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篇文章”,铿锵有力——山西运城市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答卷
时间:2023-01-16 01:08:5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洋 吕梦晓 字号:【

  冬日,阳光煦暖。山西省运城市101个易地安置点的39459名搬迁群众安居就业、精神振奋;配套建设的56个帮扶车间、21个产业园区各有特色、生产不断……近年来,运城市围绕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着眼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就业增收和全面发展,狠抓“六聚焦六保障”,全力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融入新社区、过上好日子”。

  “三最”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垣曲县晋海花园共安置来自全县10个乡镇95个村的搬迁群众650户2352人。为了让这些“新市民”快速实现安居乐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垣曲县推进实施最全设施、最优服务和最准路子“三最”措施。

  打造“十有十到位”。“十有”指党员活动室、业委会办公室、物业中心、卫生室、幼儿园、警务室、文体活动室、就业服务点、便民超市、休闲广场10项配套设施;“十到位”指党员阵地、产业支撑、就业保障、物业管理、治安联防、活动场所、议事组织、工作经费、民调机构、困难帮扶10项公共服务。这不仅优化了迁入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而且保障了搬迁后“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为给搬迁群众提供最优服务,垣曲县制定《垣曲县易地扶贫搬迁户服务手册》,明确搬迁户拥有和市民一样的培训就业、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完善“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一约五会”等制度;开展就业对接、免费义诊、送戏进小区等暖心服务,开展交通知识、生活技能培训,“服务进社区”活动等,并完成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让这里的“新市民”吃下“定心丸”。

  为使搬迁群众用最准的路子富起来,垣曲县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大户经营、合作社代管等模式,巩固核桃主导产业,使搬迁户旧村产业不丢;另一方面挖掘旧村资源潜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使搬迁户109人收入不减。同时,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蔬菜和苗木种植园、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聚集区等,为搬迁群众创造务工条件、搭建就业平台。目前,晋海花园搬迁户劳动力1200余人,除上学、服役、残疾等原因无法就业246人外,其余人员已全部安置就业。

  在家门口车间“上班”

  “瓜果梨桃,碰上了就给娃买。每月有钱赚,这都不算啥。”洪池镇南侯村乔海龙因车祸导致右腿残疾,无法外出打工,一度意志消沉。平陆县宇泽包装有限公司为他改装缝纫机,半年就挣了2万多元,还装修了房子,如今的乔海龙就像变了个人。

  宇泽公司通过“公司+村(集中安置点)+脱贫户”的模式,带领24个脱贫村上千名群众就近就业,解决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半劳力、弱劳力就业难问题。为提升职业技能,宇泽公司负责缝纫加工的全部培训课程,聘请专职讲师,对务工人员免食宿费和每天补助50元进行培训,让成为熟练工的搬迁群众,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为拓宽增收渠道,宇泽公司主动对接国际市场,提升订单数量、提高产品价格,提升了群众收入,现有月收入达6000元以上。

  家门口上班、弹性工作、按件计酬、农忙务农、闲时务工……致富之花开遍了平陆县的沟沟梁梁。

  近年来,为克服疫情影响,平陆县颁发援企稳岗、减税降费、就业奖补等政策,在集中安置点开展就业帮扶、“五好社区”创建等活动,减轻了疫情对搬迁群众的影响。家门口的工作打开了运城市乡村振兴的一扇窗,成为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引擎。

  老人住进“幸福家园”

  “在集中供养中心,冬暖夏凉环境好,吃住还有人管,又离家不远,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临猗县三管镇68岁的五保老人霍灶德乐呵呵地说。

  临猗县把集中供养作为利民惠民工程,确保其权属和公益性质不变,并引入社会资本,用公建民营的方式在全县14个乡镇建成16个扶贫集中供养中心安置点,走出一条让五保老人“舒心、安心、放心”的集中供养之路。

  集中供养中心建成伊始,县政府确定15家有实力、有口碑、有经验的运营商承担运营工作。同时,明确由乡镇政府承担集中供养安置点的运营主体责任;民政部门全程监督指导,并给予政策支持;卫健部门对供养的五保老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公安、消防等部门定期对供养中心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其中,多处集中供养中心还结合实际,因地选址。嵋阳镇选址临近镇人民医院,既方便看病,又实现了医养结合。北景乡结合苹果交易市场区位实际选址,既方便老人在果品市场包果捡果增加收入,还实现了劳养结合。

  为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在运营过程中,吸纳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并有供养工作经验的人员350余人,并邀请各类专业人才50余人不定期举办上岗培训。集中供养中心坚持合理搭配膳食、定期健康体检、进行心理疏导、开展亲情互动,并通过强化基础、美化环境、优化设施,持续提升安居宜居条件。

  社区治理擦亮“新天地”

  夏县创新管理框架和模式,完善工作理念和服务内容,全方位推进集中安置点社区治理,其中,瑶峰镇新天地社区的社区治理可谓典型。

  新天地社区有安置房12栋,人口2590人。“社区很大,住的人多,事也多,管理起来就困难。”这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崔四清的切身感受。新天地社区构建了“3+2”组织管理框架,即“乡镇党委政府、社区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居委监督小组、物业公司”。同时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设有网格长,每栋楼配有楼栋管理干部。

  “搬迁群众里有很多党员,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下了功夫。”79名党员“亮出党员牌、认领服务岗”,肩负起宣传政策、日常巡查、疫情防控以及解决突发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实现从“无责”向“有责”的转变。崔四清说,把党组织触角延伸到社区末梢、建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有了“主心骨”。

  垃圾从窗口扔,下水道经常堵,邻里意见多……刚搬到社区时,社区服务中心主任薛林生意识到,群众规矩意识相对淡漠,观念转变迫在眉睫,就及时征求群众意见,规范“一约五会”“三治融合”等制度,围绕社会治安、环境卫生、民风民俗、邻里关系等问题,引导居民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完善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到人。薛林生说,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引导村民自治,小区环境卫生、居民相互攀比的现象逐渐好转,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

  社区还推广“道德储蓄所”、公益积分活动、星级文明户创建,举办“农民丰收节”,评选好邻里、好家庭等活动,激发群众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社区风气越来越好,成就了真正的“新天地”。

  一幅画卷,持续描绘

  多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聚焦基层党建、实现社区组织有保障;聚焦动态监测、实现精准帮扶有保障;聚焦产业就业、实现家庭增收有保障;聚焦公共服务、实现群众权益有保障;聚焦治理体系、实现群众需求有保障;聚焦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推进有保障。

  全市101个易地安置点新建党支部16个、新建村(居)民委员会12个,实现了安置点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全覆盖。每个安置点构建起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协调运行机制体制,健全落实“一处阵地、一张网络、一班人马、一个机制、一条热线”工作制度,日常事务实现规范化管理。

  为对搬迁群众分类施策、逐户研判、梳理“一户一策”帮扶清单,在101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台账,构建了涵盖安置点、乡、县、市“四级监测预警机制”,优化自下而上申报和自上而下排查,使驻点工作队、乡村振兴工作人员和社区“两委”干部一起发力,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精细化落实局面。为让搬迁群众产业增收,运城市坚持“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实现搬迁群众务工就业13652人。仅2022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运城市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96.9%,高于山西、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将坚持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一幅画卷、持续描绘,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持续提高易地搬迁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运城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曹广峰的话铿锵有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