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海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做实“党建+共建、激励+机制”工作体系,探索出“政治引领有高度、镇村治理有力度、共建共享有温度”的幸福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先后荣获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佳环境友好型中小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自上而下带着干
解决“想干没人干”问题
海城市坚持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营造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农民群众看齐跟进的良好氛围。
以上率下树导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列入市委全会、常委会等重要会议议题研究部署,将党员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党员民主评议重要内容,确定每月15日为“清洁海城”活动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活动,四大班子成员全部深入驻点镇街督导参与,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镇村干部当表率。实施26个镇街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 “双报到、双服务”工程,镇村干部全部下沉到村组,通过开展“义务劳动日”“爱镇爱村日”“志愿者服务日”等参与村庄清洁行动。将村庄清洁行动纳入基层党员“一带十”内容,各村党员干部先行整理自家门前杂物,带头创建“清洁文明户”“最美庭院”。
党员实干做榜样。全市累计设置党员先锋岗625个、划定党员责任区663个、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578支,全市3万多名党员干部主动认领文明创建、卫生整治岗位,主动帮助困难群众、“三留守”家庭开展卫生清扫服务。全市2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534个群团组织、1000多个社会组织进村领责,让村庄清洁行动从“独角戏”变成“群英会”。
宣传发动聚合力
解决“想干不会干”问题
海城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将环境整治任务作为提升村庄治理水平的切入点,以“内在美”托起“外在美”,形成环境整治是自己的“家务事”而不是“身外事”的浓厚氛围。
坚持宣传发动。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大行动”,广大干部化身环境卫生劝导员、宣传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引导村民转观念、树新风;市农业农村局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各级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引导养成文明习惯;市融媒体中心每周制作《面对面话环境整治》,深入镇村、社区办节目,增强群众当好环境整治“当家人”的意识;市文联推出《玉石沟》《美丽庭院进万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喇叭戏、二人转等民俗剧目,加大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科普力度,提升村民环境整治认知水平。耿庄镇等镇街每逢大集,组织宣讲团活动,有奖互动问答,吸引农民参与。
坚持示范带动。村民讲究眼见为实,全市集中打造20个各具特色的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50个垃圾分类示范点,200个美丽庭院。由市委农办定期滚动推介,由各镇街分批安排村“两委”班子、党员和群众代表集中参观学习。深入开展“面对面话环境、心连心促振兴”大讨论,通过找差距、找路径,凝聚思想共识,形成整治合力。村民对环境整治参与率、满意率均达到96%以上。
坚持交流互动。坚持人居环境整治与群众实际需要相结合,尊重村民真实需求,突出“方向百姓共识、过程百姓共建、工作百姓共评、成果百姓共享”的“四共”理念,全面调动群众参与整治。市农业农村局带头将以往的督导检查组改为指导组,结合派驻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单位资源,与农民深入交流,全方位做好服务。西四镇、温香镇等蔬菜主产区,根据当地蔬菜种植养分回田实际需要,在分类标准制定上,将垃圾分为“可沤垃圾”和“不可沤垃圾”,获得村民欢迎认可。
各方共谋齐创新
解决“如何干得好”问题
海城市鼓励基层创新,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把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有机结合,形成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低成本实现环境整洁和生活宜居。
建多方协作机制。在各村分别建立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积极参与,构建多方协作机制。由理事会牵头完善村规民约,明确“门前三包”责任,签订村庄清洁公约等。理事会平均每年召开16次户主会、群众会,用民间舆论力量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基层创新出实招。海城市注重调动基层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大胆实践,涌现一批务实管用的经验做法。毛祁镇人大代表调研建议将“镇级包干”调整为“镇环卫办+村环卫站”模式,重新规划垃圾点,并将镇级环卫人员一半转为村级保洁员,实现村保洁员每天定时上门清运,在未增加支出情况下,全镇卫生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目标。牌楼镇推行“小奖品”带动“大文明”积分制,将垃圾分类、庭院清洁等量化为积分指标,用积分兑换家庭日常用品。王石镇各村每季度推选10户示范户,并敲锣打鼓颁发人居环境模范户奖牌,适当物质奖励,通过 “小奖牌” “大荣誉”,带动亲朋好友参与创建,实现“一家美”到 “全村美”。
(辽宁省海城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