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市聚焦短板弱项,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推进乡村善治,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建设大湾区美丽乡村迈出坚实步伐。
强领导、促合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建立高效运行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市领导挂点联系特色精品示范村、镇领导挂点联系美丽宜居示范村工作机制,实现全市优质资源与基层村(社区)精准对接。制定乡村振兴工作清单,凝聚九大专项组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合力。二是创新比学赶超工作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美丽乡村指数测评工作机制,每月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暗访,形成镇村“乡村美丽指数排行榜”。通过对先进奖补、落后约谈,营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比学赶超浓厚氛围。三是健全选培结合人才发展机制。着力构建选优培强人才发展机制,出台《中山市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实施细则》,坚持学历学术型和实操技术型并重,加快培养引进实用紧缺的“土专家”“田秀才”;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三支一扶”计划,2023年开发60个“三支一扶”岗位;制订《2023年中山市乡村工匠职称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推进11个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建设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34个,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强融合、促效益,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一是搭建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做强7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累计投入资金超6亿元。积极打造中山岭南特色预制菜产业“1+6+N”发展新格局,以水产、腊味、石岐鸽等中山岭南特色食品为重点,争创省级中山美食预制菜产业园。成立中山市预制菜产业联盟,开业运营中山特色预制菜体验店。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做精做深水产、花木、小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标准化种养示范基地,推动数字农业应用发展,推广智慧渔业“5G技术+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约30万亩,产值100多亿元,淡水养殖产量位居全省第5,四大家鱼占香港市场40%、澳门80%。立足资源禀赋,培育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示范村镇;全市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4个,省级专业镇10个,省级专业村39个。三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联合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岭南农业、古镇村落、田园特色,拓展园区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亲子研学、康养旅游等功能,推动乡村休闲产业精品化发展。依托特色种养业,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集聚区。
强整治、促提升,建设全域美丽乡村。一是抓重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拓展。在全省率先建立美丽乡村指数测评工作机制,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测评—整改—提升”闭环,促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走深走实。目前,21个涉农镇街均设立了村庄清洁日,共计完成环境黑点问题整治近2万个;突出抓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21年的25%提升到目前约55%;2023年新建成四小园1500多个,实现22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全覆盖。持续推动乡村新基建工程在镇村落地见效,已有29个行政村(社区)整村完成新基建工程建设,122个村(社区)完成整村新基建工程方案设计,村庄持续向“美起来”迈进。二是抓亮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上出彩”向“连线成景”转变。建立市领导挂点联系特色精品示范村,镇领导挂点联系美丽宜居示范村工作机制,全市累计建设特色精品示范村27个,美丽宜居示范村79个,实现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发展等全面提升;大力推进“香山古韵”和“岐水流芳”两大主题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推动全市21个涉农镇街启动1条以上乡村振兴示范带,新增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品段长度27.85公里。三是抓创新,推动乡村发展活力由“要素激活”向“成果转化”迈进。按照“资本投入+集体(农户)入股+市场运营”的方式推进村庄运营合作,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山市国资委与雍陌村、安堂社区合作,打造“精品民宿+休闲街区”。此外,里溪村、曹边村、南桥村、大环村等均已启动乡村运营招商工作。
强治理、促和谐,走好乡村善治新路。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村级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1+3+5”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镇街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排查整顿,以有力有效纪检监督保障各级党组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效。二是提升乡村自治效能。在乡村治理中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各镇街全覆盖开展试点应用,全市应用占比超30%。完善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决策和民主协商机制,全市村(社区)100%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100%实施“阳光村务”工程。三是加强乡村法治保障。承办2023年农业农村法治论坛。积极开展“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示范户”培育工作,全市“村村有法律顾问”,实现市镇村调解网络全覆盖。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9.63%;涉农信访案件同比下降20.97%,按期办结率100%。积极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累计10个村(社区)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63个村(社区)获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强改革,促发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出台农村宅基地和建房审批工作指引及办事指南,建立完善用地建房审批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三资”智慧监管,上线运行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监管一体化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经统计。二是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落实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奖励、贷款贴息等政策性扶持,2022年共下拨600万元,扶持9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3家市级龙头企业;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6家;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2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9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提质增量。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涉农贷款余额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549.40亿元,增长21.52%。全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3872.71万元,保险深度为1.56%。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形成了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为主,以商业险农业保险品种为辅,涵盖粮食、蔬菜、畜牧家禽、水果、水产养殖、花木种植等所有种养品种的农业保险品种格局,不断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需求。截至目前,推广的农业保险险种超50个种类,比2018年增长400%。创新推出水产、花木两大特色天气指数保险,地方特色产业保险从无到有,助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广东省中山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