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4-05-09 09:05:2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中 刘璐明 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为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农民收入较低等问题,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发展战略,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为主线,坚持乡村农商文旅体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在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盘活村庄闲置资源。过去,四海镇及所辖各村对本地资源缺少统筹,政府系统规划不足、信息感知滞后、产权界定模糊等问题突出,对闲置资源不了解、不理清、不界定,导致本镇资源被较多浪费。如今四海镇通过对全镇各类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核查,最终形成17.4万亩土地资源清单和2.57万平方米可利用资源台账。其中,仅可利用闲置地块就有20余处,面积达2.34万平方米。在理清闲置资源后,四海镇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借鉴浙江省安吉县等全国农村集体经济优秀案例,充分结合本地资源和区域特色,通过租赁、承包、投资等方式,开发经营村庄闲置资源,实现资源的资本化、收益化。例如,对于拥有丰富生态资源价值的7个村庄,四海镇创新性地提出“绿水青山使用费”生态权益市场化交易的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将“生态权益”转化为“生态产品”进行市场化交易,促进村集体经济创收47万元。王顺沟村利用本村闲置小学资源,开发菊花山谷旅游综合体项目,一年为村集体增收17.4万元。这种模式下,资源从“闲置”变为“活水”,资源利用效率极大提高,村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多元产业共生。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乡村产业结构,不仅无法实现村民增收,还造成村庄产业体系韧性降低、村庄集体市场竞争能力及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四海镇以大吉祥村为试点,利用大吉祥村区位、生态环境及特色产业优势,围绕“主体结合共赢、产业要素共融、多元文化共育”的集体经济发展理念,以精品民宿建设为主线,打造涵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农文旅等多元产业构成的“共生产业”体系,包含生态旅游、精品民宿、文化活动、特色农产品售卖等多种业态,推动乡村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已建成精品民宿34处,年接待游客达到1.2万次,全村旅游总收入330万元。同时,大吉祥村集体不断完善劳动力、土地、房屋等要素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业体系内各方主体联系,最终形成由企业、游客、村集体、村民等多方主体参与的紧密“共生社区”体系,为本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全村人均增收达2万余元。这种多元产业共生模式不仅极大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同时为村民提供丰富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

  社会化服务。四海镇黑汉岭村以红薯种植业为主,每年的成熟季,红薯销路和价格不稳定成为村民头疼的问题。在市场参与中,分散的小农户部分存在经营能力弱、交易成本高、话语权缺失等问题,导致乡村经济活动效率低下,农民利益受损。黑汉岭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采用党建与集体经济组织融合的方式,由村干部牵头,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统筹代表作用,从红薯的推销、搬运到配送,为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不仅通过红薯销售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同时帮助村集体增收12万元。除了提供销售服务,四海镇集体经济社会服务模式还包括生产服务。例如在以农作种植为主要产业以及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的村庄,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托管、半托管、农机调配、农资供应、技术推广等形式为农户提供生产性社会化服务,有效降低了小农户在资源获取、信息接收、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困难,有助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农村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跨村联合发展。四海镇政府坚持“先富带后富,一起谋共富”的发展思路,由镇政府牵头组织,将全镇18个村按照“基础条件互补、集中连片”,分为6个集体经济组团。通过构建多村抱团集体经济联合体,实现村村之间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互通,化“零钱”为“整钱”,达到“1+1>2”的效果。其中,资源相对匮乏的楼梁村与区位资源优势突出的黑汉岭村通过“飞地”模式联合,将本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30万元投入到黑汉岭村“花海集市”项目,以资本注入的方式,通过项目分红,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2万元。除了这种强弱互补的发展模式,跨村联合集体经济还包括强强联合、弱弱抱团等形式。跨村联合发展模式对于增强村村之间资源互通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开拓出一条共同富裕新路子。

  引入外来要素发展。同许多乡村一样,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四海镇发展集体经济同样面临乡村劳动力流失、人才缺失、资金匮乏等问题。四海镇政府围绕“保障村民主体地位,优先维护村民权益”理念,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中介,一方面,村民通过资金、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加入村集体合作组织;另一方面,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技术合作、投资入股、资源联动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外来资本展开合作,从外部向集体经济内部引入人才、技术、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融入村集体经济活动,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例如,四海镇与企业合作发展“休闲农业”项目,由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材料等要素,承办项目开发,以一个项目带动全镇村庄发展。西外沟村与希森薯业达成合作,利用企业提供的优质马铃薯种子和先进种植技术进行种植,实现马铃薯亩产7000余斤,村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