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6次到嘉兴调研视察,对嘉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一直以来,嘉兴市牢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殷殷嘱托,始终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是全省乃至全国城乡发展均衡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自2022年浙江省启动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以来,作为全省唯一的综合集成试点单位,嘉兴市锚定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深入实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以目标统筹强化改革成效、以政策集成放大叠加效应、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有力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持续打造城乡均衡富庶发展先行地、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不断夯实三农底盘。
主要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市始终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创造了“飞地抱团”“十改联动”“强村九法”“农民共富十法”等实践做法,逐步消除造成“三大差距”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被列为综合集成试点后,嘉兴市立足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走在前列的基础,以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为总抓手,进一步强化改革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放大改革的牵引和撬动作用,打造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
突出目标集成,谋划“系统性”改革思路框架。嘉兴紧盯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强化目标导向,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各项改革不断向中心任务看齐靠拢,确保各项改革战略、规划和举措之间的相互衔接,有机配合。一是聚焦农业转型提质。嘉兴市出台了《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努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市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嘉兴特色的农业强市,争创农业强国市域样板。一方面,嘉兴市守住底线不动摇,切实扛起“浙北粮仓”重任,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稻渔轮作、粮经轮作的“万元千斤”模式,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连续17年列全省第一。另一方面,全力实施农业“双强”十大工程,深入推进“一核四芯”高能级产业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动能,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全面转型升级。二是聚焦乡村转型发展。嘉兴市积极促进县域、镇村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联动发展,塑造“禾兴六韵、十图百景”的空间格局。2022年,嘉兴市发布《嘉兴市全域未来乡村生活圈导则》,提出加快建设未来乡村,集成叠加“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等多种类型乡村工作,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今年2月,嘉兴市出台《嘉兴市建设和美乡村示范片区 高质量推动农村全域美丽行动计划》,将和美乡村示范片区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集成载体和示范窗口,通过上下联动全面发动、加快统筹项目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嘉兴样板。目前已经启动7个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三是聚焦农民持续增收。嘉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连续19年居浙江省首位,2022年,嘉兴市率先出台《嘉兴市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意见》,起草了“农民共富十法”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广“飞地抱团”“众筹共建”“强村分红”等强村富民重点举措,进一步促进“强村”与“富民”同频共振。
突出要素集成,激发“组合式”改革内生动力。嘉兴市发挥先发优势,因地制宜设计24个试点项目,通过对农村资源要素的全环节优化配置和全链条优化支撑,集成打造要素资源比较优势,系统形成乡村产业洼地效应。一是打好“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组合拳。抓住村级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营途径,用好“飞地抱团+”“共富体”等特色强村载体,努力破解村集体单打独斗的困局。桐乡市依托濮院镇毛衫产业与市场的区位优势,组织全市91个行政村与龙泉市9个行政村共同出资参与建设全省首个跨区域“百村共富项目”——桐乡濮院数字时尚星城,打造集中式未来工业社区,实现区域化资源共享。二是打好“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组合拳。