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乡村全面振兴的源头活水——浙江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5-09 09:21:3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调研组 字号:【

  之江大地山水灵秀,创新大潮活力奔涌……春日的浙江,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处处洋溢着攀高向新、奋跃向上的氛围。

  在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新农人”程铄欣提起家乡,语气止不住上扬。他带领127名大学毕业生,在一座废弃矿坑上打造了“深蓝计划咖啡馆”。今年清明假期,单日咖啡出杯量达8818杯。

  在泰顺县筱村镇徐岙底古村,北京大学毕业的“新农人”谢怿雪,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等进行保护和开发,给当地带去了10亿级的流量,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在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新农人”余魁搭建起了“清洁化生产+智能化装备+数字化管理”的数字农场模式,带动50多户农户改变生产方式,辐射面积近5000亩,加速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行走在浙江的田园阡陌,可以明显感觉到乡村活力澎湃、生机盎然、气象万千。而这都离不开浙江的人才强省战略。早在200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部署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将农村实用人才纳入人才强省战略。20年来,浙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赓续传承、创新发展,各路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今日,活力热土,传奇仍在续写。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聚焦“人才”,将现代“新农人”培育纳入“三支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向全社会发出招才引智进贤的强烈信号,吹响了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冲锋号角,激荡起乡村全面振兴的“源头活水”。近日,记者走进浙江,感受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力量。

  中流击水,奋楫争先,

  深谋永立潮头的制胜之道

  谋深,虑远,成之因也。奋进新征程、勇当先行者,农业小省推动三农工作跨新步、再跃升必须深谋制胜之道、振兴之策。浙江认为,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

  ——“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强力支撑

  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后,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开启了蝶变之路。方天宁3年前看到村里的环境变好了,回乡做起了音乐餐厅,如今,游人每天都络绎不绝。类似的业态李祖村还有60个,吸引了230多名创客竞相入驻。青年人的到来也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村集体经营收入突破100万元。

  乡村呼唤人才,人才成就乡村。观察浙江的乡村可以发现,正如李祖村一样,“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也吸引了万千青年才俊投身乡村,而人才的集聚,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千万工程”写入文件标题,浙江省委一号文件也聚焦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在全国学浙江的背景下,浙江想要持续领跑,需要重塑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的底层逻辑和跃迁路径。浙江认为,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正是推动“千万工程”迭代升级、迈向更高水平的有力支撑。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通林说:“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让‘千万工程’引领下的浙江乡村,成为创新田园、创业乐园、创客家园。”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活跃动能

  建德市钦堂乡蒲田村种粮大户王运,是个“斜杠青年”,有“90”后、农创客、“粮二代”多个标签加持。这几年,她通过引进物联网技术,在自家农田上打造虫情测报站、气象站,实时监控农情,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稻米质量,曾创下单日25.3吨的最高销售纪录,成为杭州市粮食生产的排头兵。在王运身上,可以看到“新农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新作为新探索。

  乡村要实现振兴,根本上要乡村生产力实现振兴,而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青年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可担大梁。浙江全面加强现代“新农人”队伍建设,可谓是抓住了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当前浙江聚焦聚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现代“新农人”,越来越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运用到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中,乡村变化日新月异。浙江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蒋伟峰认为,推动青年人才下乡返乡,将青春优势与乡村特色相融合,形成集聚效应,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

  ——构筑人才竞争新优势的固本之举

  “只要‘新农人’出示一定标识,高速公路也会免费,就是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贴心。”谈起安吉县吸引人才返乡的举措,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斌颇有心得。

  乡村亦是人才蓝图的必争之地。肩负着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省的使命任务,浙江牢记嘱托、实干争先,始终把乡村人才视作最重要资源、摆在最优先位置。从“两进两回”到十万农创客培育再到如今的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无一不是在向社会传递浙江打造乡村人才高地的信心和决心。

  而随着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人才的需求和内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怎么布局蓝图,浙江思路清晰:践行“大人才观”,培育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经营管理人才等十路人才,打造“1111”乡村人才矩阵(千名“浙农英才”,万名产业振兴“头雁”,十万名农创客,百万现代“新农人”)加快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样板。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相信这里的乡村未来会涌现更多“新农人”力量。

