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连续四年实施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河北省以培育粪污收集、处理、配送、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着力构建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衔接紧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
基本做法
河北是农业大省、畜牧大省。全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1.2亿亩、畜禽粪污资源量达1.2亿吨,但全省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不高,种植业与养殖业联系不紧密。畜禽粪污用于商品有机肥生产的仅占12%,能源化利用的占6%~8%,有80%左右的粪污堆沤处理。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的实施,打通了河北种养两端的堵点,通过补助粪污的“收—储—运—施”环节,打开了粪肥还田的上升通道。
强化统筹管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农业农村厅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试点县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二是提早谋划设计。编制《2024年中央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储备指南》,遴选出17个县(市、区)承担2024年试点项目。印发《2024年河北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实施方案》,推进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规范试点管理。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建好养殖场(户)粪污出场台账、第三方服务组织粪肥收集处理台账和种植消纳基地粪肥还田施用台账“三套台账”,通过定量化台账管理,确保过程可追溯,数据可查阅。
强化模式集成。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分析不同区域土壤存在的问题,依托专家指导组、有关院校等科研资源,开展试验示范和联合技术攻关,因地制宜集成种养循环技术和服务模式,推进粪肥还田技术标准化,创建地方特色突出、高效实用的区域粪肥还田技术。组织各地结合当地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提炼种养循环新机制、新模式,形成种养循环技术模式典型案例,总结宣传工作经验成效。
强化培训指导。积极开展观摩培训,搭建交流平台,在承德围场举办了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现场观摩会。充分发挥专家指导组作用,分赴有关市县开展调研指导。充分发挥试点县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总结项目技术模式、提炼工作亮点,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强化宣传引导。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集成与总结,打造了一批有“看头”的示范样板,提炼了一批有“说头”的典型案例,拓宽试点宣传渠道,通过新闻媒体、微信群、粮油生产动态、农技推广简报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科学施肥取得的成效。
实施成效
全省对标试点目标,抓住重点区域、作物和主体,突出安全性、科学性和整体性,强化种养结合、用养结合和点面结合,在创新循环机制、培育实施主体、提升畜禽粪便利用、促进绿色增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粪肥还田任务有序推进。2023年全省完成粪肥还田面积达153万亩。项目区固体粪污处理量达130万吨、液体粪污处理量达90万立方米,化肥施用量减少5000吨以上(折纯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
种养循环机制模式初步建立。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打通堵点卡点,实现绿色种养循环,探索形成“社会化服务组织+养殖场(户)+种植基地(户)”“党支部+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基层组织与承担主体协同推进的循环发展新机制。
实施主体得到培育壮大。根据当地养殖、种植业规划布局,因地制宜遴选培育项目实施主体共计100余个。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构建种养循环网络,开展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与粪肥还田利用全过程、托管式、专业化服务,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23年以来全省依托实施主体对接养殖场(户)100余个,设立标牌20余块,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
产品提质增效取得新突破。通过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一举多得地完成了农产品质量提升、土壤改良培肥、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区土壤有机质明显增加,晋州鸭梨、新乐花生等农产品知名品牌更加响亮。全省多点试验监测显示,小麦增产4%以上、玉米增产1.4%以上、白山药、花生等经济作物增产1.2%以上。梨树通过有机无机配施方式,单果重、糖锤度、维生素C含量等指标增长显著。
项目县有机肥产业得到提升。据统计,河北省现有有机肥生产企业400余家,年生产商品有机肥300万吨左右。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扩大了有机肥应用面积,促进了有机肥产业提升,有机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验总结
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北省坚持“花钱买机制”原则,委托第三方打包服务开展粪肥收集运输、堆沤处理、施用为主,综合打包补贴资金约1.6亿元,占补贴总额的八成以上。
制定典型运行机制。一是“社会化服务组织+养殖场(户)+种植基地(户)”多方协作机制。指导督促养殖场(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种植基地(户)三方签订服务合同,明确责任义务,打通种养循环通道,健全衔接机制。以武强、迁安、晋州、张北等县为代表。二是“党支部+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基层组织与承担主体协同推进的发展机制。积极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土地资源整合与流通方面的作用,促进乡村资源整合,推动产需对接、场(企)村协同、种养结合。
打造绿色种养循环典型技术模式。在技术模式上“一县一策一方案”,各地按照不同种植类型、不同粪肥用量、不同施用方式等技术要点,优化多种还田技术模式,涵盖了堆肥、沼肥、沼液、商品有机肥等各种方式方法。
安平县依托京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型沼气设施,建成了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利用厌氧发酵工艺,对全县畜禽粪污、厕所粪污和秸秆进行处理,产生的沼气部分用于发电并网和提纯生物天然气。处理中心采取企业运营、政府购买服务和财政补贴方式,对粪污、秸秆收运环节进行补贴。建立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市场运营模式和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了“畜、沼、粮、热、气、电、肥”循环农业,实现了全县养殖粪污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专门的运输合作社,将县内规模养殖场的粪污,收到粪污集中处理中心进行发酵处理。沼气发电项目产生的沼渣、沼液,通过管网输送到园区有机肥厂进行固液分离,沼渣加工成固体有机肥,沼液加工成液体有机肥,整个园区废水废物零排放,实现了“畜禽粪污—沼气—电—热—有机肥—农作物—饲料—养殖”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张北县按照“畜禽粪便—堆肥/有机肥/沼液一种植基地”的生态循环体系模式,结合物料信息化追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手段,构建种养平衡、养分循环格局,实现农牧结合区域畜禽粪污零排放。主要有三大模式:一是利用运营成熟的全环节服务企业,收集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52万吨,每年生产堆肥25万吨、商品有机肥15万吨、沼液肥12万吨;二是中小养殖散户就近就地还田堆肥35万吨,中小养殖散户95%以上均自有种植基地,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自行堆积后就近就地还田;三是全县规模养殖场自建的沼气工程有6处,年处理畜禽粪污39万吨,年产沼渣6万吨,沼液30万吨。粪肥还田前委托第三方对腐熟粪肥、商品有机肥等进行抽样质量检测,实现安全使用。
(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