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10月9-10日,第六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
本届论坛设置“文化铸魂”“科技强农”“产业振兴”三个分论坛以及农民教育培训成果展示、体育文化展演、农民风采展播、职业技能大赛、现场观摩等多项活动。
农民教育培训取得积极成效
论坛发布了《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总结了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情况,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1个区(县)、近万名高素质农民开展问卷调查,测算了2024年我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反映了高素质农民发展基本状况。总体来看,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发展呈现八个特点。
高素质农民培育富有成效。2024年,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新增资金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各地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组织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专题培训等四个专项行动,大力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2023年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共培养高素质农民82.62万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同时面向广大农民积极开展农业农村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上智农APP高素质农民注册用户达到810万人,日活用户10万人次,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辐射超过2.3亿人次。
农民职业教育有序推进。2023年,各涉农职业院校紧扣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积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中央农广校在河北、江苏、山东、广西、新疆5省(自治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中职—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行动”试点,2023年底共招收贯通学员4921人,取得初步进展。全国农广校农民中职教育招生2.4万人,在校生5.9万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民和知农爱农实用人才。
高素质农民发展稳中有进。2024年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为0.5070,较前三年有所下降,但是相比于2019年的0.4833,仍上升了4.9个百分点。分指标看,队伍水平指数呈持续上升态势,产业水平和政策环境指数有所下降,示范带动指数基本持平。以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时间节点建立理想值,2024年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得分为70.01分。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区域性差异明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指数领先,西部地区居中,东北地区相对滞后。发展指数排名前五的省(市)依次为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陕西省。
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素质农民队伍相对年轻,平均年龄为45岁,57.96%高素质农民的年龄集中在36~54岁之间。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4.2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61%,分别较2022年提高3.6个百分点和2.66个百分点。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需求旺盛,23.21%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接受学历教育,其中接受专科和本科的占48.51%,研究生及以上的占0.49%,分别比2022年提高4.1个百分点和0.16个百分点。高素质农民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分别为62.86%、24.83%,分别比2022年提高了5.54个百分点、2.39个百分点。高素质农民新生力量充足,49.86%的高素质农民为大学生村官、进城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大专及以上毕业生等新生力量。
高素质农民产业水平相对稳定。大部分高素质农民从事传统的种养业,其中21.79%的高素质农民从事休闲业、社会化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59.68%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农业经营户,49.31%的高素质农民土地经营面积超过100亩。50.56%的高素质农民实现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50.62%的高素质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建立生产经营关系提升组织化程度。33.57%的高素质农民拥有绿色农产品标识。63.48%的高素质农民通过互联网购买农资或销售农产品。
高素质农民收入水平有所降低。受极端天气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2023年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为3.14万元,较2022年下降0.13万元。尽管如此,但仍然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万元)的61%,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万元)的1.45倍。19.07%的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高于等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高素质农民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71.36%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给周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产品。26.54%的高素质农民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或奖励,比2022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16.92%的高素质农民担任村干部,5.03%的当选县级及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高素质农民继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高素质农民发展需要多方关心支持。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化,近年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例如,培育体系有待强化、培育精准性需要提升;农民职业教育普遍缺乏经费支持,高职以上高层次教育供给有待加强;高素质农民在队伍发展、示范带动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在产业水平特别是农业生产经营纯收入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之间高素质农民发展的地域差距长期存在,需要政府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扶持政策。
紧扣四方面
进一步提升教培质效
据了解,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将重点从四个方面着力提升质量效果。
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人才基础。端牢14亿中国人的饭碗,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安全稳定供给责任重大。近年来,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逐年向稳粮扩油保供倾斜,服务支撑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一重点还要继续坚持下去,切实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进一步强化脱贫地区人才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是关键。要持续为脱贫地区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形成一支具有辐射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能力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满足脱贫人口就业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技能、稳岗就业。
进一步扩大农村就业创业人才队伍。乡村振兴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动激发了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活力,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就业岗位,需要加快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要不断创新培育方式,拓宽培训内容,支持农民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在县域就业创业。
进一步完善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人才供给。乡村全面振兴,要求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各个领域的建设者、服务者,要创新开展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各类人才培养,强化农民思想道德修养、农村移风易俗、参与乡村治理、文化传承保护、群众体育健身等各方面培训。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