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剪”——记云南省建水县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
时间:2023-06-06 01:14:1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熙 字号:【

  走进云南省建水县的早熟葡萄种植基地,处处可见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工人忙碌的身影,她们凭借一把“金剪刀”,“剪”出了致富路、“剪”出了好生活。

  在发展葡萄产业的过程中,建水县培育创建了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成为云南省知名劳务品牌并将葡萄精准修剪技术带向全国各地,品牌带动年均输出就业5000余人,创收近2亿余元,带动周边县市劳动力就业600余万人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如此高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源自于她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品牌密码和成功基因,让她们走出了建水、走向了全国,步入了共同富裕之路。

  既然出来打工,就舍得吃苦

  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是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品牌特质的根本。

  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在建水县南庄、临安、西庄、岔科等乡镇分布着300多支队伍、5000多人,仅南庄镇就有160支队伍、3000多人。来自南庄镇南庄铺村委会的陈丽,起初跟着母亲做豆腐加工,后来在葡萄地里打工,绑枝条、上药水,拉地膜。她说,有时碰着葡萄白粉病,得拿一个喷壶,围着一串串葡萄不停地喷药,一天工作下来有时连手都伸不直,实在想打退堂鼓。但一想到母亲的嘱咐——“既然出来打工,就要舍得吃苦”,便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陈丽跟着技术人员学习葡萄疏果技术,从挠头不敢下手修剪到现在“信手拈来”,从一名队员成长为队长,带领80人“金剪刀”队员闯天下。

  每年春节前后到3月份,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就忙着为全县10万亩阳光玫瑰、黑提、红提葡萄疏果,在建水县忙完,还去云南安宁、弥勒、曲靖、昭通等地。建水县临安镇党委委员李堂云说,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为了不误农时节令,早上天刚亮就开始疏果,晚上要工作到9点多,有的三更半夜还戴着头灯到葡萄地里修剪。如果路程远,出门就更早一点。4月份开始,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就开始纵横驰骋在四川、陕西、浙江、新疆、湖南、辽宁等地,帮助当地修剪葡萄、传授技艺。临安镇马军村村民张伟夫妇俩各带一个队,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疏果。骨干钮国亮在建水城里建起了劳务输出办事处,带领200人在上海、浙江疏果。由于规模不断扩大,钮国亮准备将其扩展为劳务输出公司,以帮助更多的“金剪刀”疏果队外出务工。

  从浙江省慕名来到建水县发展葡萄产业的种植大户王菊连,一共种了90亩葡萄,葡萄开花时就要聘请“金剪刀”疏果队帮助疏果。她动情地说:“疏果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辛苦活。早上天刚亮就下地干活,晚上有时候要工作到八九点。逢到3米高的钢架温室大棚,还可以直立起自己的身体,遇到小棚只得躬身劳作。无论是大棚还是小棚,气温也比外面高,一天下来往往是汗流浃背,着实让人心痛,但也十分佩服疏果队,她们给人一种鼓舞的力量。”

  奋斗的姿态最美丽,奋斗的青春最幸福。建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白一娇自豪地说,全国只要种植葡萄的地方,差不多都闪现着建水县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身姿。她们就是凭借着这样一股子不怕苦、能吃苦的狠劲和韧劲,激活劳务用工新动能,走出了一条延伸葡萄产业链、创建劳务新品牌、发展劳务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受到葡萄种植界高度认可。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工作

  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玉米棒型、灯笼型的阳光玫瑰缀满枝头,晶莹剔透地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颗粒圆润。一串串冰激凌型的黑提也给人丰满的感觉,十分耐看,透出勃勃生机。

  这些都是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劳动成果。过硬的葡萄修剪技术,是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品牌特质的关键。

  葡萄的品种多样,不同的品种,在疏果上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之所以锻造成为有口皆碑的“金”字招牌,就是因为经过她们疏出的果子更美、口感更好,比其他的葡萄能卖出更高的价钱。建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张红伟介绍,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每一名队员,都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工作,已经把疏果当做一份职业甚至是一份难以割舍的事业,所以在技术上更专业一些。

  “现在大家都很信任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因为她们疏出来的果子,成熟时都比较匀称,每串葡萄的穗重、单粒重、颗粒均匀度都符合标准和要求,很好地解决了果实着色不好、成熟不一、颗粒大小不均等问题。”南庄镇干龙潭村委会干塘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张应彬说。2010年开始推行土地流转后,从浙江省过来种植葡萄的公司帮助当地传授技术,也就逐步形成了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队员们学习疏果很认真,学会了小果、僵果的修剪技术,更利于葡萄的茁壮生长。为了提高修剪葡萄的技艺,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不吃老本,而是与技术专家一起,持续学习葡萄生长过程中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环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工作闭环,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高标准要求的典范。

