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次随行采访——江泽民同志深入黔桂贫困山村访贫考察追记
时间:2023-01-16 01:20:1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何加正 字号:【

  前记:江泽民同志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全国人民都在沉痛悼念。缅怀之际,使我想起许多跟随他采访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印象最深的当属黔桂这一次。当我打开手机准备写稿时,忽然想到曾经有一些历史资料,应该找出来看看。翻着翻着,看到有几页带有“柳州饭店”标签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再细看,是一篇草稿。想起来了,当时出于感动,随着江泽民同志考察的大队伍一到柳州,便连夜将采访记录整理出来。不知后来什么原因,可能被其他事务耽搁了,回来后居然没有完稿并发表(当时发稿严格,公开只发表了一篇我和新华社何平等联署的新闻)。现在正好把它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也是对江泽民同志的悼念吧。江泽民同志对贫困群众的深情,以下文字表露的只是凤毛麟角。但见一斑,当可窥全豹吧?

  在随江泽民同志国内考察的活动中,记忆最深的当属1996年10月,到贵州、广西的那次。不仅因为那次考察横跨两个省区,考察点多(从某点到某点行程表A4纸达10页之多),更因为这是一次以扶贫为重点的考察,所去考察点是真正的贫困区,属于我国自然环境最恶劣,生活条件最艰苦,贫困现象最严重的大石山区。

  喀斯特地貌和高寒山区决定了这里人们生活的艰辛。早几年,我和人民日报广西分社郑盛丰社长,做“五区新气象”采访时,差不多跑遍了全区。农民们冒着艰险在一望无际布满嶙峋怪石的陡峭山坡上,一点点寻找能够下种的土地,撒下几粒玉米种子,然后“望天收”的场景,给我留下难忘印象。由于采访时间紧,当时未能深入更多乡村,只是中途路过看了些人家。这次随江泽民同志考察,到的就是大山里的最贫困山村和贫困人家。

  此前不久,江泽民同志刚刚沿着开通运营不久的京九大动脉,考察了沿线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随后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本人也参加了,并撰写了人民日报社论。这显然是一次为落实会议精神作进一步部署而做的专题考察。前后十天时间,他差不多昼夜兼程,先后考察了贵州省的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百色、桂林等多个贫困村组和贫困户。亲眼看到和亲身体验到了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困苦。在和干部群众促膝谈心时,他说,中央决心已下,目标明确,攻坚的部署已经展开,现在关键是振奋精神,抓好落实。说这次考察就是为此而来的。

  (一)

  11月25日,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出发,一到贵阳,马不停蹄,立即转乘火车赴遵义。结束遵义会议旧址参观,接见老红军代表,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等活动后,来不及多看一眼市容,连夜又立即登上专列。一边在火车上过夜,一边赶往下一站毕节。

  毕节高寒山区,老百姓世世代代处于贫困当中。改革开放多年,经济发展的大潮似乎还没有从东部到这里,城乡基本都还处于不发达和贫困状态。

  专列在云贵高原上走走停停,天亮停靠在一个叫做大湾的小站。大家跟着江泽民同志下了火车,立即换乘汽车向国家重点扶贫县赫章县出发。乌蒙山浓雾紧锁,高寒阴湿,山路崎岖陡峭。江泽民同志一定要到最有代表性的贫困地方,亲眼看一看最贫困农户生活状况。越过崇山峻岭,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颠簸跋涉,终于来到了珠市乡兴营村海子村民组。

  这里生活着153户彝族群众,有97户、413人处于贫困线以下。上一年,全村口粮人均只有105公斤,人均收入266元。多数群众要靠外出挖煤维持生活。

  江泽民同志走下汽车,四面八方围上来的群众立即欢腾起来。这个村民组有50户人家,高高低低散落在周围的山岗上。江泽民同志在群众的簇拥下,踏着潮湿的山石小道,首先走进村民杨世民家。眼前的景象使他心情立即沉重起来。低矮的茅屋阴暗狭窄、四面透风,屋里没有任何称得上家当的东西,连做饭的炉灶都没有。他走到用树枝木棍搭起的“床”前,深情地拉起破碎的棉絮,又沉重地放下。问主人,多大了,家里几口人,一年能打多少粮食,收入多少?憨厚的杨世民有些激动地告诉江泽民同志,他彝族,“61岁,家有四口人,两个劳力,全年打粮600多斤,收入不到500元”。江泽民同志默算了一下,不无难过地问他,“还有半年怎么办?”杨世民说,孩子在外面挖煤,如果运输好些,能挣点,买些粮食。随后,江泽民同志给杨世民送上棉被和现金,向他表示慰问,希望他安排好今冬明春生活,并在来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状况有所改变。杨世民一时激动无语,用彝族礼向江泽民同志表示感谢。

