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萃
时间:2023-06-06 01:15:2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建设现代农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王亚华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区域布局,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经营变革,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以农产品消费为主导、生产与消费一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三是进一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继续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集中流转、联耕联种等多种方式提高经营规模。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小农户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来源:《求索》

  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机制,扩大农民群众有效参与

  任中平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

  一是保证村民对重大村务事项的参与和决策权利。凡是涉及村民公共利益的重要事务,必须提交村党支部委员会、村委会讨论,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公开透明的基层民主氛围,凝聚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二是建章立制和规范落实各项基层民主制度与程序。村“两委”要在充分征求广大党员、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村务管理和民主决策的制度规范与民主程序,保证基层民主真正落实到位。三是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农民群众是乡村治理实践的主体力量,是基层治理绩效的直接感受者,也是长期有效的低成本监督力量。必须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加强广大村民进行民主评议和考核乡村干部的力度和权重,让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真正对农民群众负起责任,才能保障各种乡村治理权力的服务到位和规范运行。

  来源:《中州学刊》

  厘清定位,发挥村史馆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

  杨海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村史馆建设的定位要准确,要接地气、聚人气,更好发挥功能作用。首先,村史馆应该姓“史”,要紧紧抓住“史”的特性,坚持尊重历史,注重梳理乡村历史。其次,村史馆应源于百姓,服务于百姓。村史馆要通过挖掘村史,充分展现丰富的乡村文化,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创业历程,激发人民群众对建设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只有厘清村史馆的定位,才能真正因地制宜,结合乡村特色,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建好村史馆;才能不断发挥村史馆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充分体现村史馆延续乡村文脉、保护乡村文化形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作用。

  来源:《人民日报》

  优化环境,激励企业助农增收

  程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乡村产业要发展,必须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引导企业向产地下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进村助农要确保将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惠及农民,带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应进一步规范资本下乡,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强化企业联农带农机制,鼓励采用“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切实保障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来源:《经济日报》

  完善农业农村创业支持政策

  芦千文 杜志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完善创业和创新的治理机制,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完善政策体系、法律制度,形成各类主体协同互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服务创业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完善乡村企业家培训体系和涉农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乡村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通过创业补贴或资助、金融支持、税费减免、风险保障等举措,引导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鼓励农村能工巧匠和乡村能人在乡创业。推动创业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发展,提高创业主体抗风险能力。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化解非经营性成本,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减少“跑腿”事项。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统筹城乡规划与治理,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张燕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研究员

  在研究编制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过程中,切实把城乡发展空间作为一个统一有机整体,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体化推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要素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强城乡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项目建设。此外,在规划统筹基础上,切实促进城乡治理一体化,将城市先进的治理方式、技术手段及治理网格延伸覆盖到乡村,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城乡共治共享。

  来源:《瞭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