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出粮食新“丰”景
时间:2024-12-16 11:08:1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采访组 字号:【

  立冬时节,河南省的秋播秋种接近尾声,站在鹤壁市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的田埂上,只见麦苗已经顶出地面,整片原野绿茵如毯、满目生机,孕育着来年丰收的希望。

  今年以来,河南省认真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行动方案,大力实施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省夏粮亩产达444.58公斤,较上年增加28.45公斤,总产757.14亿斤,较上年增加47.13亿斤,占全国夏粮增量的65.0%,秋粮大局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继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高位上再增产,河南省不骄不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季赶着一季抓,压茬推进、持续加力,马不停蹄奔向下一个好收成。

  挺膺担当 把责任扛起来

  中原熟,天下足。自古以来,“老家河南”的土地,哺育着炎黄子孙的体魄,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彰显着满满的农业担当。

  “河南始终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多河南力量。”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表示。

  粮食,始终在河南人心中最重。为提升粮食产能,河南省高站位谋划,聚焦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粮油作物,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和防灾减损,制定印发《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严格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压紧压实地方党委、政府抓粮责任;4月在新乡市专题召开全省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现场会,7月在鹤壁市召开秋粮单产提升现场会,全面统筹、提前部署、高规格推进。坚守“粮”心,中国饭碗里盛上了更多优质河南粮。

  粮食,始终让河南人牵挂最深。行进在安阳市滑县的公路上,道旁可见不少农民在覆着膜的零星田块间进行管护。安阳市滑县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张心玲介绍:“今年小麦播期拉长、苗情类型多样,因地制宜才能搭好丰收架子。我们早早通过微信群把技术方案发到农户手机上,还经常到田间地头给农民答疑解惑。”从选种到收获,河南省组建单产提升工作专班,成立18个专家指导组,建立“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机制,坚持“一县一团队、一县一方案、一县一张图”,“种子落地、管字上马”,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措施到田、技术要领到人,让良法真正助力每一分耕耘。

  粮食,始终让河南人底气最硬。“恁好的地不种粮咋行,农民就是想着种粮,家里没粮心里慌。”滑县小铺乡界河路村的种粮大户王付强拍着满当当、金灿灿的玉米栈子,黝黑的脸上斗志昂扬,“夏抓粮,秋抓钱,小麦和玉米今年每亩都增产了百十斤,分红赶在秋播前都给合作社社员发下去了。筑起玉米黄金墙,粮食安全有保障,明年我的种粮面积还能稳定在1800亩,单产还要再增加!”

  粮稳家稳,家稳国安。今天的河南,不仅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也是粮食加工转化大省,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万亿元,每年调出原粮和制成品600亿斤以上,油料、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科技集成 把单产提上来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张王牌,打好这张王牌,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做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深度融合文章。

  2024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现场,一笼刚蒸好的大馒头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秀珍指着馒头介绍,公司自主培育的小麦品种“滑育麦1号”不仅高产稳产、抗病性强,而且蛋白质含量相比普通小麦高出3到5个百分点,特别适合做馒头。

  “滑县立足制种大县优势,通过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头部企业’合作,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打造硬核农业‘芯片’,繁育了滑育麦1号、郑麦1860等优良品种20多个。”滑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宋培哲介绍。

  据统计,河南省小麦供种能力占全国的2/5,2024年有13个品种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成为入选最多的省份。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

  良种打基础,良机促丰收。单产的提升,离不开农机的“加油”。

  “我们合作社在黄河滩区种植了5000多亩小麦,喷洒营养液的时候,出动了两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两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喷洒1500亩,3天左右就能喷洒完。”说起农机,巩义市万恒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坚竖起了大拇指。

  “哪里有了新机械,我就迫不及待去琢磨、对比,买回来使用、推广。”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对农机深深着迷,他的合作社目前购置了农机100多台(套),可服务周边5万多亩农田,还配备了很多大型设备——秸秆加工生产线,能把秸秆“变废为宝”做成饲料;一组包含4台烘干机的粮食烘干塔,启动起来能为周边8个乡镇20多个种植大户的2万多亩农田提供粮食烘干装仓服务。

  “‘三秋’期间,河南组织400万台(套)以上各类农业机械投入生产,全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以上。”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金龙说。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单凭传统精耕细作难以持续深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必须积极拥抱新技术革命,变“苦干”为“巧干”,奏起科技与勤劳的“交响曲”。

  浚县卫贤镇钜贤家庭农场负责人任海峰是本地裴营村人,从小就在地里干,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

  谈起今年粮食增产的秘诀,他归纳出两个要点:“一是农技,县里主推的密植滴灌搭配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滴灌带分次施肥,可以亩均减少灌溉用水30%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20%至30%,还能带来每亩200斤左右的增产效果。二是农机,特别是植保无人机,10分钟飞一个来回就能喷洒8亩多小麦,我流转的3000亩土地靠一台植保无人机就能‘搞定’。”

  集成推广新技术,更离不开政策支持。浚县实施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坚持小面积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相结合,建设了4个百亩方高产攻关试验田、10个千亩示范方、2个万亩高产片,开展全方位试验示范,在全县示范推广面积27万亩以上。

