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燕子归来的季节,我到了山东莘县,看望老朋友“宋香瓜”。莘县是一个千年古县,现在它已经和一个叫“洋香瓜”的甜瓜联系在了一起。
一进莘县,我就看到了粼光闪闪的洋香瓜大棚,往来穿梭的运瓜大型卡车,一个又一个洋香瓜合作社……莘县就是一个洋香瓜大世界!看着眼前的景象,我的记忆大门渐渐开启了。
香瓜源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被发掘,考古人员在女主人的腹中发现了香瓜种子,因此,曾有人发文说香瓜产自中国。莘县的洋香瓜发展才30年历史,的确还有些洋味儿。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南巡,对中国经济道路走向一锤定音。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在全国达成了共识。
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在济南珍珠泉礼堂召开全省党政干部大会,对经济发展和解放思想进行了大动员。他一连串讲了十个解放思想,还要求省直机关带头办实体“下海试水”。
我当时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团省委成立了鲁青实业总公司,任命山东青年报社的柳建军副社长为法人兼总经理。
柳建军的父亲是鲁西北一个农业大县的县长,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柳建军把鲁青公司的主要产品放在了农业上。柳建军邀请山东科技报社的编辑冯锡鸿组建了鲁青农业公司。
凭着敏锐的市场直觉,冯锡鸿认为特种瓜菜加上山东最成熟的大棚技术,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表现。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台湾农友集团正在推广的一种厚皮甜瓜,即状元洋香瓜。没过多久,冯锡鸿约我和柳建军一同前往台湾农友集团在大陆的厦门总部,拜会总经理张师竹。张总说种洋香瓜是会有利润的,但种植人员要有吃苦精神。于是我把鲁西北农民缺钱的困境讲给他听。张总说我是他到大陆发展后接待的第一个共青团的书记。我们当场敲定,农友集团提供种子,鲁青公司搞技术培训,大家一起努力把洋香瓜在山东种起来。
香瓜种子买到了!这就是莘县最早的香瓜种源,的确不是马王堆中的种子。
“宋香瓜”
“宋香瓜”的名字叫宋继华,是地道的莘县人。
1994年,宋继华在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后任燕店乡党委书记。他曾经是一个农村青年党支部书记,后来被推荐到聊城师范学院读大学,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省城某重点高校任教。那时候他有浑身的力气,却总是找不到为农民出力的地方。
后来他请调返乡,做过乡干部、组工干部、团干部。这次他到了贫穷的燕店乡任职,那股子积蓄了近20年的干劲迸发出来了。
到任后,他积极组织农民种洋香瓜。宋继华把在省委党校学习的商品经济知识、做团干部练就的宣传鼓动能力、当党支部书记时面对农民的老道经验都用在抓洋香瓜生产上了。
但燕店乡的农民有自己的主意,不见兔子不撒鹰,对他种香瓜的号召总是不温不火。他把村干部和带头户一车又一车地送到寿光、廊坊参观学习。有的乡干部对洋香瓜的未来持观望态度,他就制定干部考核办法,抓好洋香瓜推广管理的给记1000分。市场对洋香瓜没经验,他就设立洋香瓜的最低收购价,包收包销。他还设了红黑榜,对种瓜好的通报表扬、晋升,对差的批评、免职。凡是乡党委书记能用的办法他都用上了。
1995年4月,金黄色的洋香瓜上市了,宋继华花2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和寿光电视台做广告。乡长姬升坤带队到北京果菜市场推销。一时间,燕店乡成为了全国瓜贩子的关注中心。洋香瓜在市场上一公斤卖到十几元,在星级饭店卖到几十元。种洋香瓜的农民一个大棚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上。宋继华在全县乡党委书记考核中获得第一名。“宋香瓜”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瓜农的体温和省长的深情
燕店乡的瓜农用冬暖式大棚打了个时间差,才有了早春三月洋香瓜的上市。洋香瓜成长时需要温度,种子发芽时更需要温度。莘县洋香瓜用的是台湾农友集团的瓜籽,当时一粒瓜籽到农民手里大体是1块钱,一棵苗能结1~2个,能卖二十多元。那时候没有专门的育苗公司,农民更没有育苗的恒温设备。有人就将包有浸湿瓜籽的纱布袋用毛巾绑在腰上,用身体的温度催瓜籽发芽。一些瓜农夫妇为了不间断温度,就两口子轮流倒班。这种办法竟成了一个小发明,在燕店乡竟相应用起来。
1995年,李春亭省长在中央党校学习。我有一次到团中央开会后去看望他。他高兴地拿出了一个洋香瓜,说这是莘县产的,今年农业部把洋香瓜列为优先发展的名优瓜果。我也趁机把洋香瓜的来源,以及燕店乡的瓜农用体温催芽的故事讲给他听。省长听后心情变沉重了,他说:“这样吃苦耐劳的农民,不富起来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肩上的担子重啊!”