  走进南庄镇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一排高大的冷链柜引人瞩目,工人们正忙着往车上装运打好包的葡萄。来合作社收购葡萄的深圳收购商黄义甫介绍,今年是第一年与南庄镇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合作,也是慕名而来。建水南庄的葡萄品质很好,与疏果的技艺有很大的关系。南庄镇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干龙潭村党总支书记李广文说:“这几年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合作社每天出库大柜可装8个、小柜15个,每个大柜可装20吨左右葡萄,每个小柜也是4~12吨不等重量的葡萄,让当地农户增加了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建水县逐渐成为全国成熟上市时间最早、种植规模最大、色泽风味最优的葡萄种植基地。这其中,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功不可没。她们以技能提升带动果农增收致富,让农民端上手艺的“碗”、吃上技术的“饭”、挣到工匠的“钱”,推动“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5000余名葡萄疏果技术娴熟的农民工,带动当地葡萄产业成规模、上台阶,也凭借一把“金剪刀”风生水起,成为国内各大葡萄主产区的疏果主力军和抢收“香饽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背后,源于“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让知识和技术为“金剪刀”赋能。近年来,在建水县委、县政府的精心组织下,以乡镇为单元,不断探索“合作社+党支部+人才超市+党员+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整合各方培训资源,成立专家工作站、银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主动邀请省州各级专家开展种植技能培训,并成立由乡镇农科技术人员和上百名葡萄等产业种植能手组成的乡土人才队伍,通过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农民,实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有组织的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不但赋予了她们知识和技术,也为她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袤世界的窗口。云南大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李艳华介绍,在董事长许家忠的带领下,公司这几年培养了“金剪刀”技术骨干上千人。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这一华丽转身,使过去满脚泥土的农民,实现了向技术工人的嬗变,让她们成为科技兴农的“弄潮儿”。

  对队伍负责,言必信、行必果

  以诚实守信赢天下,是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品牌特质的灵魂。

  南庄铺村委会委员郑素梅介绍,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在内部建立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在实践锻炼中赛技术、比成效。她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有从事多年农耕工作的经验,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哪一项技术上有差距、管理跟不上,就自然淘汰了,这是她们的一种约定。每一名工人疏果按照串数计算,写在葡萄园的每一根水泥桩上,清晰可见。内部实行层级管理,每天疏果之后,都要检查一次,发挥内部监控机制的重要作用,确保名副其实。所以,出去到省外参加疏果的,几乎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骨干。一旦到省外疏果,也就必须对整个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品牌和形象负责。

  在四川成都组织疏果的张伟介绍,“金剪刀”疏果队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求诚信。每到一地,都是事先作出口头承诺。因为“金剪刀”疏果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邀请她们去疏果的有很多地方的商家,愿意支付的工资价格也不一样。但是,只要作出承诺,就一定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有时在疏果的过程中,当地老板看她们做得很好,也会提出增加疏果面积,这个时候即使市场工资涨价,她们也不再加价。同时,作为带工的领头人,技术上也必须在行,才能把好质量关,做到“内行带内行”。

  为了让工人安心工作,“金剪刀”疏果队主动为工人垫付车费,并为每个务工人员购买10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守护员工的健康,解除后顾之忧。2021年,一名工人在疏果过程中,不小心碰着头部受伤。疏果队及时联系果蔬协会,村书记第一时间到场协调,及时办理了赔偿事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逐步形成握指成拳的集合效应,分散的资源实现了高度的整合,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运营,功能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队员、南庄镇大寨村委会干部李积秀,初中毕业后在镇内的葡萄地里打工,练就了一手为葡萄修枝打叉、疏果、装果的好技术。她年纪轻,性格好,热情大方,关心姐妹,大家都很信任她,她也慢慢地成长为了疏果队的小工头。疏完本地的葡萄果,李积秀就带着大家走南闯北。李积秀所带领的疏果队技术精、信誉好,在全国葡萄种植界小有名气,获得中央电视台和地方频道多次报道,称赞她们“一把剪刀闯天下”,用勤劳的双手和娴熟的技能增收致富。作为优秀代表,在2020年国务院组织的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评选中,李积秀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2023年4月23日,在云南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上,李积秀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不仅凝聚了李积秀个人在疏果路上的辛劳和汗水,也折射出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集体扬帆远航的使命和担当。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