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浙江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乡村建设工作起步早、动作快、思想超前、措施完善,给浙江乡村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全方位的实惠。近期,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调研组赴浙江省开展美丽宜居乡村调研,梳理分析浙江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及典型经验,为各地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深化“千万工程”龙头作用,描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近年来,浙江省持续加大对乡村建设领域投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不断推动资源要素、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向镇村有序集聚,全域美丽“大花园”基本建成,和美乡村处处可见,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逐步呈现。
注重高位推动,描绘乡村新貌。浙江省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职能部门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先后制定了《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快构建“五团发展、百带共富、千村未来、万村精品、全域美丽”的新时代和美乡村新格局。
注重规划引领,合理优化乡村布局。浙江省注重规划先行,选聘了一批驻镇规划师,协助镇村开展规划设计,从村庄实际出发,把握好整治目标、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将美丽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城乡景观风貌整治提升、千年古城复兴行动、未来乡村建设等内容有机结合,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注重制度规范,宜居创建有章可循。浙江省率先用标准化手段推进乡村建设,先后颁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村庄整治规划设计指引》《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认定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细化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底线刚性要求、主要内容、提档升级和特色发展方向,逐步形成比较完整齐全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标准化指标体系,带动浙江省乡村建设走上科学、规范、高效的发展道路。
注重长效机制,创建成果巩固提升。浙江省每年召开高规格现场会,对全省乡村建设工作作全面动员部署。建立了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将城乡建设用地调节收益优先支持乡村建设,2019-2021年,累计安排省乡村振兴绩效提升奖补资金58.53亿元,奖补资金统筹安排用于支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长效管护等方面。建立了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将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作为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
秉承“三生融合”发展理念,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浙江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56个、示范乡镇610个,风景线665条,特色精品村1835个,美丽庭院240多万户。中办、国办专门发文向全国推广浙江经验,“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人居环境稳步提升,村庄从“整洁美”迈向“生态美”。农村人居环境和“三大革命”整治基础不断夯实,全省建成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1217个,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推广公厕“所长制”,全省现有标准化农村公厕6.7万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99%以上。建立了“五位一体”的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和运维管理服务平台,基本实现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设施全覆盖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全覆盖。
乡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让更多农民过上新村美、生活甜的好日子。主要基础设施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和城乡间互联互通,全省通公路村占比超99.9%,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比例超85%。全面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超95%,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全省所有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农村地区宽带网络与城市基本实现“同网同速”。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乡镇一公办中心园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78.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乡镇全覆盖。
乡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村既有“好风景”又有“好钱景”。通过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引入企业联农带户,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全省共创建A级景区村庄10083个,发展农家乐经营户2.12万户,2021年乡村休闲农业总产值453.2亿元,接待游客3.8亿人次。村集体以土地等资产入股,发展景区经营、物业经营和配套服务等产业,2021年底,浙江省行政村基本实现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7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浙江已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乡村善治水平巩固提升,不断展现和美与共新风貌。浙江省大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认定了6000多个善治乡村,推动1300多个乡镇、2万多个村社党组织争先创优、全面创强。通过以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成了近2万所文化礼堂,在5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中覆盖率超97%。将积分制有效融入“善治”乡村建设,“三治积分”成为全国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的典范。创新数字化治理模式,打造“浙江乡村大脑”,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赋能乡村治理。乡村建设让乡风文明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浙江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经验启示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其丰富内涵已拓展到环境、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交通、治理等各个领域,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多部门统筹协调,多渠道要素整合,多主体综合发力,多方式创新机制,同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评价体系。而浙江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路径模式、政策保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涌现出如“全域秀美·美丽乡村”嘉善模式、“乡村智治”德清模式、“新时代美丽行动”上虞模式等一大批典型模式,为各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及管理提供可学可鉴的成功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凝聚乡村建设合力的组织保障。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从浙江乡村建设经验来看,历届党委政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进“千万工程”,与时俱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村处处皆景,家家安居乐业。各地应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认真学习领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要义,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让各级、各行业部门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形成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完善机制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法宝。工作机制是贯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各个环节、推动乡村建设行动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为绘就新时代和美乡村新图景,浙江省构建完善了党建统领的统筹机制、共建共享的参与机制、密切配合的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管控机制,举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建设。各地应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方法路径,在资金、用地方面创新举措,统筹好各级各类资金和配套政策,解决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建、为谁建、谁去建、谁来管”的问题。尤其应积极挖掘基层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提炼的典型经验做法,把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广泛推行;将群众认可、效益突出的措施形成政策体系,施之长远。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能有力破除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制约瓶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宜居宜业。浙江省通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为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打下了坚实基础。各地应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渠道,促进市场、人才、资金、土地、科技等要素更多向乡村集聚,在农村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
坚持数字技术赋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优路径。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推动乡村建设正成为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将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列入乡村建设“八大工程”之一,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浙江省通过升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宽带、5G基站等进村入户,率先实现乡镇5G网络优质覆盖、行政村5G网络基本覆盖,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提供智能化服务,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各地应看齐农村现代化主攻方向,抓住数字化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和短板弱项,深化农村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村大数据治理平台等建设,加快补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能力、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民数字素养,以乡村“智治”推动乡村社会更加和美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