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烈烈阳光,青海省西宁市还是一片清爽。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让这座“世界凉爽城市”,成了广大游客夏日避暑的绝佳选择。然而,选择夏天到这里“扎根”的不止游人,还有一类被称为“冷凉蔬菜”的农作物。
“冷凉蔬菜”是指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产的蔬菜,在青海、甘肃等地又被称为“高原夏菜”。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发挥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建设为抓手,发挥“河湟田源”等农产品品牌引领作用,补齐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短板,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经营,农民参与收益”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
绿色发展带来高质高效
在西宁市大通县景阳镇的甘树湾村,一大片绿油油的甘蓝在阳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7-10月是甘蓝集中上市的时间,它们正紧凑地排好“队形”,等待着不久之后那一张张丰收的笑脸。
“我们这里海拔高,光照足,气候冷凉,特别适合种植甘蓝等作物。甘蓝是我们这儿的特色,非常受欢迎。”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广生自豪地说。大通景阳千亩甘蓝基地是由大通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运营的。据介绍,去年甘蓝种植面积达1000亩,产量达到4100吨,种植收入总额达到了450万元。
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不仅仅带来了种植冷凉蔬菜的可能,更为绿色有机种植提供了绝佳的条件。“由于独特的高原气候,我们这里病虫害很少。”张广生告诉记者,大通县在全县蔬菜生产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通过增施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张挂粘虫色板等农业增效措施,预计今年蔬菜产量达5400吨,比2022年亩单产增加0.6吨。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正因为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高原冷凉蔬菜绿色有机的品质,大通县的甘蓝受到省内外市场客户的青睐。据了解,优质高品质的甘蓝不仅丰富了西宁人的“菜篮子”,而且逐渐依托高品质、绿色有机、错季节供应等特点,走上了全国餐桌。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据介绍,西宁市目前年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60万亩以上,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122个、有机农产品31个,率先在青海全省实现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人才带动促进致富增收
走进景阳镇茼蒿基地,一排蓝色的蔬菜大棚在强烈的阳光下格外引人注目。走上前去,一个身着黑色POLO衫的小伙子正在大棚里查看作物长势。干练的短发、黝黑的皮肤、简单的方框眼镜,这位来自山东的基地负责人卜海露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姐姐发现了西宁这边夏季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茼蒿。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和支持下,去年我们就开始试种。”谈起来到这里的原因,卜海露笑了,他说确实是像“缘分”一样。
和他一起来到西宁的还有20位种植专家,他们分别在景阳镇和黄家寨镇成立公司发展茼蒿种植。
“今天上午刚刚运走几大车,这边种出来的茼蒿颜色、品质都很好,比很多地方长得都壮,非常受欢迎。”卜海露拿起一把茼蒿,向记者介绍。这里的茼蒿凌晨采摘、分拣后,拉到冷库,再经过包装封箱,当天便会运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咸阳、邯郸等城市。
当地的茼蒿采用错时种植、错时采收的方式,从4月到10月,市场上都有产自大通县的优质茼蒿。据介绍,目前每天销售茼蒿3万斤左右,90%以上销往省外,其他销往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天然的气候优势,让产自大通的茼蒿深受外地客户的青睐。
在景阳镇不远处的城关镇,也有一位从外省来到西宁种菜的人。“去年我来到青海考察,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大通县,看到这里的土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条件非常好,我就取消了下面的行程,决定在这里试种。”城关镇豌豆苗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和益介绍。
李和益同时也是上海壹农实业有限公司的股东。据了解,大通县农业农村局坚持以商招商,在今年年初引进上海壹农实业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约800亩的豌豆苗种植基地。
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助推产业。人才和技术的引进,让西宁的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联农带农、促进增收的作用。无论是卜海露的茼蒿基地还是李和益的豌豆苗基地,每天在这里采摘的都是附近村子的农户。这些种植基地都可以提供几十个就业岗位,农户们每天的收入也都在几百元以上。
功能拓展探索农业新未来
一场小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气息。但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的千紫缘游乐场中,游人如织,秋千、滑梯、小猪赛跑……记者被眼前各种有趣的娱乐设施、亲子间的趣味互动、孩童奔跑时的欢声笑语所打动,游客的热情和清爽的天气形成了强烈对比。
沿着观光步道继续前进,一幢富有科技感的建筑映入眼帘。“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是一家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科研应用于一体的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创建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已经工作7年的王晓鹏向记者介绍,园区以“党支部+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5+”发展模式,建立起以市场为龙头,文化创意研发、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教育培训、贸易物流、餐饮服务、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走进园区,游客们聚集在各种颜色的甜菜种植区域前。“我们将观光农业、科研应用、太空育种和冷凉蔬菜种植结合起来,这些各种颜色的甜菜都是太空育种后的成果。”王晓鹏说。
现代农业的功能已经不局限于提供农产品供给,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向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潜力。据介绍,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科普教育活动,精心打造千紫缘乡村旅游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拓宽乡村旅游空间,挖掘发扬传统民俗文化,丰富旅游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乡村旅游和户外运动中,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是为了找到农业未来的样子,也是寻找带动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更多可能。据了解,近几年西宁市湟中区着力打造休闲乡村转型升级,促进乡村产业协同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已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年接待游客超154万人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为2.66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890人,间接带动周边群众参与旅游业3000人。
高原净土,凉爽“夏都”,种下的不止一颗颗“夏菜”,还有一个个致富的梦想,以及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的目标。在一系列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及诸多因素影响下,2022年西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2.96亿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97元,增长5.7%。“下一步,西宁将全面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先行示范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打造西北最大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中心、绿色有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及全产业链先行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农业品牌集聚区。”西宁市副市长肖向东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