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梯田,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享誉世界的云南哈尼梯田、广西龙脊梯田,鲜为人知的是,在地处我国北方的太行山深处,隐藏着规模宏大、直达山巅的“石梯田”。
河北省涉县的旱作石堰梯田,于2022年成功入选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成为太行山的一张名片,也成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河北涉县太行山区的“石梯田”是一种旱作梯田。这里缺土少水,自然条件艰苦,人和梯田之间却形成了奇妙的相互依存关系。2014年,农业部发布第二批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位列其中。这里的石梯田由一块块山石修葺而成,也叫石堰梯田。所谓石堰,就是石头垒起的梯田田埂。石堰的平均厚度约为0.7米,每立方米石堰大约由400块大小不一的山石堆叠而成,在它们的拱卫下,梯田对山坡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有的坡面利用率高达90%,面积最小的梯田甚至不足1平方米。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这里的石梯田既有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功能,又通过种植多种农作物,包括许多具有重要遗传价值的地方品种,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靠山吃山
石梯田焕新颜
石堰梯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赵简子屯兵耕种的时期。元明清三代开发垦筑,形成了相当可观的规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涉县人民响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号召,整修梯田、扩大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涉县人民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治山修田不止,使旱作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提高,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农业系统不断完善。
现存的涉县旱作梯田核心区包括3大片区46个村,总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旱作梯田面积35万亩,分25万余块,每块梯田平均面积0.14亩,土层厚不足0.5米。石堰高的达7米,低的1米左右,平均厚度0.7米。涉县旱作梯田的石堰长度近1.5万公里,高低落差近500米。在一座座山岭上,层层梯田从山脚盘绕至山顶,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之为“中国的第二长城”“世界一大奇迹”。
涉县石梯田在石多土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的条件下,能够修筑而成,充分反映出当地人民的“愚公精神”。涉县世世代代的“愚公”们不断发展农耕技术、集雨蓄水的水土资源利用技术,也有间作、套作、轮作等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更有“作物种植-毛驴饲养-驴粪还田”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从乡村景观角度看,既有灌丛-石堰梯田-村落-河滩的立体景观,又有在田埂上种植花椒树固土的“梯田-石堰-花椒树”农业景观,更有“石头-梯田-作物-毛驴-村民”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逐步兴起与发展,涉县石梯田以其独特的乡村农业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逐渐吸引了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者前往,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逐渐凸显。
“种子银行”
保住“老种子”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邯郸涉县王金庄村,有一家储存“农业芯片”的“种子银行”。老紫玉米、老黄玉米、黄谷、红谷、紫扁豆角……走进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大大小小的瓶子摆满陈列架,里面装有各种粮食和蔬菜种子,标签、品种、编码一目了然。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的负责人刘玉荣说:“目前,我们王金庄‘种子银行’共保存了77个种类,171个传统农家种。其中,粮食作物有60多个品种,蔬菜作物也有60多个品种,这些都是我们当地的老品种。”
数百年来,为了生存,当地村民凿石垒堰,覆土造田,建造起了规模宏大的石堰梯田。梯田里不仅种植谷子、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还种有花椒、核桃、连翘等经济作物。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从2018年起,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在王金庄成立志愿者团队,调查收集王金庄种植的老品种。2019年,在中国农大、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正式成立。
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史保明介绍,当地的“老种子”进入“种子银行”后,还需要鉴定、提纯复壮、筛选留种,每年更新,确保活态保护“老种子”。为此,涉县农业农村局把王金庄道峧沟的200多亩梯田选为老品种提纯复壮试验田。“一些农家品种种植时间长了,就会混杂退化,所以需要提纯复壮,现在我们每年在试验田选择30个品种进行种植,恢复它的种性,提高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史保明说。
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不仅向村民提供种子,而且提供技术指导,并联合当地电商提供销售渠道,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21年,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被评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之一。
王金庄的农民“种子银行”为保护农作物的多样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留下一个老品种,就留下了老品种的基因库,把多个老品种保留下来,就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产业开花
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不仅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全球少有的旱作梯田系统。经过长期演化,梯田与山顶的森林和灌丛、山谷的村落和河流形成了复合生态系统,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而且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养分循环等生态功能。涉县是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其品质闻名遐迩。除花椒、核桃外,梯田中还出产小米、玉米、大豆、黑枣等农林产品。在脆弱的生态环境里,当地人们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使不断增长的人口、逐渐开辟的梯田与充满智慧的农耕技术长期协同进化,在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区实现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充分利用当地多样化的作物与品种资源,形成了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和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有力保障了当地人们的粮食安全、生计安全和社会福祉。
花椒产业是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重要产业之一,西坡村6户村民成立了青阳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改变过去西坡村群众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通过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共同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2022年,合作社共销售花椒25万斤、黑枣22万斤,社员也由原来的6户发展到200户,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658户2500余人种植花椒等农产品。
宏大的石堰梯田景观创造出了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保存了大量重要农业物种资源。据调查,梯田核心区王金庄村保留农业物种26科57属77种包括171个传统农家品种。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见证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发展,也在太行山区乃至中国北方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印记。当地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习俗,使得遗产系统千百年来活态传承,历史上从未发生过间断。遗产系统的价值体系充满着传统农业智慧,代表着中国北方旱作农耕文化精华,对于遗产地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