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固安 走出“藏粮于技”“技物结合”新路子
时间:2023-07-04 02:18:2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张璟 徐锋 朱梓荥 字号:【

  从天安门出发,驱车向南50公里,在河北固安,一场金色麦田的增产探索正悄然进行。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6月18-19日预计有雨,这两天麦子都得收了,走,先去我们的创新驿站看看。”桌子上刚倒的茶水还冒着热气,顾不上寒暄,杨春华便拉着我们前往绿园农业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示范基地。

  杨春华今年63岁,是廊坊绿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创办于1988年的绿园农业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经营农资起家,业务范围涵盖农资、植保、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农技咨询服务推广、粮食收储等,在廊坊市乃至河北省都有着良好口碑。

  “把好种子关,拢共分三步”

  又是一年麦收季,又是一茬穗儿黄,站在金灿灿的示范基地试验田前,杨春华带着笑容自信地说道:“给老百姓把好种子关,拢共分三步: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只有实现稳产高产、综合抗性好,能够保证老百姓基本收入,我们才大面积往下推广。”

  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的固安县属于小麦冬性品种区,种植历史悠久,但单产一直难以突破。长期以来,杨春华一直在寻找优质高产的小麦种子,要抗旱还得耐冻……经过多年试验示范种植,杨春华终于找到了适合的品种——石优20。

  有了好的种子,产量上来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在她的带动下,由绿园公司供种的优质麦,最多的一年在固安县种植了16万亩,而固安县的小麦播种总面积常年稳定在23万亩左右。

  2012年来,杨春华以优质小麦为引,以绿园公司为核心,以面粉加工厂为依托,以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粮大户为基础,打造了一条“种子到餐桌”的优质小麦产业链,创新推广了 “六统一”的农业生产管理新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农业保险、统一价格收购,走出了一条“藏粮于技、技物结合”的新路子。

  “谁种地,谁就是我的客户。去年我们流转了1600亩退林还耕的土地,探索全托管模式,前不久测算过了,预计今年亩产能到1200斤,综合效益能增加10%左右。”讲到小麦种植如何才能增产,杨春华感触良多,“咱们农业是跟有生命的植物打交道,有了优质的种子,根据各自的特性进行科学化管理,把它的潜力挖掘出来,才能实现增产。”

  “种子是芯片,好马配好鞍”

  “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是好马还得配好鞍,一个品种在示范基地经过三年试验,在水、肥、药田间管理等方面都给配套好了,最后还要看品种可不可推、农民接不接受,才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站在基地麦田前,头戴草帽的高级农艺师、河北省老专家工作站站长杜永清说道。

  讲起农技推广,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农业科技工作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投入少、管理简单、产出效益还高的种植方案,百闻不如一见,最关键的是还得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

  直到现在,杜永清仍然坚持每天早上给年轻人讲半小时农技课,利用夜间,利用一切农民闲暇的时间,去田间地头给农民组织培训,推广农业技术。“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业是个复杂的工程,授农以技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要对农业领域的知识了解得清楚,面对广大农民,培训讲解时还要有耐心,要和他们打成一片。”

  “搞农技推广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农民群众来说,科学普及要有一个认识、理解、转化、接受的过程。”有一次杜永清下乡讲课,有个老乡问他小麦施什么肥料,他回答:“最好用复合肥,氮磷钾搭配合理。你施什么肥料?”老乡说他就是用100斤尿素100斤二胺。当时临近开课,杜永清听完,说:“你这样收益太低,产量上不来。”本想等讲完课再找他聊,结果讲完课,发现老乡已经走了。

  好的技术、好的品种、好的模式,要能引进来、示范好、试验好,关键是要做给农民看。

  “眼见为真,耳听为虚,农民最关注的是事实。解决农民的问题,还得靠实践。”杜永清说,“当年联合收割机刚出现时,也是这样。有的村比较大胆,买了4台收割机,起初老百姓觉得机收贵还有粮食损耗,都不愿意用。等到了小麦收割的时候,老百姓都跟着后面看,看着看着就发现机收省时省力,成本也没想象中高,后来一传二、二传三,都争相用了起来。”

  “通过自己干,做给他们看,百闻不如一见,这是最直接的方式。”说到做给农民看,杨春华深有体会地补充道。

  “让农民接受,关键是带着他们一块干”

