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引擎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推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给我提供了新的人生选择,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改革开放实行之前,我国在科学技术、管理理念、视野思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那时候,能亲眼看到一个外国农业专家是非常困难的:很难找到一本国外的被译成中文的农业学习材料,英文原版的农业资料更是难找。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和大门,越来越多的国外学习资料被翻译或直接引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来华讲学、研讨、从事合作研究。
对外农业交流与
信息沟通意义重大
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信息沟通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间接的,有时候看起来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巨大而深远的。我自己就是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实行国内外人员交流与进修学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派农业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出国进修学习,加速了人才的培养和提升,造就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农业领域许多学术带头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领导干部都有出国进修学习的经历。在国外学习过、培训过、生活过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进农业设备与核心技术,争取国际援助与外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力度与深度,加快引进先进农业设备与核心技术,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与外资投入,一直是我国农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工作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引进了20多万份动植物种质资源和数千项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仅就1994年实施的“948计划”而言,“九五”和“十五”期间,通过该计划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在内的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3500多项、品种资源2万多份、育种材料50多万份。引进的农业技术和品种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地膜覆盖栽培、水稻旱育稀植、农业遥感、秸秆氨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养鸡、网箱养鱼、水果蔬菜保鲜加工等,许多如今看来平常不过的技术都是当年通过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引进的,或是在引进基础上创新提升发展起来的。
通过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农业设备用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改善了我国农业教育科研硬件,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技术、设备和品种引进对加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加之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和储备不足的局面大为扭转。据专家测算,由于技术品种引进,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时间平均缩短10~15年,节约研发经费30%~50%。
争取国际援助与外资投入也是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国内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争取外援和外资对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消除贫困十分重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农业争取到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无偿援助资金30多亿美元,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优惠低息贷款100多亿美元。到2005年底,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超过16800多个,协议金额达到300亿美元。
世界粮食计划署自1979年开始向中国提供粮食援助和紧急援助,并通过以工代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灾后恢复项目。到2001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共批准我国66个粮援项目,援助金额9亿美元,平均每年4000万~5000万美元。这些项目绝大多数分布在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覆盖200个县,使3000多万人口受益。1980-2001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共批准援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6个,协议优惠贷款总金额4亿多美元,也主要用于扶贫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外资利用还促进了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模式的引入,培育了一批现代化的独资、合资农业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出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盟在我国24个省会城市实施的奶类援助项目,对我国奶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等一批大型的奶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通过实施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种子商业化项目,借鉴发达国家实行的种子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经验,我国推行种子公司股份制改造,实施种子行政管理与种子经营业务分开,建立了现代化的种子管理与经营制度。
助力我国国际影响力与
话语权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展,多边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并日益机制化,参与农业多边双边国际事务的力度不断强化,巩固了我国农业经贸科技国际合作的基础,提高了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农业国际合作交流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农业双边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并日趋机制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14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关系,农业高层互访不断加强。我国与50多个国家联合成立了农业合作委员会或工作组,双边农业合作越来越机制化、常规化。双边关系的机制化和农业高层团组交流的加强,增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了解、互敬互信和友谊,为开展农业双边经贸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扩大了我国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影响。
多边合作参与力度不断强化,我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国际组织在协调和解决国际粮农领域热点问题、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管理养护公海渔业资源以及其他跨界资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加大对多边农业合作交流工作的参与力度,不断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截至目前,我国加入了所有的主要国际农业和金融组织,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农业磋商小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
我国于1992年加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并在2007年恢复行使合法权利。这是经过多年努力、排除各种因素干扰后取得的结果。作为成员,我国与这些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全面参与了这些国际组织的活动,使我国在农业国际事务和规则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增强。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我们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参与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谈判,通过与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切实发挥我国影响力和建设性作用,推动构建真正意义上公平的、市场导向的多边贸易规则。
区域一体化趋势增强,农业区域合作日益活跃。我国积极参与东盟(东盟成员有10个国家)与中国“10+1”合作机制、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机制下的农业区域合作。
2002年签署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2007年在北京召开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农业部长会议。2002-2010年间,我国农业部累计为东盟国家举办了48个管理和技术培训班:在东盟国家实施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合作示范项目,内容涉及生态农业、食用菌生产、种子管理、动物营养、信息农业、动物疫病防治、马铃薯丰产栽培和热带作物种植技术等。这些农业合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了我国农业在东盟的影响。
