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县域乡村产业——河北省威县梨果、阜平县食用菌发展调研
时间:2023-07-19 01:47:1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调研组 李永生 郭平稳 陈敬谦 字号:【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县域融合是城乡融合的主战场。立足县域统筹产业,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关键。

  河北作为全国梨产业大省、食用菌产业后起之秀,鸭梨和越夏食用菌两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范围涉及17个县(市)。尤其是威县、阜平两县,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并且近三年在农财两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支持下,发展瓶颈持续突破,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为探寻如何立足县域做好“土特产”文章,中国农村杂志社调研组近期深入威县、阜平两县的果园、大棚、车间、市场,走访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围绕上规模、抓整合、提品质、延链条、重投入、共致富六个方面,问计基层、寻找答案。

  规模小,如何壮大?

  【问计方向】规模小,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少地方都把实现规模化,作为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向。那多大规模才算合适?搞规模化要依托哪些力量?普通农户怎么融入规模化生产?

  实践探索:找准关键带动力量,推动适度规模化

  6月7日上午9点多,在威县高公庄乡大宋庄村沃隆种植家庭农场内,30多位农民正忙碌着给小小的梨果套袋。

  “现在是套袋高峰期,明天会更多,得有40来人!”沃隆家庭农场主宋德兴介绍。他一共种了280亩地,是他和父亲这几年陆陆续续通过村集体“攒出来”的。

  高公庄乡地处威县西部西沙河流域。十年前,宋德兴一家的收入主要靠种棉花。后来棉花地沙化越来越严重,一阵风吹来,刚出苗的棉花秧,要么被沙子埋住,要么被吹起的小石子打断了茎。棉花种不成,父子俩便琢磨着在沙土地里种梨树。

  一开始,好多人不相信沙地上能种出好梨来。一亩地几块钱的租金,也没几个人愿意租来种梨树。结果没成想,宋家老爷子靠着一股子种地方面的钻研劲儿,让自己成了远近闻名的“梨王”。他常常对外面人讲一句话:“自从种了梨,我就发财了!”宋德兴子承父业后更是“青出于蓝”,他的梨园2017年起连续五年摘得威县“状元”梨园称号。走进梨园的休息房内,“状元”梨园的奖牌、绶带、证书等一个挨一个在屋里摆了一圈儿。

  现在,父子俩流转土地的年租金,已经涨到了每亩800斤小麦。

  在沃隆家庭农场的带动下,周边村庄已有200多户都种上了梨树。到什么点打什么药、施什么肥、套什么袋,宋德兴全部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现如今,威县西部西沙河流域已经建成了一个面积10万亩的梨果产业带,年产鲜梨超过8万吨。

  如果说威县梨产业的规模化,走了聚块成带的路子,那么阜平县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则更像是串点成链。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内全是山区,气候冷凉、山清水秀,木料资源丰富,发展食用菌得天独厚。

  2015年,食用菌被明确为阜平扶贫的主导产业。如何上规模、产业化?阜平瞄准菌种、菌棒、种植、收储、销运等不同环节,锁定园区(基地)、企业(合作社)、菇农三类关键主体,拿出数亿元财政资金进行重点扶持——企业(合作社)入驻基地(园区),农户参与率达到80%且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给予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年设计生产能力在1500万棒以上的菌棒加工厂,日生产5万棒以上,则给予全部资金投入的40%资金补贴。对于基地(园区)内新建标准化冷库,政府给予每平方米150元的资金补贴;对新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施暖棚每平方米补贴20元,钢架凉棚每平方米补贴5元,林下小拱棚每平方米补贴1元。农户购买菌棒符合条件的,也给予一定数额补贴。

  持续多年努力,阜平食用菌规模化之路越走越宽——完成投资额超过15亿元,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覆盖140个行政村,建成规模园区102个、标准化棚室4658栋。年栽培香菇、黑木耳8000余万棒,年生产总值9亿多元。

