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放眼各垦区,北大荒农业庆丰分公司水稻智能浸种催芽拉开序幕,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数辆农机在高标准农田里穿梭作业,江苏农垦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田间课堂等活动……农垦这支农业国家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建设农业强国的使命。
强国路上,农垦不仅有行动,还有对自身“下一步”的思考。近日,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在北京召开,探讨如何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农垦力量。透过会议之窗,记者一探强国路上的农垦力量。
推进“两大行动”“三大建设”“融”起来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为给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支撑,农垦要实现自身粮食产能提升30亿斤,带动地方粮食产能提升70亿斤,共计100亿斤,这是我们农垦‘两大行动’要实现的目标。”专题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副局长程景民说。
2023年,全国农垦启动实施“两大行动”,即组织实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和“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垦粮食总产超过788亿斤、增产约18亿斤,粮食亩产50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30%;面向地方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1.18亿亩次,带动地方增产30亿斤,在辐射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两大行动”是农垦融入地方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推进自身发展,农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垦“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重要指示,不断融资源、融产业,推动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全力推进“三大建设”。
目前,在推进“三大建设”上,“中华大粮仓”北大荒集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会计师陈有方介绍,北大荒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北大荒粮食总产量达到455.89亿斤,连续13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可以满足1.6亿城乡居民一年的口粮供应;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7.1%,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5个和7个百分点;强化全产业链经营体系带动力,集聚大产业建设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服务业、食品产业、粮食贸易流通业三大重点产业,截至2023年底,北大荒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7886.5万亩次。
首农食品集团延链、补链、强链,形成由种业、粮食、乳业、肉类、现代农业、生物科技等组成的核心产业布局。2023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超1600亿元,利润总额超30亿元,承担了270万吨粮油、近6万吨生活必需品的储备任务。光明食品集团同样稳健推进强链补链,推进食品、农业与城市服务产业融合共生,在上海市场的乳业占有率80%以上,牛肉、猪肉占有率40%以上,成为筑稳“沪上粮仓”的重要力量。
作为天然橡胶战略资源的保供者,广东农垦则融入国际,融入世界,通过稳步推进橡胶产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经过20多年的努力,广东农垦成功构建集科技研发、种苗繁育、种植管理、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全球化全产业链天然橡胶经营体系。”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冯彤介绍,下一步,广东将以建设运营“广东加工贸易产业园”为契机,推动天然橡胶、糖业、南药、剑麻等产业“走出去”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企业。同为战略资源的保障者,海南农垦、云南农垦在巩固发展国内橡胶基地同时,也积极推动橡胶产业“走出去”,着力增强橡胶战略保障能力。
培育农垦新质生产力“强”起来
在位于北京海淀区上庄镇前章村西的智能连栋温室里,一排排番茄植株生长在半人多高的种植平台上,一串串尚未成熟的绿色小番茄像翡翠似的挂在枝头,一朵朵淡黄色的番茄小花点缀其中,远远望去,一股春天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此次会议组织的实地参观点——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厂一期,由首农食品集团西郊农场所属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单体智能温室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目前京津冀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单体连栋温室,也是北京高效设施的第一个试点。该温室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控制,和水肥管理都能数字化平台操作,单位面积的番茄产出率是普通设施大棚的3倍以上。
这正是农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生动缩影。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历史上,农垦长期保持了生产力先进的优势,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重要主体。如今,农垦依然在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强农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
据介绍,黑龙江、江苏、安徽三垦区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78%、72%、68%,其中黑龙江垦区培育的龙垦3092大豆新品种亩产达到304公斤,创第四积温带新高。2023年全国农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20个百分点。
“农垦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要继续发挥科研优势,在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农业节水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强化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领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理事长陈忠毅说。
深化农垦改革“活”起来
“农垦改革提档加速,农场企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在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局长左常升说。
深化改革是农垦增强自身发展活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垦改革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对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化农垦改革。
据介绍,全国农垦坚持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主线,大力推进体制机制转换,共组建各级农垦集团93个,近1800个国有农场中超过60%的农场完成公司制改制,近四成农场纳入集团管理,国有农场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2023年全国农垦企业资产、营收、利润分别达到1.76万亿元、8270.56亿元、238.59亿元。
“全国农垦系统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持续深化集团化企业化改革,不断增强农垦企业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以‘两大行动’‘三大建设’为抓手,示范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左常升说,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要坚守改革底线,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要加强农垦国有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巩固大基地建设根基;要加强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研究,完善大企业制度基础;要加强农垦经营管理体制研究,提高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水平;要加强农垦新质生产力研究,强化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要加强垦地融合机制研究,提升农垦社会化服务能力。
“农垦是一支有光荣传统的队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在黑龙江农垦工作生活了十年,对农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传承老一辈农垦人创业奉献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新征程锐意创新,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更大作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