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区域面积20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8万人,下辖11镇5乡3街道、292个行政村29个社区。多年来,江山市持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自2007年两首村歌唱进央视和首届全国村歌大赛后,大陈乡大陈村找准优势赛道,深挖乡土特色,以歌化人、以歌治村、以歌兴村。全市累计创唱村歌313首,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20余项。2016年江山村歌唱进人民大会堂,作为G20杭州峰会国礼唱响寰宇。11首村歌获评2020年中国村歌大赛“百佳村歌”,成功承办2020年中国村歌大赛总决赛、2022浙江省山区26县村歌故事会等大型赛会,江山因此被誉为“中国村歌之乡”“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村歌创作基地”,获评全国乡风文明示范县,入选第二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依托村歌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江山成功培育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乡镇2个、文明村11个,省级善治村185个,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村歌提升乡风文明、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加快乡村振兴的路子。
发挥地域特色,让村民喜欢唱、乐意唱、齐心唱。一是厚植乡情。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深入挖掘传统优秀古村文化、孝廉文化、红色文化等基因,将祖宗的文化和现代的文明相结合,创作《谜一样的廿八都》《丝路清三》等一批富有江山辨识度的村歌作品,让人一听就能引起共鸣。二是贴近乡亲。组织音乐工作者基层走亲、结对创作,同时吸收“土艺人”“田秀才”积极参与,因村制宜制定村歌创作思路,实现歌与景融合、歌与情交汇,让村歌更加符合村情实际、贴近村民生活。三是记住乡愁。延伸村歌产品,创新开发不同演绎形式,讲好村歌背后的故事,截至目前共培育原创村歌313首,每年拍摄村歌MV30首,编撰《中国乡村好声音》系列村歌丛书4本,打造文旅融合村歌产品《你好江山》实景剧、《大陈见面》音乐剧等,深深触动归乡游客的心灵。
创新村歌传唱模式,培育文明乡风。一是干部带动。每个村在完成村歌创作后,村干部带头学唱、教唱,组建由村干部和村民充当村歌“主力军”的合唱队;开展文艺培训和辅导,建成坐唱、腰鼓、排舞等农村文体队伍近600支,引导村民亲身参与各类文艺活动,充实村民农闲时光,丰富精神生活。二是党员联动。利用党员连心“1+7”的传帮模式,在村级层面广泛开展村歌传唱、村歌走亲等活动,每年开展各类村歌活动300余场次,参与群众10万余人次,实现“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的生动局面。三是全域驱动。以“一座礼堂、一首村歌”模式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村歌全覆盖,先后承办或举办全国村歌之星大赛、全民合唱节、幸福江山村歌大赛等活动,推动村民逐步从村里唱、镇里赛、市里演,到走出江山秀文化,把“赛村歌”的劲头和激情转化为不甘落后、以村为荣的干事热情。
推进村歌文化实体化,唱响幸福生活“同心曲”。一是拓展农特产品新销路。利用村歌的品牌影响力,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并把村歌和直播带货平台相结合,拓展销售渠道。如上余镇李坪村把土榨红糖作为村庄特色符号,写进村歌《红糖飘香》,使土榨红糖卖价提高两倍,带动村民增收。二是推动影视产业新发展。以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为基础,改编成浙江省文化礼堂第一部乡村古装孝文化电影,在爱奇艺、搜狐视频等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同步上线,并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网络单元展映,吸引《斗香》《半个月亮》《神雕侠侣》等一批影视作品在江山市拍摄。三是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借助村歌这块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秀”文化、“卖”文化,建成最美村歌线,带动民俗文化游悄然兴起,大陈村随着村歌的唱响成功打造3A级旅游景区,开发“夜游+直播”“夜游+体验”“夜游+赶集”等旅游业态,2022年共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创收1000多万元。
唱村歌已逐渐成为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有效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民素质提升,形成了独特的村歌文化现象。
寓教于乐,实现村民素质大提升。江山村歌集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于一体,饱蘸乡愁、绽放乡情,又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优秀传统文化和村规民约、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贴近生活、口口相传、简便易学,使农民群众潜移默化地感知、认同、领悟、践行,实现“村歌响、麻将息,舞蹈起、争吵止”,积极向上的新习俗、新气象覆盖全域。如石门镇长山源村以村歌“吹拉弹唱”工作法,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促使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庄凝聚力大幅提升。
春风化雨,推动和美乡村大迭变。充分发挥村歌文化的吸引力,引导村民参加排舞队、腰鼓队、锣鼓队等,在排练过程中,以“共学、共唱、共演”的文化纽带增进交流,连通感情,促使村民解开心里疙瘩、统一思想、推动发展,以“与歌比美”的激情投入乡村建设。如大陈村用村歌聚民心、谋发展、汇幸福,从脏乱差的后进村蜕变成全国文明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碗窑乡凤凰村通过唱村歌办村晚,将来自100多个村的800多户下山搬迁村民聚沙成塔,走出了人心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
润物无声,实现移风易俗大革新。以村歌为引领,将传统的民俗文化节赋予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组织开展村歌晚会、古村摄影展、麻糍擂台赛、风味小吃制作比赛、好媳妇好青年颁奖仪式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现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文明乡风。如大陈村将传统的“老佛节”更名为“大陈麻糍文化节”,移风易俗后的文化节不仅改掉以往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陋习,还成功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