  但规模的扩大也并非“上不封顶”。为保证能有更多群众参与食用菌产业并获益,2022年7月,阜平县出台办法对单户包棚的数量进行限制。按棚室可容纳棒数计算,原则上每个每户栽培总量“不超过6万棒”。

  “这两年想要租棚种菇的人太多了,菌棚已经成了抢手货。”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吉军介绍。

  【调研手记】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主体。家庭农场模式既有一定规模,农户统一经营的自主性更强,标准化生产更容易执行,更适合像宋德兴这样愿意种梨、擅长种梨、又会经营的本地农民。他们不但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带动了周边农户把梨种得更好,成为威县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力量。阜平推进规模化的做法,不一味追求菌棚面积的不断增加,而更加注重在供种、管理、采收、销售等环节实现集中统一经营,实现摊薄成本、统一标准、集中销售,促进农业经营效率提高。

  布局散,如何整合?

  【问计方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优化特色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必不可少。具体操作时会涉及许多具体问题:由谁牵头?谁来主导?靠什么来吸引大家参与?用什么措施推进整合?是鼓励“大鱼”吃“小鱼”,还是打造利益联合体?

  实践探索:立足生产加工环节,抓住实体经济不断完善业态

  产业选准了,如何谋划推进最关键。

  威县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铁路、不靠大城市,地下没矿藏、地上没资源。威县县委书记崔耀鹏说:“我们‘四不靠两没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就靠全县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革兴农、科技兴农。”

  高起点规划、园区化推进,成了威县梨产业推进的鲜明特征。

  威县很早就成立了副县级的梨产业园区管委会,在全县范围内调配资源投入、布局产业分布。探索实行“六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园区一体管理、项目一体招商、土地一体流转、资源一体整合、智力一体引进、产业一体发展。

  威县梨产业办副主任于春亮说,一笔原本用于县城修路的钱,可以优先投向农村,给农户修梨产业路。

  短短数年时间,威县先后引进陕西海升、河北龙集等龙头企业40余家,组建农民合作社120个,家庭农场30余家,建成标准化梨园230多个,并且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秋月梨、新梨七号标准化生产基地。

  瞄准实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是不少县域发展经济常用一招。威县这些年布局梨果产业的重点,基本都放在了生产和加工这两个关键环节。

  在贺营镇红龙集村的河北龙集公司种植基地内,总经理李赫站在刚套完袋的梨树下介绍,“我们在威县的梨果种植基地规模目前已经到了6000亩。梨果分选车间和冷藏保鲜库也都有布局和运营。”

  李赫表示,这几年随着整个威县梨果面积的增加,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在加工环节,尤其是冷链物流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调研组在宋德兴的家庭农场内,也见到了两个新建的小型冷藏库。规模更大的威梨综合发展中心冷链物流冷库,7月份就能建成使用,冷库年储藏果品总容量将达到5.5万吨,年吞吐量在18万吨以上,能够持续带动威县及周边梨果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发展。

  高起点的规划布局,让威县梨果产业扶持、引入的市场主体,在不同的赛道上各显其能,你追我赶。阜平县推进食用菌产业整合,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多年不断投入,将分散的小型菌农嵌入进一个完整的产销加体系,实现集团作战、规模经营。

  在“六统一分”的模式下,阜平种菇的农户如同工厂车间的工人,“买棒、租棚、出菇、交售”就是菇农分户经营的全部任务,其余的“棚室、品种、菌棒、技术、品牌、销售”等事情,农户根本不用操心。

  “我们卖给农户的菌棒,价格统一,都是三块钱一个。”在机器轰鸣、叉车忙碌的菌棒加工车间,久丰农业科技公司经理李进红介绍,他们每年大概要从周边乡镇收购1万吨左右木料,经过粉碎、灭菌、加料等处理之后,一天可生产10万只菌棒,“即使木料等原材料涨价了,我们给农户的菌棒价格也不会涨!”

