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智化催生新质农业生产力
时间:2024-01-24 09:33:1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魏登峰 字号:【

  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有效管用,一个突出体现就是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说到底,就是因为它更能满足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对制度的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出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重点在“新”与“质”。“新”是指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它涉及的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所谓“质”,是指其科技含量高,比如强调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关键要素。需要说明的是,从承载主体来看,传统生产力大多由传统产业作为承载主体,新质生产力大多由运用新技术的新产业承载。当然,传统产业不一定就是落后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也能够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和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主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则是先进科学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的具象和现实体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实践表明,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始终是推动产业发展、催生新动能的引擎。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通常一项或几项技术的突破,带动一片产业生态的兴起,附着技术的扩散和产业渗透,促进形成新的先进生产力。特别是近代以来,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致产业的革命,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进而深刻改变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当今世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迭代更新正在加速,特别是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性、革命性新技术的崛起和应用,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和模式,由此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这股浪潮中,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目前,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到传统育种、种养、加工、储存、流通等环节,全面覆盖了农林牧渔等行业,出现了数字育种、全天候智能温棚、智能畜牧养殖、智慧海洋牧场、遥控飞播飞防、北斗导航无人耕种、农业直播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这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以更少的资源投入、更少的废弃物排放得到同样或更多的产品、更优的品质、更多的收益,大大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展示出农业领域发展出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发展新质农业生产力意义重大

  积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行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催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全要素生产率,意义重大。

  发展新质农业生产力是充分彰显我国制度优势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越,就在于生产力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而且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激发出的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的生产力应该是全面先进和超越,全面“更快”“更高”,这才具有说服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明显滞后,是“新四化”同步的短腿。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将会大大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很难想象,在与其他社会制度竞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的生产力,在农业这个重要领域还是发展“洼地”,不能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迁而跃迁,导致一方面我们有世界领先的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另一方面我们的农业发展还处于相对低水准状态。

  发展新质农业生产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生产力主要靠产业承载展现,传统产业承载并展现旧的生产力,新兴产业承载并展现新的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农业的改造升级和现代化的演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展出一种新的生产力,展现出超越旧产业模式的生产能力,这就是新质农业生产力。在此过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劳动效率、土地效率、资本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大大提高。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瞄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意味着更少的资源投入、更少的废弃物、更高的产出、更高的效益,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选择;而现代化转型创造出的新质农业生产力则亦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标志。

  发展新质农业生产力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升级,筑牢现代农业这个基础。农业强国有五大标志,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科技装备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之所以能稳步提升,科技贡献是重要原因。农业科技贡献率从54.5%提高到63%,使我国用相对稳定且人均占有世界平均水平1/3的耕地、1/4的水资源,以每年几千万数量锐减的劳动者,产出几乎年年增长的粮食,从2012年的1.18万亿斤增长到2023年的1.39万亿斤,一直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占用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农业劳动生产率由2012年的每人2.03万元提升至2020年每人4.40万元。需要承认的是,这个时期我们虽运用了像智慧设施、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先进技术,但其渗透深度和应用广度上还是比较有限,仍较大程度依赖传统杂交育种、机械化、种养集成、化肥农药施用改进等技术。新质生产力是产业运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为前提,在科技水平上天然就领先。像当下对农业规模扩散渗透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一旦实现对农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等将实现革命性变化。

  发展新质农业生产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从空间布局上看,农业的基本面在乡村;从从业者来看,绝大多数的农民住在乡村。农业农村具有内在一体性。所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其中,农村产业现代化处于核心位置,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如何转变、小农如何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农村一二三产如何融合发展等。作为农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出的新质生产力,自然蕴涵其中。

  发展新质农业生产力是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体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和领先,是重要标志。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同样要求我国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特别是在前沿科技创新研究、关键技术掌握应用方面,有一席之地,最好能领先一步。新质农业生产力具有的内在的先进科技特征和要求,一方面,我们需要依靠先进科技改造农业而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新质生产力产生与否作为判断先进科技技术是否出现和应用于产业,并以此来标注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催生新质农业生产力

