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创新开展“十个一”“八个有”示范建设,全力推进25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十个一”(一图、一网、一审、一管、一护、一文、一厕、一水、一治、一查),行政村(含中心村、较大自然村)实现“八个有”(富有所产、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托、娱有所乐、食有所供、出有所行、诉有所求),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建成664个示范村,努力形成“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有效应”的格局,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创新新模式、构建新机制、蹚出新路径。
主要做法
注重统筹推进,下好“先手棋”。宜春市把“十个一”“八个有”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抓紧抓实。一是高规格推进。明确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各县市区和乡镇具体落实。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部署推动。建立市县“四套班子领导+部门”工作机制,落实市领导挂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包村、部门协同配合挂点示范。将“十个一”“八个有”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综合考核,对工作成效好的进行表扬,对工作不力的通报批评。二是强要素保障。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整合新农村建设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近11亿元,集中投向示范村,实现“整合资金办大事”,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奖代补推进“十个一”“八个有”建设。三是多形式动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十个一”“八个有”建设工作,吸引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户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注重地域特色,留住“乡愁貌”。遵循乡村脉络、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乡风民俗,最大程度留住乡愁记忆。一是因村施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一村一策”合理确定建设项目,不搞形象工程,不搞重复建设和大拆大建,严禁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上高县新界埠镇桐山村等地通过收储有红军战斗、驻扎痕迹的闲置旧房,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研学和产业基地,实现村集体增收。二是严格保护。充分挖掘村庄文化遗产,严格实施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挂牌保护,建立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古建筑、古树等保护名录,凸显村庄个性。靖安县雷家古村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近年来,靖安县累计投入古村落修缮资金1000余万元,形成了33栋由各类古建筑构成的“古色新村”,打造成靖安旅游重要的人文景点之一。三是注重实效。尊重村庄肌理、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自然社会特点,因势利导,综合推进山水田路林房建设,最大限度做好就地取材、废物新用文章,保持乡土气息,提升农村功能品质。奉新县、靖安县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温泉酒店、民宿、农家乐等休闲农业超500余家,打造了“生态+康养”精品旅游联动线路,年旅游综合收入超120亿元。
注重整体提升,打造“靓丽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注重农村整体风貌,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是规划审批。以县为单位统一村庄规划编制,为每个乡镇免费提供5套以上农房设计通用图集。在涉农乡镇建立“一窗口对外、多部门联审联办”制度,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一支笔”审批,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樟树市、上高县建成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辖区内宅基地的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为规划审批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二是项目实施。建立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名项目责任人、一张施工图、一份建设清单、一张时间表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全面清理农村空心房、闲置房等1.9万宗,盘活闲置房4000余幢,发展休闲农庄、民宿等经营性设施1000余处,村级公路、乐龄中心等实现全覆盖,建有水稻、果蔬、中药材等种养基地和电商平台800余个。三是全程监管。坚持建管并重、建管同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促的长效管护机制。对农民建房开展巡查,对超层、超面积、风貌走样等做到早发现、早制止。2023年全市共查处违章建房230余宗。
注重机制创新,齐画“同心圆”。打好组合拳,突出效能治,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格局。一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群众需求在哪里、规划项目就安排到哪里。大力开展以“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发动群众参与村庄建设发展,围绕熊雄故居、红色粮仓形成了“红色研学+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体系。二是充分发挥理事会的纽带作用。选择政治素质高、热心公益、办理公道、群众认可的村民担任理事长。选优配强理事会,建立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工作推进机制,发挥“一约两会”作用,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氛围。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的重要作用。打好“乡愁牌”“亲情牌”,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引导支持村集体和农民通过筹资筹劳、以工代赈等形式参与直接受益的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万载县黄茅镇源头村通过有效解决用地用工问题吸引本土企业家回乡创业,带动村民增收就业,村集体累计收到捐赠建设、教育、环境整治资金超1000万元。
经验启示
宜春市以“十个一”“八个有”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依靠农民群众是前提。抓好乡村振兴工作,要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要充分发挥“一约两会”作用,广泛发动更多的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投身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让农民群众得实惠。
整合项目资金是基础。项目投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将“散落”在各个口子的项目资金有效统筹整合,能实现“整合资金办大事,确保建一个成一个”。项目统筹整合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求,在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乡(镇)组织行政村和自然村制订实施计划,做好项目库。县级审定资金需求后,分部门、分项目、分资金类别制定详细的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分配给各地。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应。
因村施策建设是关键。各村有各村的特色、各村有各村的实际情况,乡村建设应当因村施策,遵循乡村脉络、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乡风民俗等因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一村一策”合理确定建设项目。要量力而行,建设工程中最大限度做好就地取材、废物新用文章。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传承的内在精髓与价值,做好保护与盘活相结合的文章。
培植壮大产业是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乡村建设才可持续。要结合全市富硒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规划发展一批符合地方特色、发展潜力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带动作用较强的农业产业,为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根据村庄不同特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农村电商、农家乐、民宿等新兴业态,形成特色产业带。要积极探索农户以土地入股、公司企业投资管理、合作社(村集体)协助参与的发展模式,建立村级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留住乡愁记忆是根本。乡村之美,美在特色。乡村既要有“颜值”、更要有“气质”,要努力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因此,编制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管长远、可操作、能落地的规划至关重要。要符合乡村实际,突出赣西特色,生态宜居,科学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要体现田园风貌,彰显传统文化符号,让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情乡愁。要充分征求、吸纳村民意见,有效融入规划成果,增强执行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