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黑河新立村 移风易俗“新变化” 撑起文明“新面子”
时间:2023-06-06 01:30:3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松树沟乡新立村位于县城以南23公里,全村户籍271户、人口678人,耕地面积1.75万亩,人均收入1.7万元。

  近年来,松树沟乡新立村立足实际、完善制度,发挥民风淳朴优势,为移风易俗立规矩,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有礼的生活方式。提到如今的喜人变化,村民们很是感慨:“开展勤俭节约、移风易俗活动以来,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明显减少了,村民之间互相帮助、文明向上的氛围浓了;村民办喜宴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少了,简朴节约的风气更浓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迷信渐成风尚,展现出了一幅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新画卷。

  摒弃陋俗树典型,把“移风易俗”入村规。“团结友善亲邻里,远亲不如近邻强。和睦邻里很重要,遇到困难互相帮”。这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句子,是新立村结合实际,挨家挨户征求村民意见后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为加快移风易俗的步伐,树立文明新风,新立村发出了《关于移风易俗的倡议书》,整治规范殡仪行为,倡议家人去世后不准超期办丧、不准大操大办、不准扰民办丧、不准违规出殡。倡议书发出后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纷纷承诺从自己做起,带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用实际行动争做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两年来,全村减少大操大办10多场,节省开支20多万元,新立村的老党员表示,“大力提倡厚养薄葬,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敬老爱老的道德品质,也是老人们最想得到的幸福晚年”。新立村把遵纪守法、村容环境、移风易俗、孝老敬亲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使文明新风有了明确导向。

  文艺汇演倡新风,把“文明餐”搬上大舞台。“节目表演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特别有意思!”百姓“点单”,村文艺队“送单”。新立村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载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用,凝聚村民智慧,引导群众编群众演,组织参加全乡文化广场操舞展演、篮球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文明文化大餐端上群众戏台。以质朴的语言和真诚的表演,讲文明事,话文明风,劝改陋习,编排了乡村文艺汇演等10余个节目,使广大群众深深体会到文明的力量和作用,活动已组织15场,参与群众3000余人次。新立村通过一场场文化活动,将反对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内容转化为群众易记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故事小品,让广大群众在共享共乐中易风化俗。同时,将移风易俗宣传教育融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明祭祀、家庭团圆、敬老孝亲等活动,以科学、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取代陈规陋习。

  破立并举扬正气,把文明清风“吹”入人心。破旧立新,重塑新风。新立村打出一“破”一“立”两张牌,通过严控喜事大操大办,利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导向,集中整治顽症恶疾。开展移风易俗测评,以创建文明村、开展文明示范户等举措来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广泛开展评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道德、婚丧礼俗等讲文明树新风内容上墙,通过大喇叭、村民微信群、小视频等形式,宣传文明新风,利用“学习强国”平台、“秀美松乡”微信视频号,发布文章39篇、直播120次,群众随时听、随时学;充分发挥新乡贤宣讲团作用,探索“面对面+点对点”宣讲模式,让老百姓“听得懂”“学得进”“弄得清”。成立党员骨干“理论宣讲团”,每人每月至少到所包村(屯)宣讲1次。把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与移风易俗活动挂钩,倡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和社会风气。依托农村文化广场,开展大规模、高密度的“送”文化活动,熏陶新乡风。充分发挥新乡贤在移风易俗中的作用,以“新乡贤议事会”为主要载体,将居民“红白事”纳入议事重点,通过发挥自己的亲缘、人缘优势,以入户宣传、集中评议、兑现奖惩为手段,通过各类渠道支持参与移风易俗工作建设,厚植文明新乡风。同时,对农村党员干部婚丧嫁娶严格监督,让党员干部带头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为群众树立标杆。

  脱贫攻坚展形象,把“精气神”注入骨子里。以前借钱结婚、因婚致贫、结婚穷两代的“天价”彩礼,让当地的不少家庭苦不堪言,甚至负债累累。而如今移风易俗带来了极大的转变,村民纷纷表示“以前家里为了孩子娶媳妇,操碎了心,现在好了,在移风易俗的好政策下,家里的两个孩子都成家了,而且还省下了十几万元”。近年来,新立村引导广大群众改变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自觉摒弃陋习,培育文明新风和现代文明新观念,激发深蕴于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力量,让新型婚俗理念入脑、入心,营造良好的婚丧嫁娶氛围。婚礼体面了,宾客礼“轻”了,男方压力小了,情谊却不减,大家脸上、心里都乐开了花。移风易俗不仅让寻常人家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物质“福利”,更走进了群众心里。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