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广东省东莞市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域规划,统筹推进,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莞邑拾光”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绘就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以资源禀赋打底色
绘就全域发展“规划图”
高规格谋划推进。高站位谋划,把示范带建设作为新阶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将其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考评事项。高规格推进,成立专门议事协调机构,高质高效统筹推进示范带建设。将“三江六岸”示范带纳入市委市政府“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专项工作指挥部,由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22个成员单位按职能落实,构建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体系。
全方位契合市情。对标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指引,针对自然地理、城市空间、地域文化的差异,各条示范带分别融合产业兴旺、环境改善、风貌提升、乡风文明、设施完善、治理有效等要素,突出打造各美其美、主题鲜明的综合体。从自然地理格局来看,充分展现横向半山半水、纵向高低分明的地域特色。“和美水乡”示范带突出水体为主的环境要素,重点规划建设水乡特色景观;“湖光山色”示范带突出山林生态风貌,重点规划建设山林乡村公园、乡村栈道、观景平台等系列设施。从城市空间格局来看,充分契合市委市政府以中心城区、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构建的“三心六片”城市空间格局,“松湖融合”示范带借助高新产业集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山水兼具的优越条件,打造产城人融合的高品质示范片区,深度辐射周边地区。从地域特色文化来看,深入传承片区历史文化并注重导入各类景观建设,“滨海嘹歌”示范带依托林则徐销烟池、虎门炮台旧址等优质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情怀;“客韵侨乡”示范带注重打造精品工程,传承客侨文化深厚底蕴,展现客侨文化在新时代散发的独特魅力。
多维度组织驱动。加强示范创建,先后组织开展市级特色精品(示范)村、乡村治理“百镇千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等创建或评选活动,通过建点示范、宣传推广,由“点上出彩”推动“线上成景”“面上开花”。借力智囊推动,充分发挥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专家智库作用,聘请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对示范带创建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走访和研究论证,为示范带建设路径提供技术指引和理论支撑。
以精品项目增亮色
绘就宜居宜业“实景图”
规划引领打造“三江六岸”,建设“三生”融合项目标杆。“三江六岸”示范带以中堂水道、汾溪河、东莞水道三条水系为依托,以打造石碣、高埗、万江、中堂、莞城、东城等六个沿线镇街的滨水景观为载体,以发展文旅产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发展空间。完善一组规划方案。围绕70公里岸线景观、648处历史资源、90公顷土地储备、98个更新单元等丰富的景观要素和历史文化资源,分别从空间、生态、交通、文旅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方案,涵盖景观提升、城市更新、文旅商业等项目,总规划面积超过48平方公里。提升沿线滨水环境。市镇两级分梯次打造岸线景观,其中,市级层面分三期建设滨水岸线示范段,总投资达8.6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开放;镇级层面负责辖区沿线景观提升,如高埗镇已完成“一环”亲水绿道建设,石碣镇南堤项目已完成示范段工程等。打造一批项目节点。推动旧村活化再塑,沿线打造一批精品项目,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如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文化+”特色文旅线路,目前先期规划建设的万江街道鳒鱼洲项目、莞城街道下坝坊项目等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都市白领的休闲消费“打卡点”。
用活资源打造“古梅乡韵”,夯实“和美水乡”示范本底。立足水乡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水乡风情与文旅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示范综合体。其中,“古梅乡韵”作为麻涌镇近年来打造的典型项目,通过落实“三个坚持”,从硬件上完善一批公共基础设施,软件上用活一批文旅元素,为建设“和美水乡”示范带夯实基础。坚持党建引领。项目串联的麻一、麻二、麻三、麻四等4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巡查走访等方式,大力宣传旧村改造的积极意义,切实提升村民的家园意识和参与改造提升的主动性。坚持生态优先。落实专项整治资金2000万元,大力开展村内河涌截污、清淤、复绿等工程,并成功引退了一批散乱污企业,全面消除了黑臭水体。同时,健全环卫常态化管理机制,推动全镇环卫保洁、垃圾收运、垃圾终端处理的市场化管理,实现村(社区)环卫零负担。坚持产村融合。通过统筹耕地资源、落实专项支持资金、大力宣传推广等措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其中,以古梅生态农业园、岭南盆景艺术园等两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串联周边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以汽车产业、粮油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加工业产业集群,切实增强了村(社区)造血能力,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创客坊、渔人码头美食街、民俗风情街为核心的热点商圈,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据统计,2021年麻涌镇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88.61亿元、经营总收入5.49亿元,较2018年“古梅乡韵”项目尚未建成前分别增长84.1%、91.3%。
产城结合打造“荔乡红韵”,推动农工文旅有机融合。为充分发挥东莞荔枝品牌价值,弘扬红色文化、莞香文化、客家文化,“荔乡红韵”示范带串联厚街、大岭山等镇主要荔枝种植基地、红色文化设施,打造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红色体验等多功能融合发展的综合体,累计规划建设项目124项,总投资额达13.7亿元。构建湖光山色片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立足片区特色农业资源、农副加工产业基础和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加快建设一批农耕体验园、“智慧农场”等,通过一二三产业相互叠加,推动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艺科普、农副产品加工同步发展。构建莞美智造片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立足片区高新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将家居制造、电子科技、珠宝设计等工业与旅游相结合,以工业生产过程、企业文化、产品展示体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等为主要旅游资源,构建智能科技观摩学习基地。构建红韵农耕片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串联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红岭驿站、东纵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设施,升级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将东江纵队抗日历史事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村文化公园、村史馆、户外田园等场景,讲好东纵红色文化故事,打造红色文化游径。
以政策措施提成色
绘就资源合力“能量图”
强化资金保障。统筹财政资金,市、镇、村财政累计总投入超过57亿元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包括投入不少于17亿元打造12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投入不少于8.73亿元打造6个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等。撬动社会资本,借助市乡村振兴促进会、“6.30”慈善活动等平台,发动社会企业参与市内乡村风貌提升项目建设,2021年至今共有287家企业捐赠资金超过4200万元,惠及项目超过130个。创新筹措模式,探索采取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的形式推动项目落地实施,鼓励引导各镇街(园区)用好用足专项债券政策工具,企石镇、道滘镇分别获批专项债资金7600万元、800万元,有力保障示范带建设。
强化用地保障。落实每年安排10%的市级新增用地指标用于乡村振兴项目的政策,重点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次发达镇村产业发展等项目倾斜,助力示范带建设,目前已累计为119个乡村振兴项目落实新增用地指标超过4000亩。出台东莞市实施点状供地助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现代种养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人居环境设施等项目实施点状供地,助力乡村产业项目和城乡环境提升项目的落地落实。
强化基础支撑。项目驱动。结合特色精品(示范)村、美丽幸福村居连片、水乡特色示范村、“四十百千”工程等建设行动,建设或升级了一批乡村人文景观,完善了一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等,通过抓实一个个具体实在的项目,推动乡村面貌“焕新颜”。目前已建成12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4个美丽幸福村居示范连片、16个水乡特色示范村、7000多个“四小园”、400个“千村碧塘”,落实2万多件人居环境微实事。产业带动。示范带借力片区产业优势,融合发展农村美丽经济,“荔乡红韵”示范带立足国家级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莞荔产业,带动周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加快发展,推动风景变“钱”景。文化联动。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实现全域布局,全市荣获全国文明镇的有10个、文明村(社区)5个、市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97%,市民群众精神文明水平日益提升,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引擎。
(广东省东莞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