就马不停蹄地“转”起来了。“刚开始一有滑坡的迹象,我们的村干部就带着我们老百姓准备撤离,当时有路被冲了,我们村的曾主任就带着大家开路,第一天搞到了半夜十二点,第二天凌晨三点多还在搞。”最先受到滑坡影响的家住水流村二社的毛泽勇说。王力也表示:“每到自然灾害高发、易发期的时候,我们会特别警惕,会派出工作组下沉一线,与乡镇村社一起做好日常24小时应急值守、巡查巡防工作。”
人保住了,可“以后啷个办?”成了包括梁红莲在内所有受灾老百姓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全没了,什么都没了,当时真是死的心都有了。”回忆起那段记忆,梁红莲红了眼睛,声音微微颤抖。梁红莲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智力有问题,家里的收入来源就是靠丈夫和小儿子,自己在家带大儿子和孙女。以前还能种点自家的地补贴家用,而一场天灾,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可能再次面临贫困。
“政府这边给灾后重建安排得还是很周到的。当时准备集中安置,但是地勘报告出来后,选址地的土层还是不适合建房,于是县里决定按照当时的政策统一分散安置。”水流村党支部书记曾宜军说,对于符合条件的,巫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还会安排有关人员指导农户申请“农房巨灾保险”“金土工程”地质灾害搬迁补助、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等资金。“比如,‘金土工程’地灾搬迁补助,一户能补贴9万块;‘农房巨灾保险’按照房屋结构进行补贴,土木结构的给两万五,砖粉结构的给6万,石粉结构给三万五。”曾宜军介绍。
“还是国家政策好,政府的帮助让我们又有房子可以住了!”说起自家住上新房的事儿,梁红莲有些激动。灾后,梁红莲一家在镇上重新买了房子,自己出了部分钱,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按照每人5万元的补贴标准,梁红莲家五口人一共补贴了25万元。“现在住的新房子和以前住的差不多,没有什么差别。”梁红莲说。
住有乐居 乡村更和美
安居才能乐业。如果说,水流村的例子展示什么是“住得安心”,那么,下庄村的例子则让人看到了什么是“住得开心”。
“要宜居还要乐居。”谈起下庄村住房整体规划,巫山县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建川说。忆起以前下庄村的居住环境,那就三个字“脏、乱、差”;要说过去的住房条件,那就一句话“房子看着都垮了半边”。
虽说此话是人们常用的夸张说法,却真实反映了下庄村在住房安全保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庄村因一条“天路”被世人熟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推动了天路品牌的诞生,村民的收入得到不少提高。住房方面巫山县也决定跟上步伐,在保障老百姓住房安全的基础上,将住房改造与深度挖掘下庄传统村落资源相结合。
“这个屋外二层有点像阳台的构造是下庄住房建筑的特色,叫望楼,以前是用来晾晒衣服的,我们在修缮过程中也把它保留了下来。”走进周树青老人的院坝里,杨建川指着二楼的木栏介绍。
周树青老夫妇擅长制作大鼓,一进宽敞的堂屋就看见粉刷一新的墙上挂着一排各色样式的鼓,鼓旁立着一个电冰箱。现在看着崭新的三合院样式的房子,在两年前进行改造时,其实快垮了一半。“我们以前的老房子是自己拿木料建的,也没什么质量,下雨的时候要准备一排桶放在梁下接雨。”周树青老人说。而如今,房子按照原有的样子进行了修缮改造,看着仍是个土房子,但在防水、墙体、地坪等方面的保障功能上却大幅提升了。
夯土结构是下庄村传统建筑的特色。巫山县在进行房屋改造时保留了这个特色,在原有基础上“修旧如旧”,加强房屋结构安全维护、做好排水防潮措施、提升室内居住品质,使下庄老百姓的房屋在保留传统建筑外部风貌的同时,提升内部的舒适宜居度。“我们委托了四川美术学院赵宇团队负责下庄住房改造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一家脱贫户的房屋设计还获得了川渝两地设计大赛一等奖呢!”杨建川介绍。
在下庄,房屋可以分为宜居和乐居两个类型,宜居主要就是老百姓自己住,乐居就是在满足自家生产生活的需要后,还有多余的空间可以拿出来经营。村里的第一家民宿“三合院”最初就是由三位贫困户开起来的。当时下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毛相林想借着危房改造的契机,让村里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吃上旅游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有意愿的几户人家资金又不足,于是村里便把几家人聚在一起,合资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从2018年第一家农家乐开办到现在,下庄村的老百姓利用改造整治后的农房发展了特色餐饮3户,特色民宿14户149张床位,开办1家下庄扎染传统手工作坊。“去年下庄通过民宿共获得18万左右的分红,老百姓高的能分四五万,最少的也有两千八。”毛相林说起村里的变化,感触颇深,“村里大不一样了!房子盖好了,现在游客都愿意在下庄住下。”
住房安全保障工程,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自2021年以来,巫山县累计消除C、D级危房380户,实现了农村危房动态清零;通过维修加固、拆除重建等工程措施以及“封闭停用+警示标识”等管理措施,完成全县存在安全隐患的9237户农村房屋整治,整治率100%。新家不仅成为老百姓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