用世界眼光审视和
谋划农业发展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农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用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视角,来审视农业的发展形势、谋划农业发展路径。做好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要始终坚持四个基本理念和信念。
一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理念和信念。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国人均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在立足国内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必须坚持开放,稳妥推进农产品贸易。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适宜的动植物新品种,加快农业科技、管理人员的国际交流,推进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中国要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提高利用的水平和效率:要在世界舞台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二是坚持合理保护农业的理念和信念。对外开放在带来发展与合作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竞争和挑战。在开放中应注意趋利避害,加强政策调控,加强合理保护。扩大农产品贸易、实行农业对外开放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开放度越高、贸易规模越大,对我国农业的影响越大,就越应该注意对农业的合理保护。
——农业是基础产业、生计型产业、民生产业,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增收、农民生计、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必须立足自给。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头等重要的大事,这就要求不能完全按比较利益原则配置资源,必须有足够的资源用于粮食生产,确保国内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确保粮食自给。为了避免像巴西、印度等国出现的由农村向城市平移贫困的现象,农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与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吸纳能力增长相当,较长时期内农业仍将保有较多的劳动力,为隐蔽性失业提供救济。农作方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必须考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需要。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农村发展是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农业谈判重要的非贸易关注问题,需要在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给予特别考虑。这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绝大多数成员的共识。
——我国农业小规模生产基本特征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与世界农产品出口国竞争力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产业,农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源状况和生产规模。我国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这是难以改变的现实。尽管我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有一定比较优势,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优势产品区域布局、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与农民教育培训等措施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但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特别是大宗农产品与世界主要出口国竞争力的较大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开放条件下,只有通过合理的保护,才能使得我国农业能够在较为公平的基础上与进口产品进行竞争,在满足进口需求的同时,避免对我国农业造成过大的抑制和打压。把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完全归结于国内农业竞争力不强是不公平和不客观的:否定合理保护的必要性,主张一放了之的农业贸易政策是不全面的、不实际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业贸易发展实践表明,必须在开放中加强对农业的合理保护,才能趋利避害,切实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效率。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对增加和丰富农产品有效供给、减缓农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必须看到,由于我国人均农业资源贫乏,农户经济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我们承诺的关税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贸易保护和调控措施,一些农产品进口过快、价格过低、波动过大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是显著的。
——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供需波动加剧。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二是国际农产品供需波动加剧。生物质能源政策以及面临的质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变化都增加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农产品市场供需的波动。当前世界农产品供需和价格形势以及各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政策表明,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及供需波动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有效调控,需要有充分的足够的有效的调控政策空间。加强对农业的合理保护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时因势采取切实有效的农业贸易政策手段,改善和加强对农产品贸易的有效调控,防止对农业的现实损害。二是必须着眼长远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在多边双边农业贸易谈判中争取和保持必要的政策支持保护空间和手段,即对农业的现实的保护和对农业政策空间的保护。农产品贸易政策和调控手段的现实选择,既要考虑当时的形势和政策取向,也要考虑中国农业的实际以及大宗农产品竞争力与国外主要出口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在进行部门间利益的平衡时,必须把农业作为保护的重点,充分体现“农业重中之重”和“两个趋向”的重要思想,充分考虑到农业是生计型产业。
三是坚持公平贸易和互利共赢合作的理念和信念。着力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农业发展,争取和营造有利的公平的外部环境。在大幅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依然是高度保护和高度扭曲的。这一方面限制了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农产品出口的扩大,另一方面使我国开放的农产品市场成为农产品出口国聚焦的目标,增加了我国农产品进口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在积极推动其他国家开放农产品市场、减少扭曲的同时,加强对我国农业的保护,强化贸易促进,确保公平贸易。
充分利用国际通行规则和贸易救济措施,有效应对贸易摩擦争端和国外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防止开放条件下进口激增、进口价格猛跌以及不公平竞争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利用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和一般保障措施,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加强对农业合理保护必须借鉴国外经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农业也不例外。利用国际通行规则,妥善解决摩擦和争端十分重要。由于农业的特殊性,这给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四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和信念。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新形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既需要“引进来”也需要“走出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努力不断提高农业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加快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动植物新品种、管理理念、科技人才的引进,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管理和科技差距,带动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渠道。同时,在进一步推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优良品种、管理经验和资金的引进,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应该积极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促进我国优势农产品国外市场渠道的开拓。