  接着,江泽民同志又走进村民杨世华家。一样的情景,全家6口人,老婆风湿病,人均口粮不足100公斤,人均收入190元,连温饱也难以维持。相邻的杨文高家看起来稍好点,他当过兵,但孩子小。杨文高告诉江泽民同志,他家人均口粮100公斤,收入200元。江泽民同志在杨文高家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一会儿拿起勺子舀起锅里酸菜汤看看,一会儿又看看屋角堆着的土豆,房梁上挂着的玉米,这是他们全家一个冬春的口粮。一会儿又摸摸他们破旧的床铺,愈看愈显得心情沉重。

  在随后的时间里,江泽民同志还先后访问了珠市乡核桃村大坪村民组彝族农民张荣朝,苗族农民杨角珍家。访问了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光明村大水塘村民组彝族农民高毛翠等三户人家,以及玉舍乡银沟村阴沟村民组苗族农民李明学、王吉俊等特困户家庭。

  高毛翠丈夫去世,一人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尤为困苦。江泽民同志在她的茅屋前,详细询问了她的生产生活情况。当得知四个孩子由于没钱都没上学时,江泽民同志连连惋惜。当即告诫当地干部,要他们想办法一定要让孩子上学。说有文化才有希望。并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要学汉语,语言通才能交流,有交流才能有发展。走进高毛翠的家,江泽民同志指着用树枝扎起的四面漏风的“墙壁”,关切地询问,冬天刮风怎么办?下雨怎么办?高毛翠说用玉米杆围一围,围多少是多少,下雨没办法,只能看着打湿了。江泽民同志听了,脸色凝重,给她送上两床棉被和现金。走到村口,他不放心地问村支书,像这样的人家全村有多少户?支书说173户当中,像这样的特困户有12户。这个数字使他稍稍放了点心。走了几步,又关切地对支书说:“山上有石头,从她们家下来路很滑,帮她做些下坡的台阶,靠她一个人是办不到的。”同时,再三念叨着孩子失学问题。当地干部当即表示要用希望工程帮助孩子上学。这才使他心情有所宽慰。

  汽车在大山中颠簸,江泽民同志的心情显然像压着大山里的石头。从后来的各个座谈会上可以看出,他想到了这里的路,想到了这里的通讯设施,想到了这里的教育,想到了在这封闭的大山如何和外界交流,想到如何才能改变这里的状况……一路上他不断和当地干部、陪同人员一件一件探讨着。31日,到达广西百色的中午,他顾不得休息和下午还有一系列活动安排,把随行的时任铁道部长韩杼滨找来,详细询问和探讨南昆铁路问题,一直到下午一点半。最后,他深情地对韩部长说:“这是我们最大的扶贫项目啊!”

  扶贫开发,有战术性的措施,也有战略性措施。国家对西南交通巨大投入,就是战略性的投资。这些决策本身,就饱含着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心。

  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外国有人劝我们对贫困不必过分担忧,他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啊,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他要求大家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毫不动摇打好扶贫攻坚战。他说,“拼我一身老骨头,也要完成这项伟大工程”。他相信只要各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加上国家扶持和各界支持相结合,解决6500万(当时的数字)人的温饱问题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二)

  特困户的生活现状让江泽民同志忧心忡忡,贵州、广西两地扶贫开发已经取得的成绩和一些先进典型更让他感到振奋和鼓舞。

  28日下午,汽车抵达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苗族移民新村,村口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群众,吹起芦笙,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欢迎江泽民同志的到来。山坡上一片欢腾。昔日,这里23户人家长年生活在数十公里外的老鸦山上,口粮只有百来斤,收入不足两百元。很多人不知道乡外是什么样子。前两年,政府帮他们搬下山,建起这个“今日罗依寨”。23户人家,家家住上宽敞的新瓦房。村里通了电,有了闭路电视,用上了自来水。65岁的唐正章热情地把江泽民同志让进屋里,习惯地拉亮电灯。江泽民同志在粮囤前随手抓起一把稻谷,高兴地问主人,“多少斤?”“2000斤。”“在山上能有这么多吗?”主人连答“没有没有”。向上看,只见楼梯上塞满玉米。再看厨房,房后的猪圈,样样令人满意。

  47岁的唐正明见江泽民同志走进自己的家门,激动不已,一连声地说:“过去山上苦得很,现在电有了,自来水有了,粮食增加一倍,收入增加一倍,很方便,很方便。”

