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蚂蚁岛村 “红色引擎”激活海岛“幸福密码”
时间:2023-09-04 14:40:5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蚂蚁哎,快快来,铁硬骨头啃落来……”5月25日,大型原创现代越剧《浪尖上的蚂蚁岛》在三八海塘实景演出,将剧目搬进故事发源地蚂蚁岛,是将实景演艺和红色旅游融合的一次全新尝试,讲好蚂蚁岛故事,让蚂蚁岛精神得到更好的延续和传承。通过声情并茂的演绎,将搓草绳、撑大船、造海塘、抗台风等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使观看的群众沉浸其中。三八海塘区域从上山炸石到浸滩溜泥,再到渔嫂们接力把饿哭的婴儿送到母亲怀里,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演员们精彩的演绎,让游客沉浸式地感受到了蚂蚁岛妇女艰辛的创业历程。

  “很久以前就听过蚂蚁岛的故事,这次我们全村40多名党员来到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追寻红色印记,从蚂蚁岛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文昌镇西阳村党总支书记王水花说:“这种实景演绎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蚂蚁岛老一辈创业者不懈奋斗的艰苦岁月,学习到了他们敢闯、敢拼、敢搏的奋斗精神。”

  2005年6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蚂蚁岛时强调:“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18年来,蚂蚁岛人牢记嘱托,坚守“蚂蚁岛精神”,破译海岛振兴的“红色密码”。

  守牢艰苦创业的发展底色

  艰苦创业是蚂蚁岛的根和魂。从20世纪50年代起,蚂蚁岛人就苦干实干、战天斗海,通过组织集体生产,成为浙江沿海地区第一个实现渔船机帆化、电灯照明化的海岛,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成为当时新中国渔业战线的标杆。

  自2005年起,蚂蚁岛人面对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的趋势,主动求变、二次创业、再啃骨头,不断呈现新气象。坚持科技兴渔,推广冰水两相海水保鲜设备,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渔获附加值。突破“竹节虾+梭子蟹”混养模式,实现养殖亩产翻番。在渔船数量减少近一半的情况下,仍实现渔业增产增收。

  2022年,渔业产量达到25634吨,渔民人均收入达到6.8万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10倍和9倍。开展精深加工,突出传统产品虾皮的健康补钙属性,研制开发了一批休闲即食、预制菜新产品,虾皮由原来不到30元/斤卖到了100元/斤。发展海岛旅游,树立“碧海金沙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渔村、渔俗、渔港、渔船转化为旅游卖点,引导群众发展民宿排档经济。2005年,岛上只有几家渔家乐,户均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岛上已有15家民宿、10家排档,2022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1200万元,户均年收入30万元以上,蚂蚁岛人的奋斗史生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强化勇争一流的争先意识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蚂蚁岛人民公社就发动群众将全岛坟墓迁移到附近的小蚂蚁岛,腾出山体植树造林。为了拓展空间,又兴起了围海造田的热潮,男人下海,女人就挑重担,一年多时间,蚂蚁岛的女人们就建起了一条长1300米的海塘。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蚂蚁岛时曾说:“我印象最深的是你们渔村的卫生搞得那么好,日常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这正是蚂蚁岛人不甘人后的体现。

  2005年后,蚂蚁岛人更将“两山”理念深深融入自己的基因,在走好渔村绿色发展之路上争一流。破解海岛区域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两大难题,完成全岛雨污分流、污水集污纳管,实现垃圾集中外运处理。实施序化工程,推进渔船、渔网、渔具常态序化管理,发动渔民将暂时不用的渔具搬移至统一建设的岛内仓库,实行全岛环境卫生物业化管理,荣获“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小镇”称号。实施美化工程,深挖红色奋斗精神底蕴和渔村渔港文化符号,完成全岛主干路网的景区化改造,增添一批独具渔俗渔村韵味的美丽节点和美丽庭院,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发动群众集体共建共享

  纵观蚂蚁岛7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渔业起步阶段筹资打造草绳船、火囱船,还是在互助组、合作化等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尝试,群众主体一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动群众凝聚发展力量,实现共同富裕。

  2005年以来,蚂蚁岛人进一步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做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同步发展。在党建统领基础上,不断壮大村民自治同心圆,搭建民生议事堂等多个群众参政议事平台。把乡贤、孝道、公德建设融入村社自治,推出“蚂蚁好人”“蚂蚁红榜”载体,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作用,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021年,蚂蚁岛村获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蚂蚁岛村党总支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岛没有一起信访积案。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壮大,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43.55万元,是2005年的14倍,存款近800万元。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