  活力迸发,创新涌动,

  展现扩容裂变的化合态势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一大批“新农人”扎根沃土,逐梦田野,用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智慧,催生着乡村发生亘古未有的裂变。当新面貌被创造、新价值被扩容、新机遇被挖掘,乡村拥有了更多朝气与可能性。

  ——向“优”进发,把农业做成“高端品”

  “我们的草莓都是按颗卖!”在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张村村祥龙果蔬基地,一排排大棚整齐划一,虽然棚内的草莓所剩无几,但刚过去的销售季却让基地负责人陈建国感到满意自豪。一盒30颗的白草莓,定价350元,虽然看起来价格辣手,但自从上市以来,预约订单不断发来。陈建国说,正是注重引进优品种、钻研新技术,才在本地打响了“祥龙”品牌,赢得了大众认可。

  像陈建国这样的“新农人”,浙江还有很多。计算机博士沈杰,2016年回到家乡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用物联网技术开启了改造传统渔业的探索之路。他研发的一种“高效益、高品质、零排放”可规模化复制的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不仅让每亩鱼塘增收2000多元,也带动了渔民迈向智慧高效生态养鱼的新时代。目前,庆渔堂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已联起了长三角地区1万多个鱼塘。

  种子芯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一系列新手段、新方法正在不断改造农业、提升农业。有了“新农人”,浙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农产品走上了高端路线,农业不断向“优”进发。

  ——向“美”而行,把乡村建成“风景线”

  青山葱茏尽日看,竹林深处有人家。走进安吉县孝丰镇夏阳村,仿佛置身绿幕中。村里有一处火爆的打卡点叫作“小杭坑”,不少游客在这里野餐露营,被坊间称为“中国露营第一村”。从“满溪都是垃圾”到“处处都是风景”,改变源于“85后”鲍鑫从上海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乡村迅速焕发了活力。2023年,全村旅游收入突破1200万元,夏阳村正向阳而生。

  无独有偶,有着“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机制的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也因为“职业经理人”唐文铭的到来而发生了华丽转身。在旅游行业打拼过十多年的他,决定将产业发展锁定为亲子游。如今,村里彩虹滑道、竹林迷宫、茶山观景平台等旅游项目串珠成链,2023年,接待游客48.13万人次。田间稻浪滚滚,茶园绿意盎然……一处处休闲场景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小古城村成了声名远播的“绿富美”。

  纵观浙江的乡村,可发现,“新农人”带着新创意、新点子,不断更新乡村生活“打开方式”,探索出了多种可圈可点的乡村运营模式,美丽生态变为美丽经济,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正在向“美”而行。

  ——向“融”纵深,把田野创成“大课堂”

  未来农业是什么样的,在土生土长的农业人才石胜荣眼里,必然是融合的农业。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的神润斋原是鲜切花生产基地,在石胜荣的带领下,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农耕文化综合体验区。这里既是国家级3A级景区,还是省级农民田间学校、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在一个可容纳200人以上的综合教室里,鲜花种植、直播带货等培训轮番上演。“现在我们正联合嘉兴市图书馆制作一个二十四节气的课程,为中小学生提供农业科普。”谈起未来的发展,石胜荣眼里发光。

  与石胜荣的发展方向有些类似,扎根农村18年的杭州临平区“新农人”顾晓明也是先起步于草莓产业。当他把产业做精做大以后,也走上了“农业+研学+乡创”融合发展之路。顾晓明将运河文化、非遗文化、乡风民俗等融入研学体验,开设自然研学和现代农业研学板块,围绕农业常识、传统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技术等进行科普,真正将田野做成了孩子们的大课堂。

  深耕农业产业,挖掘当地资源,将农业与文化、教育、民宿、休闲、创意等业态深度融合,极具思想和创意的新农人推动农事研学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功能被拓展,内涵被扩容,农业正在向“融”纵深。

