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起,每年将有300名以上高素质农民有机会通过选送进入福建农林大学本科学历继续教育试点课堂,提升文化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
这是去年启动的福建“学习圆梦”素质提升行动的其中一环。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连续6年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省政府将农民素质提升行动作为“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按照“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总要求,福建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行动,强化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协同推进、能力提升与延伸服务相互衔接,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有力促进了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
创新机制
人才成长有了畅通渠道
农民上大学,政府来买单。自2013年起,福建率先在全国开始实施万名高素质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四免一补”的补助政策(免学费、杂费、书本费、报名考试费,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每年选送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乡村社会事业服务等人员,到相关涉农大中专院校接受非全日制中等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截至2022年底,福建全省已培养中专学历以上高素质农民8.48万人,其中大专学历教育2万人。
今年,学历继续教育扩大到本科,在福建农林大学开展高素质农民本科学历继续教育试点,每年计划招收学员不少于300名。
近年来,为了助力“有志者”素质提升,福建不断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贯通。去年底,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总工会联合启动福建省“学习圆梦”素质提升行动,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开展“书证融通”试点工作。在福建开放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开展“书证融通”试点工作,对非学历教育成果进行认定和转换,推进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贯通,实现学历教育、技能培训“1+1>2”的良好效果,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搭建终身教育学分互认转换平台。建立高素质农民学员学分账号和终身学习档案,对学员已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培训证书、技能竞赛获奖证书、实践(实习)经历等非学历教育成果进行认定,并转换为学历教育学分,推动院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畅通学习、就业与职业发展路径。
精准培训
因需教学提升培训成效
振兴“干什么”,培训“学什么”;农民“要什么”,老师“给什么”。近年来,福建结合需求导向,优化培训模式,探索了多个有鲜度、有梯度、有高度的因材施教培育模式。
培训内容“菜单式”。在广泛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分产业分类型开出“培训课程”“培训主题”“培训类型”等适合不同需求的“培训菜单”。如漳州市以“新农人”培训提升行动为抓手,根据返乡创业青年实际,结合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难题“按单配菜”“对症下药”开展培训,力求面上广、点上准,加快从“新农人”向“兴农人”转变。
培训方式“灵活化”。根据农民学员特点,突出“实战”“方便”导向,采取线上学习、集中授课、送教下乡、田间教学和异地考察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模式。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以“办学在社”“办学在村”形式,把课堂设在家门口、在田间地头,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开展三农新政策宣传、致富好经验和信息分享等。
培训教材“有特色”。近年来,为适应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新需求,福建先后开发了《新农商直播攻略》《农业产业提升综合培训教材》《乡村振兴实战指南》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教材。同时,针对福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和农民需求,组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编印了76套农业实用技术丛书(手册),作为各级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荐教材。这些培训教材紧贴福建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操作性、时效性、实用性都很强,深受农民朋友喜爱。
政策扶持
素质提升换得发展实效
为提升农民对素质提升的积极性,福建加强政策扶持,提升培育实效。开展高素质农民专项信贷服务活动,积极向广大农民推介运用信贷直通车信息直报系统,引导农户和经营主体结合生产需求申报专项信贷。截至目前,福建高素质农民累计获得授信2.94亿元。
推动“福建乡村振兴贷”落地落实,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会同多家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推出“福建乡村振兴贷”,跟踪督促市县两级工作落实,助力高素质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快速高效获得乡村振兴贷款。截至目前,福建乡村振兴贷共发放贷款45.16亿元。
同时,福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还联合妇联、团委、供销社、退役军人等部门,组织开展巾帼带头人、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基层供销社负责人以及农村“兵支书”“兵主任”等专题培训,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实施福建省乡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活动,从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多部门“联合行动”,整合培训资源和人才,共同促进培训质效提升。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