  走出家门,江泽民同志愉快地接受邀请,和大家一起跳起民族舞。

  这只是扶贫开发一个小小的典范,但它向人们展示的却是开发扶贫的光明前景。江泽民同志每到一地,总是鼓励大家一定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位于贵州西北乌蒙山区毕节地区的领导告诉江泽民同志,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烤烟生产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林业资源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漆树、核桃、板栗等;水果优质的产品有苹果、黄梨、夏橙、樱桃、李子等;野生刺梨、猕猴桃分布也很广;还盛产天麻、党参、竹荪、黄柏、杜仲等中药材。有煤、铁、硫、铅、锌、磷、铝矾土、大理石、稀土等40多种矿产资源。

  江泽民同志充分肯定了贵州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希望他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扶贫先扶志,启动内部活力,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加上国家扶持,各界帮助,走出一条扶贫开发之路。

  11月1日上午,江泽民同志重访了6年前他访问过的广西百色地区田阳县那坡乡永常村。这里的变化更使他兴奋不已。一大早,听说江泽民同志要再次来村考察的村民们就聚集村头翘首以盼。村民苏世权一家更是一夜难眠。6年前,江泽民同志打开他家木箱,没有一件像样衣裳。打开木桶,只有半袋粮食。问他冬天怎么办?回答说“烤火取暖”。又问“你家种了多少地,粮食够吃吗?”26岁的苏世权一个劲儿地摇头,“粮食够只吃三个月”。江泽民同志心情无比沉重。今天苏世权已经住进砖砌的新房。江泽民同志一来,小两口就拉他坐下,自豪地告诉江泽民同志“已经脱贫了”。村里不仅解决了吃水、用电问题,还看上了电视。

  怎么脱的贫?田阳县委书记汇报说,199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永常村后,全村干部深受鼓舞,牢记嘱托,带领全村走就地开发和异地开发相结合的路子,种竹子,种甘蔗,种水果;养生猪,养山羊。就地搞开发的同时,每年带领数十人到平原地区参与冬菜、芒果等开发。仅冬菜一项,人均收入1000多元。听了这些,江泽民同志高兴地说,那次来看你们屋子四面透风 ,很担心刮风下雨怎么办?这次看温饱解决了,房子盖起来了,打心眼里高兴。他还说,很重要的一条,扶贫要扶志,当时如果望贫兴叹,自己不努力,恐怕就不可能有这个结果。“当时也是四口人,愁眉苦脸。现在你们高兴,我也高兴。”

  江泽民同志还视察了永常希望小学。当时,有关情况我曾应《中国少年报》之约,写了篇小稿。这里就不多述了。《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一篇小特写。

  说实话,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国力还是有限的。在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扶贫开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终于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伟大工程。贵州、广西,也先后宣布全部脱贫。江泽民同志的愿望得以实现了。

  (三)

  这次考察让我印象深刻,还有一个原因,是行程特别。

  中午到达贵阳机场,一下飞机,立即转乘汽车去往火车站,上专列去遵义。午饭、休息均在火车上。下午,在遵义连续6个活动。晚饭后又立即上专列,连夜驶往毕节大湾站。列车走走停停,好像为的是解决下榻问题。毕节活动结束后,下午列车抵达六盘水市。

  曾经是“大三线”的六盘水,一些“三线”老工厂已人去楼空。下了火车,一路上看不到有什么新的建筑,都是一些低矮陈旧的房屋。三线老厂一片破败,和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东部地区相比,完全是一番不同景象。市里连好一点的住处都没有,只好把江泽民同志安排在一家叫做水城矿务局的招待所里。这是市里唯一像样点的建筑。会议也在招待所一楼简易会议室举行。随行记者和部分工作人员被安排到市招待所。这是一座两层小楼,每个房间两边首尾相接各放两张单人床,四人一间。没水没热,盥洗室连同厕所在楼层尽头,是典型的60年代基层招待所。时任省长吴亦侠曾是原农业部副部长,我们相识,他一个劲儿向大家道歉,说条件实在太差,只能将就。大家说,没关系,有得住就行。这是真心话,来到贫困地区,现实让人心灵受到震撼。一会儿工夫,吴省长亲自抱来几床棉被,分给大家,说夜里冷,一人加一条。再后来的一夜,所有人是在专车上过的。专列一色的老式软卧车厢。想聊天的两个人对卧,想清静的可一人单卧。比较安静,但盥洗、写稿什么的,就很不方便。

  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一次看电视里实况转播马拉松赛,镜头里风光优美,路旁建筑新颖,一听介绍,说是贵州六盘水,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显然,经过这么多年不懈努力,六盘水面貌已经大变。江泽民同志当年访问过的各户,现在过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让我遐想不止。

  (作者系人民网原总裁)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