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春县仙阳村 以“三室”模式 推动“三治”融合
时间:2023-07-04 01:55:3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一都镇仙阳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西部,属于一都镇中心村,村民主要从事香菇种植以及红粬、红酒、米酒生产。近年来,仙阳村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聚民心、树新风,着力构建乡风文明新图景。

  以党员干部为标杆

  为抓好乡风文明提供正向引导

  一是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将基层文明创建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倡导核心价值、树立先进典型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创建氛围。

  二是带头开展专项整治。引导党员干部在杜绝“黄赌毒”、反对封建迷信等工作中真正发挥骨干带头作用,配合做好村民思想政治工作、普法教育等,及时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是带头组建新乡贤队伍。推选出一批致富能手、道德模范等为新乡贤代表,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新乡贤文化,为本村实现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以移风易俗为基础

  为抓好乡风文明提供实践阵地

  一是组织健全。成立仙阳村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一约四会”。打造新时代文明婚葬村,发放倡议书1300余份,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倡导“红事缓办、白事简办、佛事不办”的文明新风。

  二是制度明确。制定完善群众认可、切合实际、约束有力的村规民约,实施村规民约“红黑榜”制度,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负面典型事迹在“红黑榜”上予以曝光。对黑榜人员实施“黑榜定岗”,通过卫生整治、道路管护、志愿服务等方式定责定职,持续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社会氛围,不断焕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新活力。

  三是示范带动。积极开展“慈孝家庭”“道德模范”“好婆媳、好邻居、好妯娌”等评选活动,组织妇女参加“最美家庭”“最美乡村人家”“最美娘家人”评比活动,挖掘培养一大批可亲可敬的道德楷模,通过以点带面,树立榜样,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三室模式为主导

  为抓好乡风文明提供有力平台

  仙阳村依托“党建+”邻里中心,设立议事室、说事室、传习室“三室”模式,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发展体系,形成富有“仙阳特色”的做法和经验,构建更有序、有效、有魂的文明乡风。

  一是设立议事室,夯实自治基础。充分发挥“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难事齐商量”的作用,采取各群众组织代表人牵头、组织成员具体联系、村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定期组织群众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民主协商议事,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凸显群众在乡村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设立说事室,健全法治保障。采取“轮班制”与“联合调解制”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解决村民咨询、反映的问题,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为村民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渠道,变事后被动调处化解为事前主动疏导防范。

  三是设立传习室,强化德治支撑。围绕基层和群众所需所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道德风尚有机结合,设置传习室不定期开展党员日常学习、农业技术培训、公共健康知识讲座、乡风文明及家风家训交流传播等活动。通过向群众征集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为群众提供免费借阅的书籍,制定传习室月活动计划,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营造文明向上的学习氛围,提升村民文化素养。

  以环境整治为抓手

  为抓好乡风文明提供舒适环境

  把建设人居环境美、自然生态美、文明风尚美的美丽乡村作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切实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实落细。

  一是聚焦工作重点。将集镇环境整治、裸房整治作为提升镇区形象的具体实践,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拆危治乱行动。

  二是注重宣传引导。以群众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双管齐下,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是落实长效管护。制定实施村庄环境卫生常态化保洁制度,组建一支巡查队伍,做好日常环境卫生工作的指导、监督、考核等相关工作,营造干净、整洁、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

  (本栏目稿件为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