  菌棒价格相对固定,香菇收购的价格也相对固定,什么等级的菇就是什么价格,菇农经营风险大大减小。

  【调研手记】有什么、干什么、靠什么,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检验决策的科学精准。威县梨果、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都与当地县情农情紧密契合,而且两地在推进产业升级时,都不忘给普通农户留足发展空间,让农户干自己能干的、擅长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户经营的风险的同时,也稳定了参与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市场预期。

  品质低,如何提升?

  【问计方向】农业特色产业无论再怎么“特”,如果产品品质不好,得不到消费者认可,也很难持续发展。影响产品品质有三个关键——品种、技术、标准。品种怎么确定?技术如何推广?标准能否达到?政府公布的、引导的,企业怎样才能真正做到?

  实践探索——

  一是抓源头,选好品种是关键。

  如同“芯片”的菌种,其好坏直接决定食用菌的质量。

  “2015年前后,我们的菌种都是外购,但是运到阜平后发现污染率比较高,影响出菇,也影响品质。”在阜平县天生桥镇南栗园铺的食用菌核心园区,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香菇岗位专家、阜平县食用菌专家组副组长陈文杰,站在园区的液体菌种发酵车间玻璃窗外,向调研组讲述他们曾经面临的“卡脖子”问题,“那时候我们就决定自己做菌种”。

  2016年,阜平县国有企业阜裕投资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增资入股当地嘉鑫种植公司(后更名为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国煦生物),重点发展本地自主可控的菌种生产。

  陈文杰介绍,在菌种技术研发方面,他们得到了来自中国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吉林农大、河北农大、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多位业内顶尖专家的帮助,并与他们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目前,国煦生物已经成为阜平技术最优、供种量最大的菌种制造企业。

  威县梨果产业发展之初,也面临“品种怎么定”的问题。传统鸭梨、雪花梨卖不上价,种什么才能既适合威县的沙土地又能“不愁卖”呢?

  2013年,已经68岁的河北省林业厅老党员曲宪忠,受聘来到威县,担任威县经济林建设高级顾问、梨产业首席专家。

  曲宪忠一到威县,便扎进沙荒窝,用了两个月时间,跑遍了河北省内外多个梨果主产区和西沙河流域7个乡镇的90多个村,实地踏查土壤、水质等条件,并组织知名梨果专家多次论证,最终确定了主栽秋月梨、新梨7号、雪青梨、红香酥梨4个品种。

  为了让老百姓节约成本,把好苗尽快种出来,曲宪忠就先栽种便宜耐旱的梨树苗,再把贵一点的新品种苗嫁接上去。

  品种的优选和成功嫁接,让威县梨果产业从源头上就拥有了市场竞争力。

  二是重技术,让好的种植模式人人都会。

  威县的梨树种植模式有好几种,不同技术层次和投资规模的种植主体,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技术模式。

  普通农户因为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弱,一般选用投入较少的自由纺锤型技术;规模稍微大点,办成家庭农场的,可以选用平面网架型技术;要想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把产量迅速拉起来的,可以采取省力化密植技术。

  威县张营乡前花疃村昊康农业科技公司的梨园,采用的就是省力化密植技术。一棵棵碗口粗的梨树紧凑地排成行,树上结的梨果看上去比“状元”梨园的还要多一些。

  公司负责人冯连杰说,他们的基地规模有600亩。因为是密植,3米的行距,0.75米的株距,树不需要长得太大太开,也没有三级枝组,更无需人工拉枝,每亩梨产量可达到1万斤,“比传统梨园产量高出三成多”。

  “没有技术做支撑,威县的梨产业发展不了这么快!”于春亮介绍,今年6月4日,威梨生产技术规程体系通过了邢台市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的联合技术论证,正式升级为邢台市地方标准。

  据了解,目前威县每万亩梨树配备一名高级技术人员,每千亩配备一名中级技术人员,每百亩配备一名初级技术人员,实现了“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明白人”。

