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泾河村 聚力共同富裕 走出和美乡村建设的“泾河实践”
时间:2023-06-06 01:33:0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高强 姚兰 字号:【

  在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泾河村脱颖而出,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鲜活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泾河村紧扣共同富裕时代主题,瞄准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板,立足村庄发展实际,充分挖掘优势特色,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同富裕“泾河实践”。

  乡村建设成效

  居民收入大幅领先。2022年,泾河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万元,与2012年相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16.4%。目前,泾河村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初步形成,家庭年可支配收入20万~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75%。

  优势产业稳步发展。泾河村坚持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元化路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同时不断优化村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7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3589万元,是2012年的3.32倍。

  公共服务优质普惠。泾河村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从“有”向“优”转变,建成便民服务中心、村民文化广场、日间照料中心等“十大服务载体”,高标准制定股权分红、体育健身服务、医疗普惠救助金等“八大福利”,初步建成“5分钟公共服务圈”。2022年泾河村公共服务支出达1000万元。

  社区治理和谐有序。泾河村成功打造“情暖泾河”党建品牌,持续深化“五治融合”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一厅三会”自治机制,制定8类47项“积分制”管理清单,提升了村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助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泾河村持续弘扬“顾炎武精神”,成立顾炎武研究会泾河村分会,引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教育,建立并运营村民文化教育平台“泾河学堂”,弘扬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满足村民个性化文化需求。

  乡村建设做法

  聚焦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潜能,打造活力村庄。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泾河村在全市率先按照“政经分开、产权明晰”的原则,实施新一轮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改革。同时积极创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通过设立或参与设立公司等多种方式,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二是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机制。泾河村高度重视村庄治理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健全“五治融合”机制,丰富完善“1+4+1”治理机制,注重发挥以农民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三是健全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泾河村提出“精致乡村、品质乡村”建设理念,创新“挂图作战制度”“党员包干制度”“现场会议制度”,制定《关于禁止小区内煤炉灶焚烧整治意见》《小区绿化养护维护实施意见》等文件,以民主法治保障人居环境长治长效。四是创新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泾河村探索完善公益事业发展机制,设立泾河村慈善发展基金和共同富裕基金等,引导本村企业家勇担社会责任。创新结对帮扶机制,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农民创业孵化器,引导多元主体共同投身村庄共同富裕建设任务。

  聚焦乡村建设优化公共事业,打造宜居村庄。泾河村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对标城市标准,不断提升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进宜居村庄建设。一是高质量构筑“十大载体”。形成便民服务中心、村民文化广场、百姓功能会所、日间照料中心、泾河学堂、村民议事厅、村民健身中心、志愿者之家、24小时图书馆及卫生服务站“十大载体”,建成“5分钟公共服务圈”。二是高标准制定“八大福利”。持续开展股权分红、提供文化素养提升、体育健身服务、为患病家庭提供普惠医疗救助金、为新录取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分别发放奖学金和学杂费、为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一笔尊老金、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餐晚餐补贴、过一次生日“八大福利”。三是高水平优化人居环境。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深化“美丽庭院”创建,打造“推门可见绿、出门可踏青”的花园式居住小区。健全村庄公共基础设施产权管理制度、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同步落实制度,形成全覆盖、常态化管理体系。四是高效率提供便民服务。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受理、全科服务、一岗多能、全情服务”,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实现党的工作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聚焦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打造宜业村庄。一是发展资产出租型集体经济。泾河村联合邻近9个村共建人才公寓,总面积42500平方米;开发建设商业用房,总面积7200平方米;通过土地指标置换,异地新建标准化工业厂房,总面积32500平方米。二是发展资产参股型集体经济。泾河村探索村级资产“资本化运作”模式,用好市场化融资手段,投资、入股、收购优质项目和资产,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三是发展居间(物业)服务型集体经济。泾河村建立泾河物业管理服务团队,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外承接清洁绿化、小区物业、安全保卫等公共服务项目,带动本村、邻村村民就业,拓展强村富民新渠道。四是推进村域内产业转型升级。泾河村聚焦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推动村域内商业楼宇、厂房高标准升级,开展系统性、智能化改造。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工业产业园,建设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载体和农村共同富裕主题创业孵化基地,引入科技型、环保型、安全型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村域内产业集聚和高质量转型。

  聚焦乡村治理提升善治水平,打造和美村庄。泾河村高度重视发挥党建引领、自治章程、法律法规、村规民约、信息技术等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以高水平的基层治理助力共同富裕。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泾河村将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持续打造“情暖泾河”特色党建品牌,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的工作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彰显党建阵地的吸引力、服务力。二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泾河村创新村民自治形式,规范村级民主决策,强化村级民主监督,成立“一厅三会”,实施“村民积分管理”,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建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三是提升村庄法治水平。泾河村严格落实“小微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建设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村级重大事务中的运用,建设村民调解组织队伍和体制机制,加大普法力度,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是加强村民道德建设。泾河村厚植传统道德文化自信底蕴,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强化乡村治理道德涵养,注重乡村德治实践养成,通过潜移默化和示范引导促进道德内生。五是重视数字智慧赋能。泾河村推进网络“新基建”建设,探索智慧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推行村级事务数字化,提升乡村治理辅助决策能力,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村庄治理高效化、规范化。

  聚焦精神文明做好历史传承,打造文韵村庄。泾河村坚持以文化“惠民、育民、乐民”为切入口,主动增强文化供给,加强文化建设和传承。一是发掘泾河底蕴。泾河村高度重视本乡本土精神文化传承,坚持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推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加强对朱柏庐《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必内外整洁”的学习教育和理解实践。树立“泾河兴盛、我的责任”主人翁意识。二是打造泾河学堂。泾河村根据群众文化个性需求,变“统一配给”为“照单下菜”,打造国学教室“泾河学堂”,开设昆曲、绘画、书法、国学等文化课程,陶冶村民文化素养。引入昆山文商旅优质教学资源,针对适龄儿童开设国学班,与院校开展结对共建,设置“国学考级”课程。三是建设文化载体。泾河村围绕精神富足目标,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开展各项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针对“一老一中一小”,培育太极拳队、舞蹈队、门球队。有效利用广场、门球馆等公共场地,不定期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依托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泾河村分会,进一步培育村民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乡村百姓家”。

  “泾河实践”的经验启示

  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领导。泾河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党建引领打造出一支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走出一条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相统一的内生发展道路。迈向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农民致富的战斗堡垒。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

  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改革创新。无论是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还是社区治理领域,泾河村取得的发展成就均得益于改革和创新的支撑。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渐进式改革道路,紧紧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给基层探索实践留出足够空间,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改革创新活力。同时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改革中推动共同富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全面激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新动能。

  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农民主体。泾河村在共同富裕实践探索中,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有效激发村民建设幸福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表明,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支持农民创新创造,真正让农民成为共同富裕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市场导向。泾河村以产业兴村为重点,遵循产业规律和市场规律,一方面通过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村域内产业集聚和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灵活运用股份合作与联合经营等多种方式,实现本村集体经济与市场平等对接,破解资源要素和发展空间限制。实践表明,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特别是要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逐步打破集体产权的封闭性,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更广的范围内配置集体资源资产,并实现保值增值。

  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彰显特色”是泾河村推进共同富裕的一大底色。在实践中,泾河村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方向,又注重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在公共建设、产业转型、治理完善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彰显“乡村底蕴”,实现了城市现代性与乡村传统性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没有“万能药”,必须坚持因村制宜、尊重差异,从现实基础和优势特色出发构建科学发展路径。

  (作者单位:高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姚兰,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社会事业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