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限于多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民增收也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围绕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大力兴办乡村合作公司,不仅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而且有效破解了农民增收致富难题,探索了一条以乡村合作公司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启示意义。
主要做法
“乡村合作公司”是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或村集体主导的农民合作社出资(独资、控股或参股)设立的以人民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富为目标,具有市场与民生双重属性及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在创办乡村合作公司的过程中,广水市高度重视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将公司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公司经营为载体,增加农民直接收益
一是推进“三变”改革,增加农民股金收入。聚焦“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将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经程序估价后注入乡村合作公司,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前提下将农村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统筹整合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投入乡村合作公司,同时支持村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折价入股乡村合作公司,带动农民入股分红。
二是盘活“闲置”资源,增加农民租金收入。乡村合作公司将集体所有的园地、林地、塘堰以及政府拨建的公共设施等实现资产化,并纳入合作公司经营过程。同时,乡村合作公司将农民闲置的耕地资源进行流转经营,变“沉睡”资产为增收“活水”,增加农民承包地租金收益。截至2022年底,广水市乡村合作公司联合龙头企业,累计流转土地近6万亩,盘活撂荒地1.16万亩,实现流转费超过1800万元。
三是分好就业“蛋糕”,增加农民薪金收入。一方面,乡村合作公司的劳务需求直接对口本地村民,采用灵活方式吸引村民就地就业,按工种发放薪资。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不同人群就业覆盖面,针对劳动能力较弱的重点户,设置易上手的基础农业岗位、公益性岗位;对有技术、有能力的劳动力,鼓励其加入农机服务队等组织,最大限度提升乡村合作公司的“普惠式增收”价值。比如,广水街道办事处驼子村乡村合作公司去年累计发放村民各类务工薪资50.8万元,带动人均增收近千元。
四是发展“订单”农业,增加农民酬金收入。乡村合作公司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做到统一提供订单、统一种植规范、统一价格收购、统一销往市场,在保障农民种植收益的同时也保障了农产品品质。例如,吴店镇楼子湾村乡村合作公司订购随州香稻种子1200斤,委托农户负责种植、管理,公司以“合同+保护价”的形式,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待水稻成熟之后,由公司统一收购加工成大米进行销售,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以联农带农为手段,提升农民增收能力
一是获取市场信息,为农户提供增收机会。随着乡村合作公司做大做强,可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照市场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从而提高自身农产品竞争力,架起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例如,蔡河镇观音堂村乡村合作公司通过与昭瑞农业开发公司合作,获取到菊花种植收益可观、市场需求量大、不愁销路等市场信息,带动周边700多个农户发展菊花种植、共同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提供生产服务,为农户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乡村合作公司利用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和公司自留的公积金购置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吸纳拥有农业生产技术设备的个体入股合作公司集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大大增强了公司为村民提供生产服务的能力。例如,广水街道驼子村乡村合作公司通过直接购买和农户入股方式获得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无人机累计12台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并以这些机械为载体为农户提供谷种、打药、施肥、旋耕、育秧、插秧、收割、脱粒一条龙服务,让村民亩均成本下降537元、亩均利润增加662元。
三是拓宽销售渠道,为农户解决销售难题。乡村合作公司利用直接对接外部市场这一优势,积极发展电商渠道、拓展商场销售渠道、开拓农业公司订单渠道,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例如,吴店镇楼子湾村乡村合作公司聘用返乡销售能人黄勇为总经理,由黄勇组织人员开发电商销售渠道、开拓超市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将种植的云雾米、香菇、木耳、生姜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出去,免除了村民农产品销售后顾之忧。
四是实行收购保护,为农户规避市场风险。由于乡村合作公司的集体经济属性与民生属性,当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合作公司通过保护价收购的方式,规避个体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例如,郝店镇铁城村乡村合作公司与湖北省盛鑫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起“桃农生产种植、合作公司品牌运营、企业加工销售”的联农带农机制,变“弱小散乱”“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为“合作公司+龙头企业+桃农”的“抱团发展”模式,通过品牌运营,推动鲜桃从2~3元/斤“无人问津”到7~9元/斤“供不应求”的巨大飞跃,去年累计销售优质桃300余万斤,带动桃农人均增收近万元。
以乡村建设为抓手,优化农民增收环境
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民增收“硬”环境。广水市乡村合作公司利用公司收益盈余以及上级政府的投入,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尤其是水、电、道路和通讯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减少因基础设施因素而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制约。例如,广水街道驼子村乡村合作公司累计投入资金40余万元,用于道路硬化与维修、水电管网铺排、塘堰整治、通讯设施更换等村级公益事业,村级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大大优化了农民增收“硬”环境。截至2022年底,广水市市镇村三级合作公司累计投入500余万元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其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优化农民增收“软”环境。广水市乡村合作公司坚持党建赋能乡村治理,通过建立“村党支部+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纵向组织网和“乡村合作公司+一约四会+七联体+其他组织”横向组织网,以党建引领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此外,通过“三乡英才联盟”平台广发“英雄帖”,激发各界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巩固村级组织的经济基础,增强村“两委”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提高其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
经验启示
广水市通过兴办具有市场与合作二重属性及兼具民生性质的乡村合作公司,不仅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还有效破解了农民增收致富这一难题,探索出一条以乡村合作公司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径,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乡村合作公司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一旦渠道受阻,则面临收入大幅下降的困境。广水市以乡村合作公司为载体,通过资产入股得股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得薪金、订单农业得酬金等多种方式,让村民得以全产业、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深度参与产业链、分享利益链,实现了自身收入稳步增长。可以说,乡村合作公司的成立大大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使村民收入来源多元化,避免了“鸡蛋都放一个篮子”的潜在风险。广水的实践表明,促进农民增收需要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租金、股金、薪金、酬金的多元化收入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持续动力。
壮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手中无米,叫鸡不理”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真实写照。促进农民增收,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以往,一些地方在发展集体经济时单纯依靠上级输血,没有充分依靠农村生产力进行自我发展,导致村集体经济停滞不前。广水市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突破口,通过政府规划引领、村庄谋产定业,注重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价值链,让村民参与到集体经济发展当中来,最终通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广水的实践表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民持续增收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越好,村民收入就越高、安全感也越强,村民参与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随之增强。
坚持联农带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动力来源
探索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法宝。当前,一些地方由于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带动责任落实不到位、带动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较为突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广水市在发展乡村合作公司过程中,充分发挥公司“母鸡带小鸡”作用,利用自身优势获取市场信息,为农户提供增收机会;利用技术优势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利用对接市场优势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规避农户市场风险。广水的实践表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必须补齐小农户的“市场短板”,通过构建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拓展和优化农民增收渠道和条件,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推进乡村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益举措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条件。以往,一些地方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村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导致农民生产经营环境不理想,农民增收致富面临较大困境。广水市在创办乡村合作公司过程中,不仅注重增加农民直接收益,也不断改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了农民增收“硬”环境;另一方面,坚持党建赋能乡村治理,通过以党建引领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优化农民增收“软”环境。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与乡村治理水平,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间接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广水的实践表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既要注重直接收益的增加,也要注重间接收益的增进,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系统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政策体系。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