  “扛稳粮食安全,既要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尊重、吸收、运用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耕作经验,又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接纳、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河南省农技总站站长郑乃福说。

  服务引领 把农户带进来

  如何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共享粮食增产收益?河南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组织带动作用,引导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付太华是浚县财森粮食高产创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合作社开展的托管服务帮乡亲们解决了不少烦心事。

  “今年种了320亩玉米,自己有百十亩,其他是周边20来户三五亩地的小户托管给我的。”聚焦一家一户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农业生产环节,大户小户“合作+互助”,“抱团”购买服务,付太华对效果很满意,“我们合作社按优惠价批发农资,耕地连片采取机械化耕作,降低了20%的农药使用量,可节约总种植成本10%左右,再加上平均每亩增产200余斤,一降一增可是不少。技术方案统一、农机使用统一、施肥打药统一,耕、种、管成本大家一起摊薄,一句话就是‘省工省时省水省电省力’。”

  借助现代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农业生产中,让小农户轻松当上“甩手掌柜”。

  周口市沈丘县金丰公社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建峰介绍:“我们金丰公社现有大型农机设备130多台(套),目前各种托管或单项服务面积达到20万亩次,服务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或小农户800多户,以服务规模化弥补经营细碎化的不足,帮助每亩增收200多元。”

  “我年龄大了,这几亩地不种舍不得,种又很吃力,长熟了找不到人收,遇上灾害更是只能看着收成全部‘泡汤’。现在可好了,托管出去后,自己不用种,一年还有两次分红,比自己种着收入还多。”沈丘县北杨集乡倪寨村村民王文秀说。今年60多岁的王文秀把家里的7亩多地托管给了金丰公社,再也不用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为了弥补农忙时节公社农机手不足的问题,赵建峰还与村里不少“单打独斗”的农机手签订了托管作业合同,充分提高了农机利用效率,也给了农机手们发挥专长的空间。

  2024年,河南省共认定149家省级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积极推动市、县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认定工作,打造区域“服务圈”,努力形成百家省重点、千家市重点带动万家服务组织的“百千万”市场化服务格局。目前,河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2.6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28亿亩次。

  颗粒归仓 把损失降下来

  “补种的绿豆亩产竟然能超过280斤,真是没想到!”10月中旬,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半坡村夏季暴雨洪涝灾害后补种的百亩绿豆喜获丰收,村民们对指导补种的南阳市科学院食用豆团队专家们感谢连连,“不仅挽回了损失,还不耽误接下来腾茬种小麦。”

  粮食生产要面对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容不得一点马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魏国强介绍,河南从种子到地头建立了完整的防灾减灾应对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确保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开展灾后追肥、“一喷多促”等作业,实现了“非灾区多增产、轻灾区保稳产、重灾区少减产”。

  据了解,仅土壤墒情监测一项,河南省建成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业务准入已达416部、平均间距20公里,成为全国气象部门土壤墒情监测站点最多、监测密度最大的省份。

  去年小麦遭遇的“烂场雨”牵动人心,今年,河南省重点补上烘干机、履带式收割机的短板,加大相关设备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支持力度,年内遴选培育县级以上区域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400个以上、新建烘干设施3800台以上,充分利用“河南农机云”平台提高调度效率。为了应对极端天气,河南还和周边省份探索建立烘干协作机制,发挥粮食经纪人作用,确保颗粒归仓。

  建设完善“平急两用”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既是保障粮食稳产增收的有力举措,也为智慧农业加持下粮食产能提升提供了高分答卷。

  高标准农田是防灾减损的重要载体。走近安阳市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服务中心,可以看到气象观测站、环境灾害预警站、环境科技监测站、植保科技监测站像一个个哨兵,时刻关注着周边农田的风吹草动。

  2021年7月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安阳县政府积极申报项目,开启了瓦店乡5.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灾后重建。作为河南省首个“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瓦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布局了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5G+智慧农业云平台,融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十项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遥感测产、墒情监测、智能水肥、无人农机、地力提升、病虫害预警等信息数据四级共享。

  “手机登录一下云平台,田里的情况一目了然,动动手指就能播种、浇地、打药甚至收获。”瓦店乡广润坡千亩无人农场的“90后”种粮大户张先智笑着说,今年自家粮食亩均增产100多公斤,他却觉得种地更轻松了。夏收期间,张先智点击手机一键启动,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收割机不但按照预先设定好的作业速度、路线等参数在田间自动收麦,还能自主探测小麦高度、灵活调整作业速度,节省人力的同时又降低了粮食损耗。

  减损就是增产。今年河南省新增高效低损联合收割机9700多台,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加装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强化机手培训、提升作业质量。据统计,全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9.8%,平均机收损失率不超过1%。

  中原大地,沃野千里,扛稳责任初心不改,产业创新动能澎湃,“豫字粮”正在为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书写新的“豫”彩华章,“大国粮仓”的金名片正越擦越亮。

  (采访组成员:徐刚、许雅、魏龙飞)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