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其中,乡村建设作为“三提升”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各地加快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首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将京郊乡村地区作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14年就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乡村建设的时间表、任务书与路线图,并提出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10月,全市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基础上,正式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提出在更高水平上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村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2800余个村庄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卫生户厕、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3.5%,5G、光纤宽带通达率实现行政村全覆盖,93%的村庄、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
首都乡村建设要统筹好四种关系
统筹好顶层设计与分类施策的关系。要坚持首善标准,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与近年来乡村建设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进一步细化乡村建设规范、标准与相关实施机制,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同时,京郊地域广阔,乡村区位条件、功能定位、所处阶段、发展类型等均存在差异。要遵循首都乡村发展规律,结合不同功能区农民的实际需要,科学把握京郊乡村差异性特征与区域功能定位,确保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相适宜,注重同乡村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彰显特色。
统筹好项目建设与长效管护的关系。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未雨绸缪,以系统理念推进建、管、用并重协同发展。一方面,乡村建设项目要科学规划、充分论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匆忙上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损失。另一方面,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同步考虑建成后“谁来运营”“谁来管护”“钱从哪里来”等现实问题,提前谋划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和持续运行机制,确保项目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效能。
统筹好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乡村建设工作涉及政府、企业、集体、村民等多方力量,既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也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构建共建共管共享大格局。一方面,要扎实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落实落地,建立健全市负总责、区和乡镇抓落实机制。特别是全市13个涉农区作为落实主体,要细化具体措施,明细任务分工,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需于民,尊重农民作为参与者、享有者的意愿,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农民广泛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统筹好全面推进与示范引领的关系。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既要树立系统观念,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也要从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入手,重点突破、示范带动,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同时,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条件成熟并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总结推广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根据部署,未来五年,全市将重点打造约100个示范村、约1000个提升村,引领其余村庄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首都乡村建设
要以五个强化为抓手
2024年2月召开的北京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通过“五个强化”,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效能。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发挥乡镇责任规划师作用,加快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推动“多规合一”在村庄落地实施,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跟着规划走。针对不同功能区、不同类型乡镇发展诉求,围绕“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非建设空间和重点项目等,加强功能和空间统筹,强化人口和用地匹配,分区分类引导乡镇发展建设。持续开展“百师进百村”活动,围绕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以传统村落保护为重点,以传承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线,以凸显村庄秩序与山水格局、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
强化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有序实施老旧户厕改造提升,全面升级乡村景区旅游厕所。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回头看”专项治理行动,确保整治成效“守得住、不反弹”。围绕全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加快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山区乡村依托重要沟域和流域,打造最美山区游线;平原乡村依托河道和线性绿色空间,构建林田丰美、自然原真的绿道网络。加快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从严抓好村庄风貌管控,打造体现京韵农味的美丽乡村。
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公路提档升级,优化路网结构、提升等级水平、完善沿线设施,持续创建“美丽乡村路”。改造提升乡村停车场,优化公交线路与休闲步道、骑行道布局。统筹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完善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提升“村村通快递”服务水平。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全面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围绕“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分类推进受灾区受损农宅重建,加快修复水毁设施,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
强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发挥新城、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无缝衔接和功能互补。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开展城区与乡镇学校结对帮扶,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持续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加大城区医院下乡帮扶力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培育发展更接地气的农村养老服务,构建由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等组成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加快乡镇综合文化中心、行政村综合文化室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节日民俗等活动,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乡村建设实施保障。建立清单化、项目化工作机制,科学制定任务清单、建立台账,明确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严格项目评审,构建“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滚动式发展格局。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统筹市、区财政,发挥乡村振兴基金作用,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打造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努力破解乡村建设“落地难”问题。强化指标任务考核,适时开展评估总结,确保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并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一般项目KM202010016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