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共美 逐梦山海——福建乡村振兴走笔
时间:2023-08-17 09:13:4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牛震 张昆 字号:【

  八闽大地,背山而居,向海而生。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实践地,福建向来承载着许多期待。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闽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牢记嘱托凝心聚力,奋力建功新征程。近年来,福建在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方面重点发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山海间逐梦共富共美,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振兴之路。

  打好“特色牌”

  乡村产业“态势新”“活力强”

  茶,是福建的一张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茶都”安溪,茶香四溢。走在这座城市街头,道路两旁茶馆林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香。饭前饭后、闲聊待客,安溪人总会泡上一壶铁观音,悠闲地享受着品茶时光。

  “从全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蜕变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安溪主要就是靠茶,全县80%的人都与茶产业相关。”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陈永春说。

  循着茶香,从县城驱车30分钟,记者来到安溪铁观音“魏说”发源地——西坪镇松岩村,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一见面,他就拿出自制的铁观音,招呼我们坐下喝茶。

  “安溪的自然环境是铁观音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其他地方种不出安溪的味。”从十三岁学习制茶,如今年近六旬的魏月德聊起铁观音就滔滔不绝:“这么多年来,正是因为安溪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才将铁观音产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让大半个县的人吃上‘茶业饭’。”

  2022年,安溪县涉茶总产值达320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达1430亿元,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第一,连续七年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

  守着自然优势是否就能续写辉煌?十多年前的“农残风波”让安溪人记忆犹新。几代人喝的茶,被说农残超标伤身,安溪人不能理解。但这件事让安溪人认识到,质量安全是茶产业的生命线,决不能出问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安溪开始着手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射“安溪铁观音1号、2号”卫星,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和现代光学技术,开展病虫害测报、茶园抢险救灾等。建设“数字茶业”云平台,在全国首创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建立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可追溯体系。近年来,安溪茶叶抽检合格率达100%,出口连续15年100%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

  “品质顶呱呱!”作为一位老茶人,魏月德朝着面前的茶,竖起大拇指。“每种铁观音都一样吗?”看着他背后橱窗上的“魏荫名茶”“兰花香”“茶禅寺”等品牌,记者好奇地问道。“铁观音只有一种,柜台上展示的都是根据不同市场需求、不同口味,使用不同工艺、技艺制作出来的。”接完几个定茶电话后,魏月德接着解释,“铁观音品质好,一茶有百香。我们根据不同香味确定一种品牌,这样能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满足市场需求。用品质巩固品牌,用品牌传播文化。以前我们卖茶,后来教人家喝茶,以后还要讲好茶故事、传播好茶文化。”

  “十里不同天,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安溪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铁观音这颗“茶明珠”,同时也造就了独特的地理风貌。“基于茶但不止于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距西坪镇不远的尚卿乡黄岭村,携手国心绿谷公司共同打造“生态旅游茶庄园”。

  “以前这里是‘断头村’,被村民说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村企共建茶庄园后,黄岭村发展成了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前没人来的落后村破天荒地堵了车,三个停车场都不够用了。村里民宿房间早已订购一空。”国心绿谷茶庄园负责人黄清平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把文化变为产业,把生态茶园变为旅游景点,把农村新居变为农家旅馆,把茶叶作为旅游伴手礼,最终实现茶文旅相融合。”

  截至目前,安溪已建成39座各具特色的茶庄园,促进茶叶与旅游、休闲、康养有机融合。每年到安溪消费体验的“铁粉”12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达12亿元。

  产业之花正在福建乡村大地绽放。漳浦县石榴镇填鸭产业“呱呱落地”,2022年全镇出栏约160万羽,年养殖一产产值达到4.8亿元,二产产值增加约2.5亿元,带动鸭苗养殖、饲料、运输等上下游产业,总产值近10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多个乡镇。龙岭村实施“我在龙岭有亩田”认领项目,盘活闲置土地22亩,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暨农产品产销驿站,打造一条集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素质拓展、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创意体验项目,实现产业有新发展、村容有新形象、村民有新获得。