  三是严标准,要想卖得好就得产得优。

  在国煦生物,见到了国内鲜香菇的最严细分样品。

  行业内一般只把香菇分三个等级,在他们这儿,可以按照菇面花纹、菇面大小、香菇色泽、菇肉紧实度等指标,将鲜香菇分成六个等级。

  陈文杰介绍,利用阜平本地菌种生产的鲜香菇,百分之四五十都能达到最高等级一级菇的标准,“一级香菇一斤收购价一般能到六块钱”。

  威梨生产则是按照曲宪忠总结出的梨园建设“8大程序、30道工序”,以及威县绿色A级梨标准化生产体系全县推广。

  当年海升果汁落户威县建梨园,因为工作人员监管不到位,种植坑的尺寸挖小了。曲宪忠发现后及时叫停,硬逼着企业把已经栽好的树苗全部拔掉,重新按规定挖坑栽植。

  严格的要求看似不近人情,却是对产业高标准起步的最大用情。曲宪忠说:“十万亩的产业事关长远,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断了后路。”

  2023年1月,78岁的曲宪忠因心肺衰竭不幸逝世。十年时间,他用一丝不苟的坚持,让十万亩“威梨”逐渐成长——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超过95%,获评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威梨”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调研手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作支撑,领军人才、灵魂人物尤其关键。无论是不计回报、携手支持阜平食用菌发展的菌种专家群体,还是退休之后仍愿扎根沙窝、服务群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共产党员曲宪忠,他们靠着专业、敬业与担当,为了一方百姓致富,汗洒大地、呕心沥血,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兴农”的实践伟力。

  链条短,如何延长?

  【问计方向】农业比较效益低,根源在产业链条短。产业链延伸能够拓展哪些新空间?融合的乘数效应如何发挥?乡村生活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怎样结合,融入乡村产业体系?

  实践探索:除了关注产前产中产后,还要注意“生活+创意”。

  根多力,是在威县成长起来的一家以菌剂、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花肥等为主要产品的新三板上市公司,主要服务于农业种植的产前产中。

  “根多力也有秋梨膏!”新冠疫情期间,人们更加注意肺部健康,润肺产品的市场关注度很高。作为一家从产梨大县起家的公司,产品切入梨深加工赛道,仔细想来也并不奇怪。

  近几年,威县围绕梨果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链条不断在延伸。

  龙集公司的李赫介绍,以前县里找不到的梨果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两年也逐渐多了起来,“像打药这样的急活,找外面的服务队很快就可以解决”。

  塑料框、套袋等加工企业、冷链物流运输企业,梨风味的甜品、糕点、奶茶等加工项目,也都日益增多。仅在这一两年内,在威县成立的塑料制品企业就超过20家,新注册物流企业10余家。

  采收领域的机械化研发制造也已经在路上。威县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永佳介绍,中国农业大学的何雄奎团队研发的梨果采收机械臂,已经在威县梨园展示应用。这种机械臂自带探头,可以快速识别梨果的成熟度、含糖量等重要指标,自动判断是否执行采摘命令。

  阜平食用菌产业延链补链的重点,则是接连打出“山水”“红色”“美食”“电商”四张牌。

  他们依山就势、随景就貌,以景区理念规划食用菌基地,将农文旅融入和美乡村建设。

  驱车穿行在阜平县西部的太行山深处,一幢幢食用菌大棚,闪耀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间,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犹如一条黑色缎带,连通顾家台、直通骆驼湾。

  能够创制出四十多道菜的骆驼湾香菇宴,可荤可素、可盐可甜,将美食与特产紧密结合,再配以民宿、小院,让来自大山外面的游客一边享受着太行绿肺的山水之乐,一边流连于古村新屋的别样体验。

  近几年,农村电商在阜平格外受到重视,农产品电商销售额也是成倍增长,2022年达到3.8亿元。

  阜平县委书记王占祥说,从全县基础看,发展农村电商是发挥优势、实现突破的重要路径。阜平今后还要积极主动作为,集中力量突破,不断提升电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让其在促进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转型增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调研手记】威县、阜平两地的延链补链,目前更多的是围绕产品展开,今后还可以通过开发梨果、食用菌的多种功能,利用环境、乡村做价值链的进一步延伸。融合“生活”与“创意”的农事体验、农耕文化传承等,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投入大,如何化解?

