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节粮关系着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通过AI新算法、新模型和大数据技术,理解基因、预测表达,支撑基因编辑等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饲料节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饲料领域,国内多数的饲料企业还在用国外配方软件,数字化配方技术能实现自主化的屈指可数,数据库建设上还有很多细分畜种和原料的营养规律没有摸清;在养殖方面,虽然我国的规模优势巨大,但真正能实现数字化决策的智慧猪场较少,生物识别技术、智能环控装备、养殖机器人方面虽然有很多创新产品,但是立足真场景、解决真痛点的应用还比较少。在严防生猪疫病的背景下,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场景优势融合受限,技术方法和产品原型大多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形成新质生产力,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以数字技术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节粮减损的应用潜力非常大。但当前养殖企业受猪周期影响较大,难以大规模投入,相关政策支持也较少。为此,刘永好提出三点建议:
加快数字化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布局。采取政府资金、院所人才、企业场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建设IT+BT融合的智能育种研发体系。推动生物大数据、智能设计等基础算法和模型研发,构建IT驱动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实验室和研发设计中心,推动数字化生物育种新业态发展。
支持自主化营养数据库、配方软件的开发应用。用政策资金引导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各有侧重的配方数据库建设,科研院所开展公益性的数据库建设,同时支持企业自主错位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减少对外部软件和数据库的依赖。对饲料养殖企业的软硬件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
加强数字化畜禽养殖平台和智能装备研发推广。一是引导科研院所打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算法和技术库,企业打开精准饲喂、估重、生物识别、清粪、环控、巡检、防疫的场景库,推动场技融合,立足真场景开展项目立项。二是集中力量攻破浪费多、损失大、效率低的真痛点,开发重磅应用。三是支持院所与企业合资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市场化推广科企融合产生的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科研体系、创新算法、智能装备等等,带动行业整体数字养殖水平上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