在秀洲区、嘉善县、桐乡市、平湖市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以推进“土地整治+连片流转+标准农地”为牵引,以科技攻关转化、农机农艺融合为驱动,推动农村土地向高层次人才流转,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秀洲区在全市第一产粮大镇新塍镇设立火炬片区,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强农业科技、设施装备、数据资源等要素保障,提升农业产业能级,解决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难题,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村集体多方共赢。三是打好“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组合拳。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退出制度,大力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利用,集成农村建设用地改革,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推动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共建共享。平湖市独山港镇穗轮村鼓励引导农户将闲置农房委托给村里,统一改造成“新乡邻”公寓,村里负责出资对房屋内部进行改建装修以及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再将公寓出租给企业用作工人宿舍,不仅提高了出租收益,而且解决了零散出租带来的村庄管理、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难题。四是打好“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组合拳。依托“浙江乡村大脑”体系架构,全面贯通省级农业农村数字化开发应用;集中市县两级力量开发“强村富民综合集成应用”,目前已初步完成飞地抱团、众筹共富、承包地管理、主体培育等4个子场景开发建设。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褚大姐甜瓜专业合作社引入省农科院量身定制的甜瓜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大棚甜瓜种植人工、肥料节省了30%以上,甜瓜生产精品率提高了一倍,每亩甜瓜产值增加了30%,达到3万元。
突出平台集成,打造“一体化”改革推进模式。嘉兴市从实际出发,找准与当地三农发展特色相契合的突破口和改革路径,依托一大批具有承载力、牵引力、聚合力的高能级平台,为科技、资金和人才入驻备好阵地,为后续发展腾出空间。一是推广“飞地抱团”,村村联手打造“增收引擎”。由县级统筹、跨镇发展,把村级扶持资金、帮扶资金和宅基地复垦、腾退“低小散”企业、“强村计划”每年分配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等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区位优势明显、条件相对优越的“飞地”,联合建设小微企业园,实现固定返利或股份分红。目前累计建成“飞地抱团”项目154个,涉及1919村次,项目总投资172.47亿元,收益率普遍达到8%~12%。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的中德生态产业园三期项目由嘉善县、庆元县、九寨沟县三地共建,实现跨县、跨省“飞地抱团”。二是打造“共富体”,盘活资源实现“一地三金”。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把设施、劳动力、生产资料等一些相对闲置的资源利用好,打造成村集体所有、全链条建设和管理均由村民共享共治的“共富体”,实现农民增收、集体获益、村庄提质。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探索“四共四筹”机制,做好产业经营与村庄经营的文章,打造现代农业“共富大棚”和电商直播“共富工坊”,带动强村富民。南湖区凤桥镇盘活闲置厂房,由农户自愿出资入股与村集体共建冷库,既解决了丰收季水果无处存放的难题,又为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嘉善县姚庄镇以地换地、以棚换棚,通过闲置资源回收再造,建起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直接吸纳农户就业。三是建设产业园区,集聚要素创建“农业硅谷”。着力推进农业经济开发区、优质稻米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业创新孵化园等农业产业平台建设,用二产的理念、三产的思维,打造一批现代乡村产业标杆,集聚“高精尖”现代农业项目落地,吸引优秀青年到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农田流转和农房集聚等工作,为科技含量足、带动能力强的优质农业项目入驻搭好平台,力争打造农业科技“新硅谷”。桐乡市崇福农创园引入了47个项目,涌现出“小虫草堂”刘国明、“大米哥”谢跃平、“焰火大叔”张源等一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农创客”。四是加速信息应用,数智赋能开启“未来农业”。统筹数字种养基地、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等一批数字农业新基建示范创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促进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南湖区七星街道湘家荡数字农业工厂已实现果蔬生产高度智能化自动化,可节约75%的土地,产量是传统温室的5~10倍。近年来,嘉兴市不断加大“未来农场”建设支持力度,打造智慧农业核心,延伸产业链条,开辟出高效生态农业的新空间。嘉兴市华腾石湾未来猪场、青莲未来牧场、桐信种苗未来农场、绿迹未来农场入选浙江省首批10个“未来农场”。
