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 理念 加快推动创意农业发展
时间:2024-05-09 09:06:3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高越风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考察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在贯彻落实上走在了全国前列。浙江提出“创意农业”概念,是建立在“两山”理念基础上的,有益的理论领悟和实践探索,对今天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工作,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两山”理念的核心是生态价值与经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核和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的“绿水青山”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则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表明“绿水青山”既具有“金山银山”的价值,同时又是“金山银山”所不能取代的。两者之间只能单向转换,说明相对于经济社会价值而言,生态价值是母本价值,是价值之源。“两山”理念的提出,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思想束缚。这一理念认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也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在实践当中,我们必须认真理解、坚持和贯彻这一新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同时为和谐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指明方向。

  “两山”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生态作为五位中的一位,自成一体,为全面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生态价值与其它价值是协同关系,而非从属关系,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虽然生态价值通常并不能直接体现为其他价值,但通过努力,却可以实现生态价值向其他价值的转换。

  发挥农业生态价值优势是“两山”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农耕生产的生态价值,搭载着远超其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另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将焕发出强大的市场动力,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增值赋能。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城里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对乡村的需求正在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乡村要素在市场上议价能力的提高,将会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培育创造条件。乡村所蕴含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新的增量价值,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释放出来,将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如何顺势而为,加速农村要素商品化,是落实“两山”理念的要求,通过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农业生态价值转换面临的主要困难

  观念陈旧思路不清。农村生态的好坏,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生态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经济能力相对较弱,由于生态投入往往不能直接体现为经济指标,因而在个别地方被认为是与经济发展争资源,闹矛盾。强调生态的重要性,也不等于只要生态搞好了,经济就自动搞好了。创意农业在浙江的推广,走出了一条以创意农业带动农业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两山”理念价值有机转换的路子,做到了有理论、有章法、有手段、可操作,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这提示我们,抓住农村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转换这个“牛鼻子”,农村经济就能得到发展,富裕了的农民会扩大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会促进乡村文化繁荣,进而增进社会和谐稳定,改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历史欠账和制度体系结构性制约。一是长时间累积性的环境问题成为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一些生态问题积重难返,短时间内很难化解。二是生态红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尚待突破,生态补偿制度尚未系统建立。三是全国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很难统一。

  农村生态价值转换的主体责任不清晰。农业农村长期处在非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下,其发展的主体责任体现为政府主导,共治共享。建立健全紧密联系的制度框架,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引导和监督。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构筑多渠道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及多方互动的“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或许是可能的解决办法。

  农村生态价值转换的内生动力不足。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文明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口等经济发展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使得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成为难题。

  发展创意农业促进农业生态价值转换

  创意农业是指把创意作为生产要素,引领农业发展,通过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拓展农业功能、生产空间、产业价值,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农业业态。创意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要素自足发展的逻辑,使得农业得以与文化、旅游、高科技、金融、康养、教育等诸多产业和要素相互融合,从满足口腹的基本生存需要,转向满足更加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在某种意义上,为农业的附加价值打开了无限的增长空间,极大地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硬约束的依赖。

  创意农业能有效巩固农业的生态地位。创意农业所搭载的主体是传统农业,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生态友善的。在“两山”理念指导下的创意农业,杜绝了对生态价值有负面作用的方式方法,坚定地追求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促进。把农业的生态价值转换成乡村“五位一体”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乡村生态红利的释放。综合起来看,乡村生态消费市场的需求主要包括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康养度假、生态文化体验、生态教育服务等。创意农业要围绕着这些需求做文章。以浙江省为例,全省目前已形成共富型、粮油型、科技型、数智型、品牌型、生态型、休闲型、文化型、功能型、服务型等“十型百技”创意农业模式,为满足对农村生态价值的需求,做足了功课。由于创意农业带来了以农业为载体的多业态融合发展,并由此带来了农业附加值的提高,使得农业农村越来越成为经济上有利可图的投资方向,吸引众多的民间资本持续涌入。“新农人”群体,农事体验,特色产品和品牌培育,乡村网红、庙会节庆、露营民宿等新现象、新业态的出现正是农业农村产生新价值的写照。

  创意农业促进农业多重附加价值的提升。创意农业立足于创意,这就为提高农业附加值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创意农业既创造需求,又创造供给,使得城乡融合发展出现了供需两旺的局面,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创造生态价值增量的手段也日渐丰富,主要包括组织形式的提升、前沿科技成果的运用以及特色在地文化的塑造三个方面。这三者不仅具有生态友善的共同特点,其间还存在有机联系,互为依托,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维护了生态环境质量,拓宽了生态价值空间。

  首先是组织形式的提升。传统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其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参与,使得地理空间不再成为组织形式的局限因素,同类产业聚集规模得以显著扩大,农业农村合作机构的组织效率显著提升。大数据金融在技术上解决了农村“小”“散”经济主体的征信问题,使得养殖产业等适合金融链落地的领域,通过大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纽带联结在一起,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劳动收益,分散了产业风险,稳定了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户、大企业、金融机构多赢的局面。

  其次是前沿科技成果的运用。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特色产品实现了全程可追溯,减少假冒伪劣产品的干扰,维护了消费者权益,让生态农产品“不愁卖”,同时使其生态价值也得到充分实现。此外,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批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两系法杂交水稻、实验室人工合成淀粉、“基因剪刀”、植物工厂“快速育种”等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效率,突破了农业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约束。

  最后是特色在地文化塑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在农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好看”已经不是乡村改造的关键,因为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很容易形成“千村一面”情况。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正在朝着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创造精神文化生活“活态化”场景的方向发展。“乡村生态博物馆”“新农村田园主义第三空间”“永不落幕的庙会”等丰富多彩的创新形式,让民众从更易接受的在地文化出发,亲近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化自豪感,进而接受传统优秀文化洗礼。

  创意农业有利于地区间差异化发展。创意农业有很多手段,但没有哪一种手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而一定要做好创意农业与“两山”理念的结合,同时做好与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差异化的发展规划。通过差异化发展,既能让各地的发展回归本真,又能避免重复建设,还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创意农业发展坚持的方向。

  创意农业有利于农村内生动力的培育。创意无限,机会无限。每一个好的创意,都可能催生出一个良好的创业机会。民营资本有灵活机动、对商业机会嗅觉灵敏、跟进速度快等优点,适合抓住创意农业的商业机会,成为立足农村基层,促进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实现本地资源本地用、自家成果自家享、肥水不流外人田、农民增收有保障的良好态势。

  以创意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两山”理念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创意农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高端农业新型业态,是农业发展的新未来、新起点,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大势所趋。

  (作者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质环境与生态科技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