  浚通源泉,双向奔赴,

  汇聚“万马策腾”的磅礴力量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浙江从“小切口”入手,聚焦“新农人”身边的“关键小事”,主动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办人才之所需,用高规格、高待遇、高诚意吸引人才、服务人才、留住人才,为“新农人”创业创新造就一片成长沃土。

  ——“全链条”服务,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捧一杯咖啡静享山水之间的美妙时光,拿一本图书坐在洒满阳光的花海里静静地阅赏,一出门就可以体验露营、慢跑、骑行、溯溪等一系列户外活动,这里的青年们把工位搬到了绿水青山间,在上一种很“新”的班,这里就是安吉余村“青来集”青年人才社区,一个集总部经济、众创空间、数字游民公社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人才社区。在这里,从工作到生活到娱乐,青年人的复合多元化需求得到了极致满足。

  “青来集”是浙江为“新农人”打造提供强力服务与支持的一个缩影。为给“新农人”打造平台、解决创业就业后顾之忧,浙江依托100个现代农业园区、50个农业产业强镇等,配套建设一批农创园、科技小院、农业企业研究院等创业孵化平台,厚植乡村人才创业沃土。

  服务,不止于此。如果说平台是“新农人”的土壤,那么丰富详实的培训则是“新农人”成长成才的肥料。不管是“浙农英才培养计划”,还是千名农创客大培训,都在为浙江乡村发展不断储备输送优秀人才。

  ——“全过程”交流,搭建成长成才“生态圈”

  在桐乡市石门镇,有这样一家特殊的小茶馆,除了是喝茶的好地方,这里更是培养出当地八成茶艺师的茶室,也是桐乡青年“新农人”交流谈心的场所。茶馆主人陆开华的愿望很朴实:希望给大家一个交流放松的场所,让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地做农业。

  “新农人”,思想活跃、敢想敢干,聚在一起,往往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给“新农人”创造更多交流机会,是浙江的“秘诀”。浙江建立健全乡村人才金融、用地、用能优惠政策和组团式服务机制,创建“浙农英才”工作站、农创之家和乡村工匠工作室等一站式服务场所,把“新农人”聚在一起,话发展、谋未来,让希望的田野成为智慧的田野。

  深谙育人之道,浙江把眼光瞄向了更年轻的一代。4月10日,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浙江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农创客进高校”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农创客中的优秀代表走进校园,现场宣讲创业经历、分享创业心得,与同学们聊农业、话乡村,在学生们的心间播下一颗颗奔赴乡村的种子。

  ——“全方位”激励,激发干事创业“成就感”

  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国家一级茶艺师、市级农民专家……如今,活跃在浙江农业农村一线的“新农人”或多或少有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某种程度上就是荣誉的象征、体面的表现,这让他们对农民这一职业也愈发自豪和认同。

  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在激励乡村人才干事创业上,浙江不遗余力。从探索“浙农英才”等农业农村人才享受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待遇,到深化涉农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打破学历、资历等壁垒,支持农民申报高级职称,让更多“土专家”拥有“真头衔”,农民也能当“教授”;从创新乡村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推动劳模评选等向乡村人才倾斜,到高级职称农民每人最高给予30万元创业补贴的真金白银……浙江“大招”不断,不仅有物质激励,更有精神激励,为的就是让“新农人”从事农业更体面、更有前途、更有成就感。

  “金融机构是我们的贴心人,每到发展关键时刻,他们总会伸出援手!”这是如今浙江很多农创客的心声。作为“新农人”的中坚力量,早在2015年,浙江就开始扶持培育壮大一批农创客,除了“农创贷”,还有“农创担”“农创投”“农创保”等,为的就是解决农创客创业的后顾之忧。有农创客更是表示,“在外干十年,不如在农村干三年有成就感”。

  政策礼包实实在在,困难问题即办即解……在来浙创业的“新农人”眼中,“全中国最好的创业环境就在浙江”。

  乘风破浪,向梦出发,

  铺展之江气韵的和美图景

  广大“新农人”带着一股热情奔赴乡村,用创意之花唤醒沉睡资源,用鲜活实践激活发展基因,推动乡村涌现新图景,田野升腾新希望,千万农民获得感日益提升、幸福感不断增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在之江大地渐次舒展。