  老产业提档升级,新产业活力迸发。近年来,福建省坚定不移走特色路、打特色牌,扩大福建品牌影响力。茶叶单产、全产业链产值全国第一,大黄鱼、鲍鱼、紫菜等水产产量全国第一,枇杷、龙眼等水果产量居全国前列,木材、笋等林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竹业产值全国第一,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水平全国领先,蔬菜产品40%调供省外,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二,其中十个品种产量居全国首位。

  增“颜值”提“气质”

  和美乡村“吸睛”又“吸金”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七十多年前,谷文昌带领东山县人民开荒拓土,苦干14年把一个“荒沙岛”变为“绿宝岛”,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如今,谷书记当年的铮铮誓言依然回荡在东山人民心中。

  走在东山海边,湛蓝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海岸。一眼望向远处,海天相连,海鸥盘旋在万顷碧波之上。清爽的海风拂过脸庞,让人不禁想来个深呼吸。从东山岛到南门湾,从风动石到鱼骨沙洲,这方绿水青山,是几代东山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生态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东山县以建设“生态旅游岛·富美新东山”为目标,坚持“一岛一城市、一岛一景区”的思路,持续打造宜居和美乡村,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金色的沙滩绵延几十里,海滩、山峦绿树覆盖。栩栩如生、惟妙逼真、动感强烈的龙、虎、狮、象四个岛群点缀其间,令人咋舌称奇。这里是有着“海上动物园”之称的澳角村。

  “澳角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海洋绿色生态等是我们的优势和依靠。”陈城镇党委书记林大强说:“靠海发展起来的澳角人明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几年,我们从改造、完善、提升入手,实现了从环境美跃向振兴美。”

  “以前都是泥土路,一下雨别说开车了,连走路都困难。”林大强带着记者穿过村庄内部,来到一处观景台上,指着村子里的水泥路说:“现在村子里的路都硬化了,就是下雨,老人小孩都能爬上观景台。”

  站在观景台上,望向不远处的海边,有人悠闲地散步,有人躺着享受海风。“因为常年出海打鱼,过去海岸边的环境不好,没什么人待在海边。”见我们看向海边,林大强说,“澳角村成立了海域整治专项工作队、码头管理小组与‘小红帽’青年志愿队,加强日常巡查,持续推进海域综合整治,为的就是让澳角的海更蓝、水更清。”

  现在的澳角村,一级渔港道路、佛祖庙路、海防路等先后建成,主干道路两侧绿化持续扩大,绿色蔓延到了村庄每一个角落。规范配套垃圾驿站和车辆,实行小区管理模式,确保垃圾日产日清,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由“卖鱼”转为“卖风景”,澳角村人的“绿色变奏曲”渐入佳境。今年累计接待餐饮、住宿游客2万余人次,创收100余万元。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演奏这首“绿色变奏曲”的,不只是澳角村。作为厦门海拔最高、最偏远,曾经最为贫困的山村——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较早出现了是要“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的抉择。曾经,“地瓜当粮草,孩子当背包”是两村的真实写照,“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是两村的生活方式,仅有的收入来源就是种菜制茶。而制茶需要烧火,因此村民只能上山砍树作为木材,那段时间,村子周边的山“秃”了很多。

  1986年和1997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两度到军营村访贫问苦,为高山乡村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指示,留下“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生态发展理念。从此,锚定“开发与生态两手抓、两手硬”的目标,当地村干部和广大群众把生态红线当做“生命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两村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脱贫路。绿色大旗,在这里高高飘扬。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走在如今的高山村里,满目青黛。亲水步道旁的溪水清澈见底,房前屋后有树有果,新建的安置房窗明墙净,高山党校里人来人往。正是两村干部群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花大功夫修复、保护生态环境,才使青山与村庄共焕新颜。如今,两村有绿化近2万亩,共铺设污水管网2.1万米。修缮宗祠、古厝36座,整治裸房、改造农房549栋,新建公厕10座,村庄环境显著提升,军营村被列为市级环卫考评免检单位。两村不仅卖茶叶,还卖上了“空气”和“美景”。

  对好生态的坚守还换来了“意外”的回报。两村率先实现“碳票”变“钞票”,目前,累计完成6.6万吨茶园碳汇和农林碳汇交易,每年可直接为军营、白交祠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1万元。

