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效益,自2011年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来,通过不断规范农村产权交易行为和完善服务功能,创新实行“市级国有企业建设总平台、县级多元力量共同搭建分平台、乡镇设立服务站”的多元并存建设模式,释放出强大发展活力。温州农村产权服务平台自2012年12月开始运行,2015年底顺利实现线上交易全市覆盖。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2万多宗、交易总金额210余亿元,居于全省前列,有效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
统分结合,打造多元化产权交易平台。一是顶层设计引领。建立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委员会,推动落实《完善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并依托市国资运营公司等国企组建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负责承担全市农村产权交易的品种推广、流程制定、财务监管等工作,为建设统一市场奠定组织基础。二是分级贯通管理。在市级授牌、授权框架下,支持各县(市、区)自主建设农村产权服务分中心,并鼓励乡镇(街道)根据需求设立农村产权服务站或窗口,系统构建自上而下、分级联动、贯通管理的“1+9+N”三级服务体系,打造全域平台。三是多元模式创建。依托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供销社(农合联)、中介代理行业等成熟载体,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企业、行政机关等多元建设模式,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其中,7个县级平台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大部分资金通过市场机制筹措,实现“轻装上阵”。
专业规范,完善市场化产权交易机制。一是职业团队支撑。按照“多专业协同,多企业整合”要求,通过公开招募吸引评估、拍卖、金融等机构作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会员单位,并联合金融、法律、财务等机构,创新延伸农村产权信用担保贷款、农房交易法律见证等衍生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二是规范制度保障。在建设标准、业务规范等“六统一”基础上,制定和修订《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对交易的范围、方式、程序等作出明确要求,并配套落实《分中心管理办法》《交易合作机构管理办法》《交易收费标准》等细则,确保市场公开公正、降本增效、活权利民。三是标准体系护航。结合产权交易全流程,从产权交易审批表、交易公告、成交确认书到合同样本、交易鉴证书、档案管理等,制定全市统一的标准化文本,有效提升基层交易的服务、流程和数据规范性,保障各级市场同频共进。
数字赋能,搭建高效化农村增收载体。一是“云上”交易做活市场。在现场拍卖的传统上,大力推进网络竞价、网络拍卖等新型交易模式,并迭代升级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云平台,引入线上受理、审批、竞价、结算闭环交易功能,实现资产权属链上交叉核验、审批审核链上登记可溯,大幅压缩审批和交易成本。云平台上线一年多来,已完成线上交易近1200宗15.6亿元,溢价金额达1.3亿元。二是数据互通盘活资源。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等13类产权纳入流转交易范围,并与省级衔接着力打通云平台与“浙农经管”信息接口,加快推动各类资源从“账面”到“市面”的无缝流转,实现增值增效。近三年全市共成交盘活农村产权2900余宗,成交率达70%以上,其中一宗经过76轮次报价后,溢价率高达440%。三是实时预警防范流失。创新建立风险自动预警监测模块,实时监测到期合同、低价合同、无凭据审批等“微腐败”风险,并及时将问题数据推送关联部门研判处置,2023年共推动3107个资产处置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积极探索农村产权纠纷“共享法庭”、村集体租金代收等长效管理模式,切实消除交易不利因素,有效防范村集体利益损失。
民主监管,创新现代化基层治理方式。一是全民参与。严格落实村集体重大事项“五议两公开”制度,明确产权项目交易方式、挂牌价格等必须经村集体决议方可入市流转,涉及资产转让的必须进行评估。探索推动“在线民主议事大会”,并采取“互联网+村集体经营资产公开处置”、底价密封式竞价等新型交易模式,确保集体组织成员充分参与决议过程。二是全程把控。实行交易信息审查机制,明确单宗合同年平均交易额5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交易需全部进入平台体系,并经乡镇(街道)、产权服务中心审核后统一公开发布。加强农业农村、纪委等跨部门信息共享,通过数据碰撞及时查明和移交相关违规线索,并落实产权交易资料归档制度,确保有效追溯。三是全效赋能。创新推出《产权交易鉴证书》,作为办理变更登记的必要手续,全方位规范权属变更,防范村集体资产私下交易。同时,支持将《鉴证书》记载成交价作为抵(质)押融资标的资产的价值评估之一,引导银行、保险、担保公司等机构为《鉴证书》持有主体提供更多金融服务,助推乡村产业高效发展。
(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