  要推进农业数智化

  现在,世界经济加速向以数字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正处于数字时代的历史关口。而且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已经在农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的战略选择,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抓住时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当前,催生新质农业生产力,推进数智化是主攻方向。推进农业数智化,需要对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适格改造。

  提升农业生产者数智素质。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培育新质农业生产力,需要加快造就一批具备相应数智素质的劳动者。一是强化农民数智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广大农民积极转变思维,提高对数字智能产品和工具的认知、使用意愿与创造能力,在当下“数字农民”基础之上加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数智意识、数智思维的“数智农民”。二是提高农民数智技能。引导并鼓励农民学习数智技术,提高数智“新农具”的使用能力,借助智能设备和数字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挖掘整合利用的能力,利用数智技术创新创业的能力。此外,鼓励引导更多大学生入乡进村、进入农业,通过外源输入来提高农民整体数智素质。三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民使用数智技术的门槛,构建面向农民的知识更新、创新驱动的农业数智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重点是:优化完善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汇集整合优质培训资源,持续推进农民培训工作;引导数字素养高的高校毕业生下乡为农民提供相应数智技术指导;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农民数智技能提升工作,推动数智服务和培训向农村地区延伸。

  加强农业数智软硬件设施研制与应用。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土地、仓库等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先进的生产力需要劳动者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来创造。推进农业数智化,需要从加强高精农业智能技术设备研制入手,为农民创造新质农业生产力提供称手的“工具”。一是正视短板弱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数智软硬件设施研究制造取得长足发展,制造出了采摘机器人、智能控温大棚、智慧牧场、深海智能网箱、环境农业传感器等一批先进智能设施,掌握了无人机植保、农机北斗导航、垂直植物工厂生产、大型园艺等先进技术。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受缺乏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影响,在一些高水平智能机械设施设备制造上还存在短板弱项,像高端农业传感器、生命信息感知设备、动植物生长模型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依靠进口,处于“卡脖子”状态。二是加强设备研制。“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奔着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去,集聚优势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解卡点、补短板,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竞争力不强的被动局面”。解决好“人有我无”“人优我劣”的技术设备问题。应加强农业数智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研发更多专门通用性革命性底盘技术;特别是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解决好当前受制于人“卡脖子”软件技术问题。在智能硬件研制上狠下功夫,重点是组织力量攻关突破制约智能农机综合性能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重要零部件,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三是加快应用渗透。科技对产业扩散渗透,可以通过特定平台载体来加快实现。平台载体有设施农业、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集群等三大类。用好设施农业这个载体,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实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数智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深度应用。强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等数智化应用,在园区突出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以数据为关键要素,聚集资源要素,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示范区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强农业产业集群数智化改造提升,围绕生产数据采集、市场流通、质量追溯、智能控制和大数据分析等内容,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加强相关数据资源的采集、存储、汇集、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

  树立适应新质农业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观。劳动对象是把劳动者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植物,具有生命生态的特性。以数字化催生新质农业生产力,需要树立相应的劳动对象观,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是坚持“有所不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数智技术具有中性特征,其施用的领域、对象,因为施用者的价值取向而产生不同结果。数智技术改造农业时,需要做到有损生态环境的坚决不为,增进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绝不能因为数智化,造成资源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受损、海洋鱼类过捕等农业生态问题。二是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农业绿色发展还是要落到“发展”二字,实现农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积极运用数智技术,创新农业的业态和模式,以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把农业生态价值更多更好地兑现成老百姓的经济收益。三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约集约使用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着眼提高农业生产领域地、水、肥等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的数智化改造。大力推进土地数智化治理,实现实时监测和管理,包括土壤质量、水分、气象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并自动作出决策和处置,实现精准应对。加强农田水利数智化建设,实施智能灌溉,优化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作者单位:中国农村杂志社)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