突出力量集成,形成“一盘棋”改革工作格局。嘉兴市强化清单化、项目化、专班化推进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协同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一是筑牢基础,保障体系“更有序”。把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纳入全市“牵一发而动全身”重大改革任务进行攻坚突破,建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建立联系、调度、通报、督导等六项常态化工作制度,制定严格考核评价措施,重点部署、强力推进改革工作。二是政策引领,改革重点“更有力”。以促进城乡要素高效配置、构筑新时代共创共富共享体系为总目标,细化实化四套“组合拳”改革内涵,结合各县区区域特色,明确了加快推广“飞地抱团+”、大力推进共富体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集中开发“强村富民综合集成应用”子场景等切入口。三是统筹兼顾,试点探索“更有效”。确定所辖全部7个县(市、区)作为集成改革试点单位,首批共确定24个试点项目。如南湖区负责探索建设“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等,秀洲区负责探索宅基地资格权有偿退出等,嘉善县负责探索现代农业“小微飞创”模式等,海盐县负责探索村庄市场化经营模式等,桐乡市负责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等。在县级试点成熟的基础上再推广到全市,不断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并形成标志性成果。
取得成效
从调研情况看,嘉兴市系统推进乡村集成改革,协同促进强村富民,为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健全了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保障和增进了农村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嘉兴市通过打造“一核四芯”农业高能级产业平台,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带动了传统种粮业展现出新面貌,不断激发强农兴农富农新动能。同时,依托农业“双强”行动,农业产业数字化、科技化水平大幅提升。2022年,稻虾、稻鳖、稻鳅等综合种养面积在嘉兴达到14万亩,亩均增效约2500元。嘉兴市获得全省农业“双强”行动“赛马”激励,入选的省级农业“双强”项目有23个。南湖区新丰镇净湘村村民杨金良尝到了粮经轮作“万元千斤”模式的甜头,他说:“我采用的是‘大棚生姜—晚稻’复种模式,采用区里推广的‘三棚四膜’生姜套种的方式,每亩能挣3万多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嘉善县陶庄镇主打水稻“智种产业”,副镇长王刚说:“好种子带来好收成,一方面通过改善现有种子质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高给农民增加收益,不仅如此,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在位于秀洲区王江泾镇的长溪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张永林说:“现在种粮,跟以前比真的是大不一样了!去年6月小麦丰收时,通过‘种粮宝’小程序下单,8台收割机半个多小时就来到农场作业,不仅效率高,还更方便了!”
二是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深入推进第四轮“强村富民”计划,启动强村公司培育计划,村庄经营能力不断提升,村集体收入来源不断拓宽。桐乡市石门镇春丽桥村与附近的9个行政村抱团发展,成立了石门湾粮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粮油产业抱团发展的新路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张卫兴说:“种粮信心更足,明年合作社打算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服务功能,让石门湾大米越种越香。”海宁市丁桥镇新仓村梁家墩通过进行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改造、盘活闲置农房和引入专业团队运营,激活了美丽经济,旅游综合收入超2000万元。新仓村党委书记陈志华说:“梁家墩打下了水清岸绿的底子,让民宿生意活起来、亮起来,让老百姓实现了增收。”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大宁村等6个村联合成立振欣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2022年实现总收入1800万元,村均分红达到30万元。大宁村党总支书记汤良峰信心十足地说:“走抱团发展的新路子,解决了村级班子人员较少,用于谋划集体经济发展的精力有限的问题,村村实现年经常性收入超200万元的目标肯定能达到。”
三是提升了乡村治理效果。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嘉兴市以“四治融合”为基础,加快数字化应用多跨整合,推行“股份分红+善治积分”模式,激发了群众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村务治理的热情和约束自身行为、自觉遵法守法的意识。桐乡市洲泉镇以数字化改革赋能移风易俗,镇党委副书记王寅苹说:“通过开发‘家宴一件事’应用模块,实现家宴申办、移风易俗宣教、承诺、监督、奖励全链条闭环治理,让农村宴席不再是‘甜蜜负担’。”平湖市当湖街道通界村村民陈志英积极投身村里的垃圾分类、治水护绿、文明评创等活动,获评“和美股东代表户”,家里不仅获得20%的股本加权,也获得了积分奖励,她说:“平时参与多,年底积分多,不仅分红多,还很光荣,说明自己为村里做贡献做得多。”平湖市钟埭街道钟埭村以党建统领产业联盟共富体建设,推动实现景区村庄共建共享,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的重庆人李小平说:“村里把那绿化、灯光都搞好了,来玩的人多了,生意好做了。”
四是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嘉兴市积极探索创新股份收益分配制度,切实赋予农民享有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保障了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平湖市新埭镇大齐塘村以所有村民众筹入股形式建设“共富码头”,大齐塘村党支部书记黄伟说:“该项目投资总额1365万元,参与持股农户632户。按照‘保底10%分红+二次分红’收益模式,农户每年收益率可达20%,年均增收2200元以上,低收入家庭户均增收620元以上。”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打造了浙江首个棚下养菇、棚顶发电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食用菌种植户许益民说:“现在日子比以前过得好多了,收入相对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基地建成之后,村里村外的中老年人随时可以过来打零工,可以拥有一笔额外的收入。”秀洲区新塍镇火炬村以“万亩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平台,集成配套河道水源整治、高标准机泵建设、机耕路面硬化等,提高了生产效率。粮食种植大户杨颖烽承包了2000多亩土地,他说:“目前小麦亩产1000斤左右,产量提高了近40%,小麦、油菜、水稻三种作物年产值近800万元。”
