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设计主要是从农业多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出发,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技术,对一定区域内的乡村及其所包含的产业、产品、乡村风貌和自然环境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提炼和表现产业、产品和乡村场景的外在特征、内在特性,实现城与乡、农与非农的可持续发展。河南在全国率先把乡村设计提升到省级战略规划层面,鼓励设计资源下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美丽宜居。如今,不少村庄蝶变成“有颜有品”的和美乡村,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设计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
筑牢粮食安全生产设计根基。坚持把设计理念引入耕地保护全过程,落实耕地设计的坐标位置面积,构建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长效设计机制,强化“大棚房”问题常态化设计监管措施,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设计建立耕地种植用途“一张图”管控机制,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强化耕地用途管控效果。
提升高标准农田设计水平。开展分类分区域设计,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优先在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打造一批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的“设计升级版”,力争到2030年“设计升级版”面积占高标准农田比例达30%以上。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设计,推进新乡“中原农谷”和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建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30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推动设计“两个积极性”。实行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责任,打好政策设计的组合拳,一方面激发政府抓粮的积极性,用好产粮(油)大县奖补政策,探索设计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补偿机制,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压实地方党委政府抓粮责任;另一方面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实现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减少。
设计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提高优势特色种养业设计水平。围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开展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设计示范建设,在豫北强筋小麦适宜区和豫中、豫东强筋小麦次适宜区,豫南沿淮弱筋小麦适宜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在沿黄及黄河故道优质大果花生区和豫南、豫西、豫西南优质小果花生区,发展优质花生。在沿黄区域和豫南、豫东等地加快生猪、母牛、肉羊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畜牧业重点县。在沿黄滩区优质饲草产业带,发展饲料用杂交构树种植,推进优质饲草料基地试点建设。在豫西、豫西南、豫南山区,建设一批优质苹果、猕猴桃、核桃、油茶、杜仲、油用牡丹等经济价值高、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林果产业。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设计水平。优化肉制品结构,以“强链、延链、补链”设计为重点,发展低温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发酵肉制品、酱卤肉制品和休闲肉制品。优化面制品结构,构建优质小麦产销一体化产业体系,培育面制食品加工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广设计“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商超销售”新模式,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应。优化油制品结构,设计发展山茶油、高油酸花生油、菜籽油、牡丹籽油、核桃油等特色油料产品和专用油料产品,支持鲁花、金龙鱼等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在河南省油料主产区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乳制品结构,推广焦作博农、上蔡牛硕等特色发展模式,发展低温、高端乳制品。优化果蔬制品结构,设计发展果浆、果酱、果干、果饮料等深加工产品,设计发挥铁棍山药、山楂等特色农产品功能性特质,设计发展食用菌酱菜类、饼干类、休闲食品类等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
提升载体平台设计水平。设计好各类开发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农业产业强镇等各类载体平台建设,设计重构价值链、产业链,加快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推进豫西南肉牛、伏牛山香菇、怀药、强筋小麦、奶业、花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优势产业,塑造“一村一品”“一村一艺”“一村一景”的特色品牌。
加快新产业新业态设计发展水平。聚集更多要素、更多资源,将现代化的生产设计理念、服务设计理念引入到农业农村设计之中,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优势气候、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进一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以及拓展价值链条的实现形式,设计开发出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设计探索出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发展业态、发展模式、发展路径,设计开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乡土特征的产业产品,设计发掘出传统工艺,培育乡村工匠,设计创响一批“土字号”乡村特色品牌。设计开展系列促消费营销策划活动,巩固预制菜在全国领先优势,强化酸辣粉产业在全国龙头地位。
设计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提升村庄规划编制设计水平。尊重村庄自然地形地貌、居住习惯,突出中原农耕文明历史底蕴,加强乡村传统村落和特色风貌保护,优化完善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合理设计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因地制宜推进县域城镇和村庄设计规划,彰显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山地丘陵地区乡村山乡风貌,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传统农区乡村田园风光和沿淮水网密集地区乡村河乡韵味,实现所有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设计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鼓励以乡镇或联村为单位建立农村改厕服务站,引导当地农民或市场主体组建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服务队伍,分类推进农村改厕,提高改厕质量,逐步实现农村户厕愿改尽改。推进黄河流域、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乡接合部、旅游风景区等七类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设计治理模式。因地制宜设计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设计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到2025年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计水平。推动乡村建设发展,提升农村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设计水平,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计建设,设计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乡镇和“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示范,扎实推进国家美丽宜居村庄、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介、展示和交流活动,设计做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支持农耕文化主题类博物馆、农耕文化园建设和农耕文化品牌展示、推介工作,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设计开展好新时代乡村阅读季、送文化下乡等乡村文化活动,开展好农民摄影、书画、戏曲创作等文化活动和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活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弘扬文明乡风。
(作者单位:河南省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