李省长党校学习结束后回到山东,驱车直奔莘县燕店乡,调研洋香瓜产业的情况。瓜农们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李省长问到了体温催芽的事,并当即指示同行的省财政厅人员,支持燕店乡把温室育种工场建起来,不要再让农民用体温催芽了,大家听后热烈地鼓掌。
鲁西北第一个恒温瓜菜育苗基地在燕店乡建起来了。
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莘县种植洋香瓜三十年了。
洋香瓜由当时的一千亩的面积、几万斤的产量,到现在的16万亩的面积、近百万吨的产量。洋香瓜发展初始动力是农民吃饱饭之后增收致富的欲望,而后更大的发展却是沿着市场的规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向前。
经济学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一旦正确结合,生产力就会迸发出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莘县的农民还是一个个苦瓜。幸运的是在莘县有一根根藤儿牵着农民实现致富梦想,奔向小康。
第一根藤,是县乡党委和基层干部。种瓜能致富的信息是干部传递给农民的。从一开始,莘县的相关干部就把种好瓜这个责任扛在肩上,在农民种洋香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书记、乡长等干部一起干。农民缺钱,燕店乡党委书记宋继华和他的团队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凑上40多万元。白志刚曾是莘县的老书记,他运用分管三农的职权支持700多万,孟宪海、赵润田是当时的莘县县委书记、县长,在洋香瓜发展最缺钱的时候,他们把主政一方协调各方的权力都用上,找到了800多万元。
第二根藤是科技。莘县洋香瓜用的种子,是台湾农友集团整合了以色列、日本、泰国等国外育种技术而繁育出来的,它本身就是有科技含量的。鲁青农业公司在整地、育苗、栽培、管理各个环节中都用上了一些科技手段。宋继华还主编了一本洋香瓜栽培技术的书。地区科委星火办上报省里,把洋香瓜列为国家科技星火项目。现在这条藤上还有山东农大、中国农大、新疆农科院、山东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大牌农科院校、科研院所。
市场体系是洋香瓜发展的第三根藤。用现在话说,洋香瓜种植是从供给侧开始的,但推动洋香瓜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市场。1995年春,第一批洋香瓜上市,市场就用人民币给打了高分。其后的几十年里,市场体系这根藤不断完善,成为拉动洋香瓜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资本和价值也渗透到了洋香瓜生产供应的每一个环节。上游的种苗、基质、穴盘,中游的肥料、农药、棚膜、竹竿、覆盖棉被,下游的经纪人、物流、快递,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应有尽有。市场的藤儿壮,莘县香瓜香。
三十年前,也是燕子北归的季节。我到燕店乡洋香瓜基地考察,受到洋香瓜丰收的鼓舞,曾经试着写了一首藏头诗:
燕子南飞来, 店前齐徘徊。
香风不是花, 瓜棚馨气在。
(2023年春于济南)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