  【问计方向】投入大、融资贵,是不少地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痛点。企业扩大生产要融资,怎么办?农户周转资金要贷款,该找谁?贷款利息高不高、怎么算?

  实践探索——

  一是财政资金投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

  沙土地里搞灌溉,曾是宋德兴以前最挠头的一件事。

  “多大的水灌进去,地面一会就都能干了”,要是一棵棵树去浇,费时费水不说,两百多亩地光人工就得花不少钱。

  于春亮表示,这几年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拨给威县的资金,基本都用在了基地设施、贮藏加工、市场拓展等领域,这些正是威县梨产业发展最需要解决的短板。

  受益于产业集群的项目支持,宋德兴家庭农场内水肥一体化设施改造快马加鞭。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的管道,像毛细血管一样,架到了农场的每一棵梨树主杆处。宋德兴的种植成本压力一下子减了不小。

  财政资金真金白银的支持,还撬动了3倍以上社会资本的跟进投入。

  食峰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个8000多平方米的菌棒加工项目,财政支持280万元用于菌棒培养,企业自己则继续再投入了845万元,专门用于培养车间主体建设和制冷机组购置安装。

  公司负责人李向文说:“改造后,公司的菌棒日生产能力达到了15万棒,黑木耳等菌包日生产能力达到10万包,能满足全县15个园区的500多栋棚室菌棒需求。”

  二是让农户与农企利益关联产生价值。

  菇农张志军、曹海艳夫妇2022年租了3个棚,买菌棒要用钱时,在手机上通过“香菇贷”申请的贷款很快就能到账,“手机上申请贷款很方便,批得也快,还钱也只要点击几下”。

  中国建设银行阜平支行行长刘清霄介绍,阜平的香菇园,分散在县域多地,距离支行路程较远,他们依托“裕农通”为菇农开设专属信贷产品“香菇贷”。这种贷款可线上申请、线上支用、线上还款,省得菇农为了贷款来回跑,而且利息会更少。

  刘清霄说,自2019年开通“香菇贷”到现在,贷款利率已经连续三次下调,从一开始的4.25%,降到了现在的3.55%。截至目前,“香菇贷”已支持香菇种植农户570户,授信9300万元,授信在当地金融机构支持香菇产业达到73%的份额。

  财政支农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农业保险的补贴。

  宋德兴至今还记得2018年4月21日清晨的那场倒春寒。

  “一般4月20号后就基本没有倒春寒了。那年4月18到20号,我都是数着日子过的,总想着就这么过去了,结果21号一大早,倒春寒还是来啦!一下子损失不少。”

  “你现在面临最大的困难和风险是什么?”面对调研组的问题,“状元”梨园的宋德兴不假思索:“风沙、冻害、下冰雹!”

  宋德兴说,现在他每年都要上农业保险。“一亩地保费120元,个人只出36元,剩下的全都由政府补贴。”

  阜平县农户食用菌的保费补贴,内容更为详细。以香菇为例,1个生产周期未出险,费率为7%,保额4元,农户每棒只需要自交保费0.1元左右;连续2个生产周期未出险,农户每棒的自交保费就会降到0.1元以下。

  【调研手记】产业不同,对资金需求的规模和规律也不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有的两三年即可见到大成效,有的则需要五六年持续扶持才能出成绩。对于那些发展势头正好、仍有较大潜力的,或者正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议三年期满后仍能以适当方式继续给予支持,或许“卯着劲就真上去了”。

  联农少,如何共富?