  2021年,绿园科技团队开展“缩行增穗”冬小麦高产种植新模式的实验。2022年,经过现场实打实收亩产达到1450斤,创造了固安县小麦种植高产纪录。“缩行增穗”目前还在最后试验阶段,只给一些有业务合作的种粮大户尝试进行种植。“还有些产中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大面积推向小农户可以说已经进入倒计时。”说到这一新模式的前景,杜永清语气肯定。

  “绿园公司的农技专家来测过,亩产可以达到1300斤左右,没有问题。”站在田间,望着即将收获的小麦,肖井元言语间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和自豪。

  今年53岁的肖井元是河北省固安县固安镇大留村的种粮大户,从2013年开始与人合伙大规模种地。

  为提高产量,在绿园公司的支持下,肖井元也开始“缩行增穗”,将小麦播种传统的15厘米行距缩小到10厘米。“左手边是缩行的小麦,今年做了50亩,右手边是传统行距的小麦田,你左右看这麦穗的密度对比还是很强的。缩行的田里麦穗上第一排有三个麦粒,有的有四个麦粒,这叫勾三勾四,是要高产。这缩行的50亩种的是石农086,预计每亩增产100斤左右。”肖井元从地里薅下一株金黄的麦穗,边数麦粒边介绍。

  相信科学是肖井元种地的法宝。“除了市里统一组织实施的‘一喷三防’外,还用了两遍绿园公司的喷施套餐,效果很明显。你看这旁边的地块是村里一个农户种的,没有我种的科学、管的精细,今年的收成估计比我的差点。”肖井元说。

  大留村位于固安城南5公里处,有3000多人口,是个农业大村。

  除了是种植大户,肖元井还是村里的村干部。自2018年担任村支部书记后,注重修缮水利设施,带领农民科学种田。地种得好,价卖得高,在他的带领下,大留村很多村民重拾对土地的热爱,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效益逐年增加。“蔬菜收购商都能直接找到我们村来收菜了,效益自然不错。这当中少不了绿园的帮助和技术支持,我种蔬菜也离不开他们。”

  创新驿站示范基地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更直观地向广大农民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这个示范基地一共流转了土地210亩,用来引进新品种示范种植,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杨春华说。自成立以来,基地累计试验小麦、玉米新品种近1300多个(次),引进示范小麦、玉米新品种32个(次),已在固安全县推广21个品种,利用这个示范基地每年组织新品种新技术培训观摩50余次,可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

  在杨春华看来,“藏粮于技”的实现形式是“技物结合”,“技物结合”关键是农民接受。把示范基地放在农民的田块中间,让农民看得见,带着农民一块干,才能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真正走进农民心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常说的一句话,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就一定能实现增产。”起伏波动的麦浪之间,麦香萦绕,看着即将收获的金黄麦田,杨春华对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

  农技推广关键是走进农民心里

  让农民认可和接受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才能实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落地转化。绿园农业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示范基地的做法表明:一项农业品种技术要成功推广,不但要试验试用,还要组织多轮观摩培训、示范展示才能确定可不可推广,农民接不接受。一句话,农技推广关键是能不能走进农民心里。

  要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农民更相信眼见为实。品种技术好不好,实践是最好的检验办法。农技推广要着眼于实践,依托种养大户、社会化服务公司、龙头企业,把示范基地更多放在农民的田块中间,带着农民一块干,让新品种、新技术的成效在农民的眼皮底下呈现。

  要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农技推广工作要更多深入农村一线,抓住农闲、善用网络,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培训指导。提供的技术指导要短小实用好记住,制作的明白纸要让农民真明白。多用农民群众爱听的语言、喜欢的方式。以适当形式多鼓励,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提高学习运用新技术的支持度。

  要有一支“万金油”似的工作队。农技推广人员首先自己要有两把刷子,知农时、懂农事、察农情。除了对农业领域的知识了解得清楚以外,还要有情怀、爱农民,愿意跟农民打交道、乐意为农民做好事。不爱农民,很难和农民打成一片。在此基础上,最好善交际。善于同农民交朋友,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为他们答疑释惑,解决生产上的问题。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科技成果只有推广出去,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期待农技推广更多走进农民心里,让农业科技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