  ——传承奋进,助推“千万工程”拓展深化

  当前,“千万工程”持续迈向纵深,进入“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阶段,需要广大人才贡献智慧与勇气,拼搏进取、创优争先。“千万工程”为“新农人”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与舒适宜人的乡村环境,“新农人”在这片沃野上,挥毫泼墨,书写“千万工程”迭代深化的壮丽新篇。

  依山傍水、绿意盎然,走进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未迟·心池”民宿景区,仿佛进入了一片世外桃源。三年来,“新农人”成炀带领团队造梦都市人的“诗和远方”,昔日的旧茶厂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旅游的“顶流网红”。

  随着“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空间,其承载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和价值在不断提升。安吉递铺街道鲁家村,草坪露营、休闲观光、采茶体验应有尽有,在这里,安吉白茶与旅游业实现了双向拓展、双向奔赴……如今的浙江乡村,“颜值”出众,“价值”非凡。

  “新农人”投身乡村,不单单是专注于单一产业,而是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衔接起来,不仅为农村带来了优美环境,也为农民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城市与乡村互促互荣,环境美丽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这是浙江“千万工程”拓展深化的内在意蕴。

  ——借力科技引领,助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在浙江乡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农人”施所能、显身手,推动乡村产业兴起来、强起来、优起来。

  “用科技的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责任与使命。”这是宁波市鄞州区“90”后农创客汪琰斌的心声。2013年大学毕业后,汪琰斌一头扎进农业。10多年时间,他从没有种地经验的“小白”,到流转2500亩土地,开启水稻规模化经营,年产值超800万元。如今在汪琰斌的农场里,数字化种植水稻已是驾轻就熟,从催芽、种植到管理、收获,全程机械化运作更是让农业生产发生了质变。汪琰斌正在用科技的力量,走出了一条种粮新“稻”路。

  行走在浙江的田畴沃野,科技已成为一股新潮流,依靠科技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日益清晰。

  嘉兴市海宁市丁桥镇的90后“蛋专家”朱飞,受父亲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对畜牧业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毅然踏上了子承父业的道路。在他眼里,传统的养鸡模式已经落后,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养鸡。在朱飞的带领下,养鸡这个行当“脱胎换骨”,乘上了数字化的“快车”,蛋鸡产业也迎来了转型升级。如今,朱飞厂里生产的鸡蛋,更高质高效、更安全可靠、更节能环保。

  厚植乡土、科技助力、业态勃发,乡村产业弯道超车、转型突围的“一出好戏”正在之江大地精彩上演。

  ——走在前列,助势农民农村共富共享

  深化“千万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除了扮靓“面子”,也要做实“里子”,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鼓起“钱袋子”。

  在嘉兴市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的田间,一栋栋大棚连片成面,格外气派。大棚内,绣球花、蝴蝶兰等各类花卉花团锦簇、美不胜收。2021年,依托崇福农创园的溢出效应,东安村将低收入农户的承包地以“互换并块”的方式实现集中连片,建起了“共富大棚”。而经营这些大棚的主体,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花卉行业的“新农人”。如今,在51名“新农人”的带动下,周边村民光靠土地租金和大棚内劳务薪金,每年就能多出两三万元的额外收入。村民们给予“共富大棚名副其实”的赞誉。

  共结富裕硕果、共享富裕成果。浙江的“新农人”秉持“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信念,或联农带农、或价值引领,让广大农户搭上共同富裕“快车道”,真正实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除了“新农人”,活跃在之江大地乡村一线的还有一批村支书,他们同样用青春浇灌着这片活力之地,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富之路。浙江坚持选优配强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46万名,帮扶建设“共富工坊”6000余家,落实帮扶项目58万个。

  乘着新时代的春风,之江大地生机勃勃,广大“新农人”躬耕不辍、奋勇争先,踔厉谱写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调研组成员:徐刚、何晓霞、付姓、杨宗辉)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