  【问计方向】联农带农,难点在于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协调主体与客体的利益关系。在联农带农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实践探索:依靠大多数、照顾极少数、吸引新加入。

  “任利勇,2014年从事香菇产业,2019年在南峪园区种植香菇6万棒,单棒产值6.5元,纯收入15万元。”

  “贾红英,2018年至今在百家台园区种植香菇,单棒产值6.4元,盈利11万元。”

  “齐志英,2020年至今在大连地园区种植香菇,每年6万棒,2021年单棒产值5.5元,纯收入9万元。”

  ……

  在阜平县史家寨凹里村食峰农业科技公司走廊的光荣榜上,一串串增收致富的数字,印证着产业发展带给村民收入上的喜人变化。近几年,阜平的食用菌产业,已直接带动全县1.5万余户农民户均增收2.1万元以上。

  收入还想继续增加,但土地有限,棚就只能建那么多!怎么办?提高棚室利用率成了企业和农户都在琢磨的方向。

  在食峰公司偌大的菌棒车间内,一垛垛四五米高的网格培养架几乎要被堆满,每个架子上30来层的菌棒码放得整整齐齐。总经理李向文站在高高的培养架旁,向调研组介绍他们与农户合作的新模式——企业将制好的菌棒,先在公司恒温恒湿的车间内,足足养够100天,等还有七八天就将出菇的时候,再把菌棒卖给农户,拿去农户的棚里去养。农户无需多养,很快便能出菇交售。这茬菌棒不能用后马上再换下一茬。

  “相当于我们前期代替农户养了一段时间的菇,这样我们企业的菌棒车间也不再闲置,农户的大棚也都普遍提高了使用效率,相当于一年种了两茬菇。”李向文说,这样既减少了农户在自家棚内无法出菇、出菇不好的风险,又能拉长菌棒在标准生产车间的时长,大大提高菌菇商品率和大棚的出菇数量,农户收入显著增加。

  那些不养菇的农户,除了出去打工,也能在附近的菌棒厂和收购企业找到一份适合他们的活计。

  在阜平县平阳镇白家峪村的乡菇采收加工院内,73岁的郑大娘正在阴凉处一边和姐妹们聊着天,一边用剪刀给香菇去柄。她说:“我一天坐这不挪窝,剪个十来框香菇把,能挣三四十块钱。”公司负责人说,和郑大娘一起干活的,大多是村里种不了地的老人,也有一些脱贫户。

  同样,在宋德兴的家庭农场内,套袋做零工的也多数是老人或妇女。“一天套五六千个袋,也能收入300块左右。到了梨果采摘季,按照每小时8~10元的用工计算,一天能给到七八十元。”

  梨产业在授粉、套袋、采收等环节,的确需要大量劳动力。龙集公司的李赫说,用工最高峰的时候,他们每天得五六百人在果园里忙活。但最让李赫困扰的,倒不是工人找不到,而是既懂技术、又会经营、还善管理的高级实用人才实在缺乏。

  “我们需要的人是‘能文能武’。该下地的时候能下地,该管理的时候又能管理。这样的人才一人能顶好多人。”李赫坦言,梨产业目前的人才队伍老龄化太严重,好多老梨区之所以相继退出,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后继无人。

  威县是一个相对新兴的梨产区,到目前为止也就十几年种植历史。李赫表示,那些有专业技术、有志于从事梨产业的年轻人,应该对威县的梨产业优势增加一些了解。他们一直期待着有更多来自外面的新农人,一起投入到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中来。

  【调研手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人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如何让本地农民,尤其是那些技能不高、自身发展能力弱的群体增收、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是一个方面;如何保持住产业持续发展、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让大家都有钱赚,也非常重要。要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基础和关键还是人才。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创造更多条件,既联住广大小农户,也联结更多新力量,用乡村产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路人才,让大家愿意留下来、扎下根,一棒接一棒,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