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往事可以忘记,但山路总也忘不了,被我铭刻在骨子里。这山路,好似密布的筋骨,连缀乡村人多彩的故事。
山路是父辈的依赖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我的记忆里,父辈总是天不亮就奔忙在山路上,天黑了才从山路上返家。山路是他们的“诗行”。
在父辈生活的乡村,山和湾是相连的,往往是几座山环抱形成一个湾。弯弯曲曲的山路,将这个山湾和那个山湾连通。众多村民把自己一辈子都拴在这些山路上,忙忙碌碌在山路上往返。他们走着走着,就从青年变成了中年,又从中年变成了老年,最后大多就消失在山村里。
我读小学的时候,父亲便重病在床,所以父亲在山路上的身影在我的记忆里很是匮乏。倒是时常听母亲说起,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干完农活他就走村串户,卖些日杂用品,收购倒腾一些广柑、枳实、知了壳等,不知疲倦地为生活奔忙着。
父亲病重,母亲便成了“壮劳力”。那时候,农村没有汽车、三轮车,甚至连木板车也是稀缺的。挑粪担水、打麦收谷、采果砍柴都需要肩挑背磨,母亲都得咬牙承受着。有一次挖红苕,眼看天快黑了,地里的红苕还有不少没有弄回家。为了减少往返的次数,母亲便往箩筐里多加了一二十斤。从红苕地穿过几块地,就是一条山路。山路的起点是上坡,另一头是下坡。下坡很陡,是村民用錾子和手锤凿出的石梯路。母亲在前面吃力地挑着,我背着红苕在后面吃力地赶着。眼看快走完下坡路,突然一只箩筐撞在了石壁上,母亲的腿打战,外面这只箩筐顿时滑出扁担,失去平衡的另一只筐也随即倾倒,红苕顺着山路滚了下去。为了抓住箩筐,母亲用力往后拽,结果重重摔在石梯上。庆幸的是,没有大伤,只是擦破了几处皮。
从那以后,每次从这条山路上走过,我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那个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从这条山路走出去,再也不要回来。可母亲依然在山路上行走,是为了让我们走得更远。
我的高中学校离家有三十多里远。一天,我正在教室里上晚自习,突然校外的几个小混混冲入教室,不问青红皂白打了我几巴掌,这事在学校闹得沸沸扬扬。区公所的干部听说后,不仅要求这几个小混混给我道歉,还责罚他们请电影队在学校放了一场电影。
母亲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件事,竟冒着雨步行赶到了学校。她到达学校时已是中午,我从教室里跑出来,看见母亲戴着草帽站在操场上,手里拿着馒头和一瓶猪油,猪油里还有很多煎焦了的猪肉。我眼眶湿润,接过了母亲手中的东西。
母亲叮嘱我说:“我来看看你,在学校一定好好学习。”随后母亲就坚持要赶回去,连午饭也没吃。望着母亲走出校门的背影,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知道母亲又得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这一来一往就得七个小时呀。
山路是我辈的纽带
从呱呱坠地开始,我就生长在农村。通过山路我走进了小学,走进了中学,走进了大学,也最终走出了山路,住进了城市。
山路上留下了我太多的酸甜苦辣。无助时的酸、跋涉时的苦、摔跤时的痛、收获时的甜……点点滴滴都渗透进脚下的山路。
我读初中时,中午需要学生自己带米到学校统一蒸饭,每顿收费两分钱。学校也收购学生家里的冬瓜、南瓜之类的。那一年,家里的一株冬瓜特别“争气”,一根藤上结了两个冬瓜,收获时竟然每个都有四五十斤,母亲便让我背一个到学校。星期一早上刚出门,天空突然下起雨来。翻过一个垭口,小雨陡然变成暴雨,塑料袋做成的雨具完全抵挡不了如注的暴雨,我被笼罩在雨幕中。有一段山路特别难走,不仅山高沟深,而且路面陡峭、湿滑。我小心翼翼,手脚并用。实在走不动了,我就靠在石壁上歇息一下,然后再一点一点往前挪。平时只需要二十多分钟的山路,那天我走了将近一个小时。等赶到学校,早读课已经结束。
山路,以前都是原生态的土路。遇到不大的雨,雨过地皮湿,表层泥土松软,一踩上去泥巴跟着鞋子起来一大片,走起来很沉重,往往走几步就得折一个树枝剥掉泥巴,有时干脆脱掉鞋子赤脚行走。如果连续几天下雨,山路就成了泥浆,走在上面直打滑,不得不用谷草拧成绳子绑在鞋子上缓慢前行。雨后天晴,山路就成了“跳跳路”。这“跳跳路”走起来更费劲,每一脚必须踩在逐渐晒干的脚印上,不然就会被陷入泥潭里。而这脚印有大有小,距离也有长有短。我跨不进去距离长的脚印,只好跑起来往里面跳。如果用力过猛,或者踩得不准就很容易摔跤,要么向前倾倒,要么向后滑倒,弄得身上都是泥巴,狼狈得很。
小时候乡村常有露天电影、说评书。吃过晚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会砍下一根竹筒,在里面倒满煤油,制作出火把。顿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到处都是跳动的火苗,连绵几百米。我提着火把,飞奔在山路上,心情是愉快的,脚步是轻快的。
终于,我实现了“从山路走出去”的梦想,定居在城市里。但是,这心总也走不出山路,一直惦记家乡的山路,于是不时往村里跑。
不过,昔日的山路日渐荒凉,现在村子里的人也基本不走山路了,因为公路大多修到了院坝里,村民出行不是汽车就是摩托车。
但我还是固执地喜欢这乡村的山路,喜欢看山路上的脚印,喜欢欣赏山路两侧的树木、野花,以及翩翩起舞的蝴蝶。弯弯的山路总给人想象和希望。“前方是绝路,希望在转角。”因为很多时候我并不知道山那边的情况,每当经过山路的转角,眼前顿时豁然开朗,疲惫的双腿一下多了前行的力量。
在我心中,山路也就是“道路”。静下心来慢慢攀登,这山路里面就有“道”。山路曲折盘旋、绵延向前,但总是朝着顶峰延伸,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实在累了,可以歇歇脚,望望远山,吹吹山风,喝口山泉,然后继续赶路。
山路是子辈的乡愁
对于“农三代”的子辈们,他们从小在城里长大,对山路很陌生,但对乡村又总是充满好奇和向往,希望父母能带他们到乡村走一走。我的女儿也一样,每次走在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步履艰难,歪歪倒倒。每走一步,我的心都在发紧,生怕有什么闪失,有时还不得不跑到她的前面,为她选择落脚的地方。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大学的一个暑假,女儿竟然自告奋勇担任队长,带领七八名队员,奔赴异地一个偏远地方开展社会实践,而且这一干就是一个多月。那些日子里,我的脑子里都在担心她“不适应”,但她每天都是乐此不疲在乡村的山路上奔走,完全没有我料想的那么糟糕。
像女儿这样已适应了城市的众多“新生代”,山路或许也成了像我一样从农村进入城市人群的乡愁。他们平常难得走上几回山路,但因为他们的根脉还在,所以乡音乡情还在他们心底延续着。
今日的乡村,山路还在,但已不是昔日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顺畅的乡村道路实现了通村达户。弯弯的山路,承载了多少变与不变的乡愁。山路,静静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让家乡通向外面的世界,让一代又一代的村里人走向外面,又让一拨又一拨走向外面的人在某一个时刻被山路唤回。弯弯的山路,其实早已融入血液和生命里,难以割舍。走在这山路上蓦然回首,我的脑海中久久萦绕的都是乡村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