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500多米的羌塘草原,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农牧业科研中心主任张勇指着一头刚出生不久的犊牦牛兴奋地说:“这是一头娘亚小公牛,小牛的妈妈一岁半就受孕成功,两岁多就生下了这头精气神饱满的小牛犊。”据介绍,小公牛两年半体重可达到800斤,具备出栏条件。按照传统饲养方式,母牦牛平均在4岁以上才能产仔,出栏平均需要7个年头。然而,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一切都在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
其实,这是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如今,自治区、市(地)、县(区)、乡(镇)4200余名科技人正忙碌在全区各地的田间地头和草原牧场,助力农牧民鼓起钱袋子,装满米袋子,过上好日子。
千古雄风激荡的雪域高原,数千年来,农牧民每时每刻都在同饥饿作斗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改变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现实。但是,面对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面对促进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科技驱动力不足的问题突出,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尤其薄弱。正是基于这一现实,三年前西藏农牧部门便推动实施了“农口干部下基层”活动,力求在促进科技与农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牧业科技附加值上取得实效。
成熟的技术服务模式总是需要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完善。进入202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部署,分管农口的自治区领导亲自谋划,以技术为龙头、以推广为关键、以服务为保障、以考核为手段,小切口、大服务、无死角、全覆盖的科技下乡技术包保工作思路迅速形成,梳理农牧业技术需求,精选10项农业、10项牧业、5项农产品加工、5项绿色发展成熟配套技术(简称“1155”配套技术),锚定农时农节,数千名农口技术人员下沉到最基层、最前沿、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
西藏是一块特殊的土地。对于三农工作来说,其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土地贫瘠、生态脆弱、市场未发育这些因素上,更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成熟实用科学技术缺乏这些致命短板上。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肉产量不能满足本地需求的尴尬让种草养畜成为必然选择,也为人工种草提供了商机。企业、合作社、农户都加入了种草行列。但由于不掌握基本的种草技术,效益大打折扣。农牧民出身的企业家仁青在工布江达县曾经一口气种了一万多亩燕麦牧草,牧草长势喜人、草种籽粒饱满,可牧草就是卖不出去。原因是牧草收割时机不对,饲草的适口性和营养都达不到标准。当草业技术人员告诉他草籽灌浆时节就要及时收割才能确保营养品质和良好适口性时,恍然大悟的仁青后悔没有提前咨询农牧业科技人员。如今有了科技人员的全程技术指导,他信心满怀地再次筹资投入人工种草,他相信今年的秋天将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西藏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农牧产业依然是农牧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据统计,全区约234.5万人仍然生活在广大农牧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64.3%,要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道阻且长。但有科技力量的持续发力,行则将至。长期以来,全区广大农牧科技人员接力奋发前行,埋头苦干攻坚,在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培育出了藏青2000、雪域白鸡、象雄半细毛羊、巴青披碱草等一批优良品种,攻克了牦牛健康养殖、藏猪高效养殖、农畜产品加工、饲草生态高效种植等一批关键实用技术,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深受群众好评。仲春时节,学会了机播油菜的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的种植户扎西高兴地说:“以前种油菜要弯着腰起垄、撒籽,顶着日头干三四天,现在用机械播种一个上午就干完了,多亏了技术包保人员的指导。”那曲市色尼区的牧民美拉次仁说:“以前牦牛生病了只能听天由命,现在牦牛生病了技术包保人员不仅送医送药,还告诉我们怎么打针,怎么喂药,怎么观察药效,现在牦牛生病再也不怕了。”
产业链的打造不足是限制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的明显短板。如何让产品在市场中变为商品,实现优质优价,真正体现西藏的环境价值和产品特色显得十分艰难。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年初的安排部署中提出明确要求:今年的农产品转化加工率要在去年60亿产值的基础上,增加15亿,提升到75亿。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道必须跨越的坎。引进有实力的外来企业,培育有潜力的当地企业,拉长产业链打造高原特色品牌,科技人员蹲点指导提档升级,这些都是重要的有效举措。全区12700多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提档升级关口,技术包保人员的到来为他们雪中送炭。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食品加工所科研团队在牧草返青的5月来到了嘉黎县林提乡一家合作社,为牦牛乳保鲜和延长酸奶保质期提供科学方案。感激之余的格桑顿珠乡长拉着他们的手提出了更多期望,希望技术人员能为牦牛乳新产品研发、特色品牌创建、拓展对接旅游市场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更多的农牧民增收致富。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青藏高原的深邃思考与谆谆教诲正在转化为全区科技人员和农牧民群众的实践行动。围绕投入品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五大配套技术,各地技术人员正在生产一线马不停蹄地开展技术指导。自治区农业中心的农艺师赵贯锋,早在2月份就到工布江达县指导群众开展高温堆肥,为春耕春播做前期准备。据赵贯锋介绍,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是改善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禽畜粪污和农作物秸秆开展高温堆肥时使用棚膜,可以起到保温、保湿的效果,配合腐熟剂不单可以加速腐熟过程,而且堆肥腐熟效果更好。5月底,学员贡觉桑堆指着自家绿油油的青稞田说,在赵老师的指导下,高温堆肥不单腐熟效果好、肥效发挥快,高温还杀死了粪肥里的杂草种子,大田里的杂草比往年少了很多。
农牧科技人员的舞台在田间地头、在草原牧场,其价值更体现在农牧民洋溢的笑脸上。几年来一直为培育雅江雪牛奔走在牧区草原的自治区畜牧总站高级畜牧师尼玛群宗感慨地说:“每当我看到雅江雪牛走向市场、走向区外,为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科技人员的人生价值。”
(作者肖长伟系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武建双系援藏干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