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联农带农 推动农产品流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5-09 09:07:0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程勤阳 高逢敬 杨华 张春英 孙力强 字号:【

  农产品产地市场是建设在农产品优势产区,为快速大批量集散农产品、稳定农产品市场运行而建立的批发市场。为促进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陆续印发了《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和《“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以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为节点、田头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农业农村部分别与20个省(区、市)共建33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简称“国家级市场”),这些市场积极探索各种联农带农模式,引领农产品产地流通体系优化发展,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级市场

  联农带农内在机制

  国家级市场是农产品产销主体、物流、信息、资金等聚集的平台,通过农产品交易等商业活动的规范化、有序化开展,逐步形成价格引导、价值提升、组织强化及技术传播等联农带农机制,不同的联农带农模式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价格引导机制。价格形成中心是国家级市场的核心功能之一,市场采用公开、公平的交易方式,形成主营农产品交易价格,通过发布交易价格和价格指数,指导全国同类农产品交易。国家级山东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国家级四川彭州蔬菜市场等均研究制订了主营农产品价格指数并动态更新发布,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在为农民提供交易价格参考的同时,可引导其调整生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价格引导机制的关键在于形成市场公允价格。新业态高效服务带动模式中,交易价格高度透明,交易信息自动采集并即时发布,能形成公允价格,对农产品交易引导最为精准。基地化片区整体带动和“1+N”服务前置带动模式,有利于生产者和经销商直接交易,形成的价格对农民具有较强指导性。经纪人居间服务和产业融合发展两种带动模式,生产者和经销商往往不直接交易,价格透明度有所衰减。此外,价格采集点越多、采集自动化程度越高,形成的价格越趋向于公允价格,如“1+N”服务前置带动模式价格来源于多个市场,价格引导作用更强。

  价值提升机制。国家级市场一般建有预冷、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附加值。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是近些年国家级市场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出租冷库贮藏生鲜农产品,可以减少采后损失,延长上市时间,销售价格明显提高。如国家级山东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大蒜贮藏时间可达半年,价格可提高30%以上。此外,国家级市场通过集聚经销商、组织专业展会等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创造品牌溢价,让广大农民受益。在农业品牌价值提升方面,农民受益是普惠性的,各类联农带农模式之间并无明显差异。在商品化处理和冷藏保鲜服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农民受益程度与自身经营的规模化水平相关,规模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商品化处理和冷藏服务,越容易获得增值收益。基地化片区整体带动模式中,农民合作生产具有规模效应,更易获得价值提升收益,其他模式中经销商则更容易获得价值提升收益。

  技术、标准推广机制。国家级市场具有强大的产销对接功能,能及时、准确反馈市场对品种、标准的需求,并通过生产流通主体逆向引导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和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基地化片区整体带动模式借助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等生产组织者,主动革新技术和推广标准。新业态高效服务带动模式则通过新业态对产品的要求,引导农民被动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组织强化机制。为了保证货品供应的稳定性,近年来经销商开始在各地布局规模化生产基地,这种由买方发起的逆向组织化模式在销地批发市场较为常见。国家级市场是位于农产品主产区的产地市场,既有经销商发起的逆向组织化生产,也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顺向组织化带动农民生产,将基地集中成片,提高生产规模,提升市场议价能力。基地化片区整体带动模式组织强化作用最强。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模式中,国家级市场发挥了构建区域特色产业链的关键作用,组织强化作用次之。

  强化国家级市场

  联农带农作用的建议

  国家级市场在带动产业发展、保障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了引领性作用,形成了多种联农带农的成功模式,但在公允价格形成、流通效率提升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建议国家级市场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农业强国,进一步推进创新发展,规范运营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推广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有条件的国家级市场应推广“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公平交易方式,尝试拍卖、期货等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鼓励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效农产品交易。提高信息采集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农产品电商、产地仓、直销配送、直播带货、供应链服务等新兴流通业态,促进行业上下游紧密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推进市场集团化发展。鼓励有实力的国家级市场通过新建、合作、入股、收购、托管等方式进行科学布局,投资建设区域性市场、田头市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打造完善的产地市场体系。通过集团化发展,将国家级市场的现代服务功能延伸至田间地头,破解小农户难以直接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支持经销商发展壮大。经销商是批发市场最关键最活跃的主体,国家级市场应规范场内个体工商户经营行为,引导其逐步向现代企业法人转变。推动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经销企业通过领办合作社、签订长期订单、承担保供基地建设等方式,在农产品产区集中成片建设基地,让农民分享加工、仓储增值收益。鼓励合作社向经销商或经销企业拓展,提高生产主体营销能力。

  引领农业品牌建设。国家级市场应充分利用平台和渠道优势,组织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业品牌营销推介活动,带动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和节庆活动,不断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有条件的市场可牵头申请注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承担品牌培育、保护等职责。国家级市场应加强技术与管理创新,形成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的局面,引导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生产标准化水平。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