应当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农业“走出去”战略。在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不能只把投资者“引进来”,将其生产变成我国的贸易额再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必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重转移产能和贸易顺差。通过投资带动贸易发展,缓解与所在国的产业冲突与就业冲突:转移国内有优势或过剩的生产能力,开拓新的市场。真正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减少国际市场风险:转移贸易顺差,促进出口商品原产地的多元化,减轻我国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压力。
广义的“走出去”也包括产品“走出去”。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运销难度大、成本高,利益驱动不足,企业缺乏创立品牌、开拓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需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农产品贸易促进方面的公共服务,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贸易促进手段,加强政府农业贸易促进方面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做好农业国际合作
交流需更为努力
新形势、新发展阶段给我国农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给我国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切实加强和做好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不断提高农业开放质量和水平、优化开放结构,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一是坚持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做好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做好我国三农工作是推动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不竭动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农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本身就是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重要资源,是我国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我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农产品市场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经贸合作机会。
对农业的重视和有利的政策环境,也给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要切实做好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必须深入了解三农,心系三农,必须把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真正融入到三农事业中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二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能力是推进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事业的必备要求。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我们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很高。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对我们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我们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研究分析问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谈判斡旋能力、平衡分寸感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对我们的体力和心理素质也提出了很高要求。以前的工作要创新、要调整思路和重点、要提高质量,新的职能和任务要熟悉、要开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实践、提高的理念。
要提高外语水平,在从事大量业务工作的同时维持既有的外语水平,不断地提高外语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水平。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把工作看作是锻炼的机会:要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锻炼较好的心理承受和平衡能力。做有心人,注意向他人学习,每干一件事、每承担一项任务,尽可能把相关的问题研究清楚,日积月累,你就有较大的潜力成为专家。要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任职要求。
三是建设专业化的团队与工作体系是深化农业改革开放工作的基本保证,高度重视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系统建设,做到全国一盘棋,整体推进。要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的专业化队伍:必须整合资源,发挥整体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系统的作用。全国一盘棋,整体推进,才能切实把国际合作交流事业在新形势下发展好,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新的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和农业方针政策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相关方面的专门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特别加强在岗培训、促进在岗成才,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加强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体系的主体建设。应该明确思路,做好规划,有效配置职能和资源,加强指导服务监督检查,更好地发挥系统职能部门的作用:实现全国一盘棋,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地方农业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协会和企业在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
建立和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通过专项建立必要的长效机制,形成稳定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研究队伍。在分国别、分产品的基础上,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外农业政策、科技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长期的跟踪研究。进一步加强农业外经贸信息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发布和利用,扩大信息源,提高信息质量、及时性、有效性,积极探讨建立有效采集和直接采集国际农产品经贸政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
建立健全广泛参与的国际农业贸易谈判和贸易救济等决策机制。确保地方农业部门、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广泛参与农业贸易谈判和贸易救济等相关政策协调和决策过程,切实反映各地的实际要求和农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给农业带来的挑战。明确地方农业部门在决策过程中的职能和任务,通过具体专项和工作机制,加强地方农业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专门培训,引导、组织和开展系统的国外农业研究和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体系的整体功能,确保体系高效运行,不断提高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成效。
四是提高农业“引进来”“走出去”质量,要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新形势下,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必须进一步明确思路,迎接挑战,创新工作方法,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中心任务,努力为我国农业发展争取和营造公平的环境,更加有效地统筹和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强化多边、双边和区域农业合作交流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多双边和区域友好互信关系。进一步改进和强化农业工作组、农委会等长效合作机制,切实发挥这一机制在指导、推动、协调双边农业合作方面的作用,强化其导向和统筹功能。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高层互访和对话,强化在国际粮农热点问题以及双方关注问题上的沟通,增进互信和友谊。以国际粮农机构和区域合作机制为舞台,以国际会议和论坛为抓手,通过深度参与以及有重点有选择地主办国际会议和论坛,促进广泛的、经常性的农业合作交流。
强化农业外资、人才、技术、品种、经营理念的引进和管理工作,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研究,促进农业竞争力提升。在技术、人才、品种引进方面,要继续加大“引进来”力度、改善“引进来”结构、提高“引进来”质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和农业产业升级。要继续实施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支持和鼓励参与国际农业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特别是重大课题研究:要充分利用多双边渠道,有重点开展农业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在外资引进方面,要根据新的形势和变化,逐步调整外资引进的重点和战略。外援资源的引进要在提高质量和示范效应上下功夫,紧紧围绕三农工作重点和需要确定项目内容,提高引进的科技含量和针对性。对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外资兼并,要从产业安全的角度,加强相关研究和政策引导。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