工作启示
嘉兴市立足新发展阶段,把农村改革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扎实开展集成改革试点,促进了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发挥了先行先试的积极作用,为其他地方开展乡村集成改革提供了经验启示。
一是找准切入点才能撬动整体性改革突破。乡村集成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把握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其中找准切入口是关键,既要能发挥“落一子而满盘活”的作用,又要能串起前后相关改革。嘉兴市以“飞地抱团”项目、强村公司、“共富体”建设,以及农业产业数字赋能、科技赋能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组合和牵引这些年来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集成落地,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强村富民治理效能。这启示我们,改革集成是一个目标指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在顶层设计时,既要立足于“大”,把农村改革放到三农发展全局中审视,找准前期遇到的问题、发展中绕不过的问题,又要找准选巧落点,落子在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措施集成的关键处、要害处。只有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新特征,抓住关键性问题,把准改革发力点、着力点,才能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才能深化系统性改革重塑。改革集成,不是以往改革单项的简单堆叠,更不能照搬照抄已有模式。各地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特色有别,农村改革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嘉兴市结合城乡均衡发展实际,将改革目标具体化为促进城乡要素高效配置、构筑新时代共创共富共享体系,所辖7个县(市、区)围绕总目标,提出了24个首批试点项目,例如嘉善姚庄镇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项目、平湖广陈粮食全产业链项目等,这些项目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各县域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基础特色高度吻合,不仅细化实化了“四套组合拳”改革内涵,更有利于政策集成配套迅速落地见效。因此,在乡村集成改革过程中,要强调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选择若干启动改革、率先破题,还要找准各项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找准堵点、痛点、淤点,找到与当地发展特色相契合的突破方向和改革路径。
三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才能走稳多元化改革进程。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绝不能让农民成为农村改革旁观者,而应让其有切身的参与感,让农民成为改革进程的主要参与者、改革红利的主要受益者。嘉兴市凝聚合力、协同推进乡村集成改革的实践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活农民的主体力量。嘉兴市在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共富体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乡村治理创新等工作中,千方百计让农民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参与中不仅收获红利,还收获自尊和自信,让农民有信心、有奔头,自然愿意担当发展主体。由此可见,把好农村改革导向,要首先解决好“谁来发展”“怎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既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要打通发展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受益的内在循环通道,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用活农村资产资源才能拓宽市场化改革路径。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之举。嘉兴市深挖村集体资产资源潜力,通过组建党建共富联建、“飞地抱团”项目、“百团联百村”共建共富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村集体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将闲置资源转化为产业,破解村集体资源优势不平衡问题,实现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共赢。这启示我们,“资源成就价值,整合凝聚力量”,推进集成改革,就是要把资源整合起来,把力量联结起来,使分散的农村资产资源形成合力,并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实现科学统筹调配资源。同时,要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分享更多改革成果。
(调研组成员:雷刘功 徐刚 何晓霞 周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