  “谁也没想到,除了种茶赚钱,茶园的空气也能卖钱。”白交祠村党总支部书记杨金全深深地体会到了生态好的甜头。首笔农业碳汇交易落地后不久,同安首批50万元“乡村振兴碳汇贷”也顺利发放。拿到贷款后,高山村村民苏银坂第一时间将这笔钱用于扩大自家茶园规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继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是福建的骄傲,也是福建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福建接续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3%,全省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面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4%。推进农业绿色发展,2022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3%。完成全国首单农田碳汇、首批农业碳票交易。保护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全省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2.6%,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居全国领先水平。实施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初步形成遍布全省乡村的河流生态走廊。

  扶好“领头雁”

  乡村振兴“人气旺”“底气足”

  “人跑光了,山就抛荒了。人没了,山荒了,再说农业农村有发展就不合适了。”在福建采访期间,魏月德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福建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用乡村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吸引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大力推进人才振兴。

  “今年毕业季,公司每天都能收到二三十份简历。我们已经把筛选标准定为本科。”在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记者见到了28岁的返乡大学生、福建大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陈炜毅。大厝公司成立于2019年,在陈炜毅和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经成长为年销售额7000多万元的潜力公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到澳角村工作。

  “虽说都是‘靠海吃海’,但是我们海岛三代人的发展思路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陈炜毅说,“祖父辈以‘讨海’捕鱼为生计,父辈卖海鲜原材料致富,到了我们这代人,卖的是加工过的海产品。”

  据介绍,前几年村里有位老船长做海鲜微商,一年收入3000多万元。陈炜毅见识到了电商的潜力,也照着别人的方式搞,花大钱收了一批货。但是因为市场波动,这批货屯了两年也没有卖出,着实“栽了一跟头”。后来尝试开网店,但是不知道如何对接渠道,网店运营也得从头学习。而且因为缺少专业人才,产品包装、图片展示、美工文案,他一一包办,付出了极大精力。但是,网上销售却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20年,中国蟹肉占领美国市场的消息,引爆了国内市场,大厝公司终于迎来发展机遇。

  趁着这个难得的机遇,陈炜毅想借助澳角村毗邻台湾、原材料充足的天然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叫得响的品牌。随着电商事业的发展,他的梦想正在实现。

  “我们常常以心理医生自居,时刻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同一种原材料,我们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制作了不同的产品,有适合减肥的低脂产品,也有适合长身体的高钙产品。”大厝公司直播间的大屏上,不同的产品正在轮流展示,每个产品还以视频的方式配上了吃的方法。陈炜毅介绍:“经营思路变了,销售手段也要跟着变。现在短视频兴起,我们给产品配备使用视频,让消费者体验更快捷方便。”

  如今,大厝公司采取计件、计时的方式,招揽周边村民。技术相对成熟的村民,一个月可以赚取8000元左右。同时,大厝公司坚持“让大海反哺每一条河流”,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澳角小学免费提供教材和作业本,无偿捐助困难村民,每年为地方纳税2000余万元。

  “爱拼才会赢。”福建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信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美好生活。在福建,像陈炜毅这样扎根乡村的“领头雁”们越来越多。

  位于漳浦县石榴镇梅北村的鑫梅铁皮石斛产业园内,粗壮的海枣树干上长满了一条条石斛枝条。福建省鑫梅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围绕铁皮石斛做文章,首创将铁皮石斛附生在海枣树上的种植方式,培育出有特色的海枣园林下石斛产业。该企业负责人陈亚萍介绍,去年公司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人数近百人,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鑫梅铁皮石斛成为当地产业的一张“新名片”。

  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方产业。如今,人才正在乡村热土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福建持续强化乡村人才支撑,累计选派1.2万余名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全省7个设区市累计下派因年龄原因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1153名。深化闽台乡建乡创,累计引进100多支台湾团队、340多名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入闽驻村开展村庄规划设计、文创等陪伴式服务。

  新征程中当展现新作为。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说,近年来,全省以开展“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作为抓手,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结合福建实际,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着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发展与环保、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求真务实、积极作为,保持历史耐心,蹄疾步稳、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期待,八闽大地在新征程中汇聚更强力量,劈波斩浪再扬帆,让共富与共美的梦想接续照在这片山海之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澎湃动能。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