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时间:2023-01-16 01:18:1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钟钰 字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是基于粮食战略价值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牢“中国饭碗”底座,出台了一系列巩固粮食生产根基的举措,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高标准农田、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连续多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由于强烈依赖自然环境,决定了粮食生产的天然弱质性,易受光照、水源、土地等自然条件,以及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粮食受自然环境制约,“靠天吃饭”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使用“全方位”“根基”,这是中央文件在粮食领域的新提法。“全方位”是方式方法,体现出中央对粮食安全的新思考和再部署;“根基”是重要性,有根底和基础的涵义,比“基础”更实更牢固。只有做到“全方位”,才能夯实“根基”。从国际发展经验看,现代化大国都很好地解决了粮食问题。要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处理好粮食安全,这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方位”是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拓展。目前粮食安全还难言完全过关,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挑战,既有工业农业收入差距以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较效益差距,带来的耕地非粮化、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也有涝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加剧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问题。“全方位”则具有全面、完整、系统的涵义,体现出未来对保障粮食安全有着更高标准,也有着更多支持。“全方位”是新时代统筹发展与稳定、风险与安全、粮食与其他产业,以及应对国际形势变幻动荡提出的新要求,是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保障粮食安全,也是全面系统准确把握我国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导向。

  “全方位”有别于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侧重自身内部,“全方位”不仅包括内部强筋壮骨,也包括外部的鼎力相助、雪中送炭。从以往出现的粮食安全波折看,问题往往不是来自粮食本身,而是来自粮食外部。比如1972-1974年,石油危机引发全球粮食危机(涨幅153%);2000-2004年,伊拉克战争引发粮食危机(涨幅75%);特别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全球粮食贸易体系不畅,一方面乌克兰粮食库存严重积压,另一方面是国际粮价猛涨,2022年3月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170.1点,创该指数1990年编制以来最高纪录。不难看出,虽然粮食供给没有减少,但在战争、油价等背后的政治局势、战争冲突和公共事件助长了粮食市场波动。因此,夯实粮食安全不能仅仅着眼粮食本身,要从更大范围、更宽视角、更大格局上支持发展粮食。

  未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着力点

  对于“全方位”的内涵,不同维度理解略有差异。从生产要素角度看,可分解为对耕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支持;从粮食环节看,可分解为对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储备、贸易等支持;从主体看,可分解为农户、产区政府这两个种粮抓粮主体的支持。相对而言,对两个主体的支持界限清晰、易识别。为加快实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采取系统性的“红政策”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积极性,采取超常规的黑科技手段突破资源技术约束,提高单产、做强产业链。

  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

  减少粮食主产区地方配套。建议调整分摊比例,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的中央财政承担比例,特别是取消产粮大县的配套。构建粮食作物物化成本保险、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等多层次保险产品体系,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不同模式的商业保险。积极支持主产区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发行政府债券、充分利用新增耕地调剂收益和土地出让收益等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综合考虑可用财力以及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任务量等因素,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保障。

  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还需要解决主产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问题。目前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有效补充了主产区基本运行支出,需要继续实施。考虑到主产区财力匮乏,推动发展能力后劲不足,急需加大支持力度。建议中央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全面保障粮食主产区的基本支出和基本运行,使主产区特别是产粮大县的人均财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立主销区向主产区财政转移的发展性补偿机制,主要用于推动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经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让产粮大县产粮越多、贡献越多、实惠也越多,一心一意抓粮增产,在加快经济转型、迈向现代化征程中同步发展。同时,每年在人民大会堂表彰突出贡献的产粮大县、种粮大户,增强抓粮种粮的政治荣誉感。

  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和全产业链。加大对粮食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加工企业“火车头”作用。加强粮食精深加工制品技术及装备研发,完善粮食制品技术创新体系。以加工带动生产和销售,以创新推动产业链升级,以文化引领科技创新和品牌培育。不断挖掘、丰富、发展和宣扬粮食文化与价值,按照“吃干榨净”思路,做大做强国产粮食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整体升级,形成“一粒粮食、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多元化结构。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扩大主产区的粮食作物生产者补贴。探索实行耕地轮作试点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建议结合国家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主要粮食品种供求状况,以及国际粮食贸易形势变化等情况,在主产区逐步扩大轮作规模和试点区域。对于适合轮作的粮食作物,增设生产者补贴,示范推广轮作模式和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同时,及时公布粮食支持政策,释放明确信号,稳定农民预期。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实现粮食产业的全面振兴以及科技的自立自强,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根本出路也在于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建设,借鉴先前的大学生支教模式,实施大学生服务基层农技部门的特岗行动计划,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到基层工作和服务。建立基层农技人才培训晋升长效机制,鼓励农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实施农技人员定期知识更新轮训计划,通过培训提升,保持基层农技人才队伍持续稳定发展。

  加快推进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为助力提升种粮积极性,服务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安全,加快总结经验、扩大覆盖范围,建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对粮食优先发展、优先支持,在产粮大县全面推开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考虑从补贴着手,使补贴隐性化,确保补贴与直接生产者挂钩,根据种植大户需求、政策支持效果和WTO要求,建立制度化技术补贴政策,用于统防统治、深耕深松、黑土地保护等方面。探索种植气象指数保险试点,为粮食生产提供更高水平的风险保障。对于农业受灾减损认定,要吸纳农技部门、社会第三方加入,增强测产结果公信力。

  创新价格工具,利用期货规避价格风险。主动对接大连、郑州商品交易所,引入“保险+期货”模式试点,然后逐步实行“保险+期货+N”的模式,通过汇集产业链上下游力量,稳定保费来源,共同促进农民保收增收。地方农业部门聘请期货、金融、保险领域的专家来培养合作社、大户和经纪人,“面对面、手把手”讲授期货流程及模式,培养一批掌握期货知识和具备应用能力的本地人才。推动地方设立粮食期货交割库,辐射带动产区粮食销售。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