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村位于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面积4.63平方公里,辖26个村民小组,人口4505人。近年来,高山村坚持农业科创赋能,依托周边高校院所资源富集优势,按照“科创+人才+N”、校院地企、跨区联融的主线,推动科研资源、龙头企业、专家人才向乡村聚合,助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下简称农高产业),逐步完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布局。2023年,高山村集体资产达5167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25万元。
聚合科创资源,打造农高产业“田园总部”。一是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形成全产业链集成服务体系。通过深化“校院地企”协同发展模式,创新投改股、产学研利益连接机制,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联动,建成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川农牛”科创农庄,打造科创乡村云超市、种业互联、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特训中心、“天府粮仓”科技攻坚示范区等主要功能板块,形成以“川农牛”为品牌的集品种研发、专业培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集成服务体系。二是做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培育川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知识经济圈的优势,先后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四川农业大学科技服务站等6个科技服务站点,积极开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等,吸纳了1483名农业领军人才参加特训,涉及约318家川渝家庭农场、合作社。三是发挥“内培外引”实效,实现产业人才“双落地”。积极与涉农院校、企业互联互动,完善农业全产业链人才智库。通过项目合作、柔性引进等方式,招引20余家企业入驻,聚集现代种业、生物农业、数字农业领域高端研发团队41个,带动区内外64家农业企业发展,成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2家、规上企业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家。
用活科创成果,塑造农高产业“策源高地”。一是突出品牌培育,促进“农业+”多产融合。围绕温江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等部署,立足“稻蒜轮作”农业特色,探索“1+N”融合发展模式,做优一个新型农业主体,延伸N条农业科创高质产业链,做精“稻·见”大米、“大蒜咖啡”“红香糯米酒”等农产品牌和“米仔日记”“红领巾双碳学院”等服务品牌,让村集体经济组织也能有效链接市场。二是突出农业科创主线,助推城乡要素双向奔赴。统筹“田水林院”资源,精雕细琢院落林盘、田园总部等特色空间,在乡村落实青年发展型校区、园区和社区建设投运,畅通从农场到社区的小循环,构建乡村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新范式,提质“川农牛”科创农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消费场景,建设投运科农in智慧农业中心、见山24h留灯书屋等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场景。
释放科创效益,提升农高产业“共富引力”。一是做好成果就地转化,带动本地农户成为股东。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5万亩,开展选种育种技术联合攻关,攻克植物抗病等领域关键技术37项,研发出“象牙香”等系列新型水稻品种,实现亩均产值5%~15%的提升。开展了180余项优质粮菜新品种示范种植;推广水稻直播技术、机械化播种技术、机械化施肥技术、无人机撒药技术和油菜机械化收割技术等5项新技术。开发鲜食玉米等新兴产品5款,“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个,“温江大蒜”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是发挥结对共建实效,拓宽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联合毗邻的3镇8村成立成都市温江区现代农业科创片区综合党委,通过协同共建,持续深化“市场主体+高校院所+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资源发展聚合,构建片区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成立成都鱼凫联创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善新品种研发、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物流仓储、品牌化深加工、多元化营销的农业产业链条,2023年片区营业额达1360余万元,进一步推进片区共兴共荣。
(四川省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