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农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时间:2023-08-17 08:54:1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方志权 张晨 楼建丽 字号:【

  从2007年起,上海市松江区创办粮食生产家庭农场,为破解“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十几年来,松江区家庭农场日臻完善。

  具体做法

  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机制运行高效率。一是建立农地流转制度。坚持鼓励和规范土地流转,重点平衡好土地承包农户与家庭农场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推行农民承包土地委托村委会统一流转的方式,集中农民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交给真正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经营。同时,发挥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将土地流转费由原本固定的600元/亩调整为以500斤稻谷实物折价,使土地流转费随粮食收购价变动,让流出土地农民和家庭农场之间的利益由市场调节。二是建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制度。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土地流转水平状况来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兼顾公平与效率,确保家庭劳动力承担的生产规模与现有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以粮食生产家庭农场为例,将其经营规模一般控制在120~200亩,种养结合与机农结合家庭农场根据其经营能力,规模可以适当扩大。三是建立经营者准入和退出制度。准入机制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民,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实行民主选拔、择优选择,由本村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定;退出机制是设定经营者的年龄限制,年满60岁自动退休,将土地交给年轻农户经营。同时建立考核制度,将家庭农场农业生产茬口安排、适时收种、安全用种用药、场容场貌等纳入考核范围,实行考核不合格“一票否决”淘汰机制。

  注重加强耕地保护,实现粮食面积高保障。一是压实党政同责。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生产目标分解下达各镇,明确种植面积和品种,建立粮食生产安全台账。将稳定粮食生产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以考核“指挥棒”压实领导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目标任务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二是抓牢耕地保护。坚持耕地保护数量、质量两手抓。“十三五”以来,耕地面积稳定在21.5万亩以上,连续多年保持耕地面积小幅增长。截至2022年底,耕地面积达到23.25万亩。耕地地力定点监测结果显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从2016年的2.17等提高至2022年的1.72等。三是明确政策导向。2019年以来,相继出台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家庭农场考核奖励、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专项奖补、老年农民退地养老保障、家庭农场主社保参保补贴操作办法等近20项政策,有力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2018年至2022年,平均每年补贴总额达到1.2亿元,亩均约800元。统筹整合各类粮食生产补贴,将绿肥深翻种植补贴、绿肥深翻考核奖补、水稻机直播补贴、农药补贴、农资综合补贴5项补贴整合为“粮食生产环境保护补贴”,补贴标准由每亩518元提高至550元,并通过二次考核的形式发放,推动粮食生产补贴由“补过程”向“补结果”转变。此外,2011年起开展家庭农场考核奖励,通过考核可获得每亩200元奖励,从而调动了种粮积极性。

  注重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实现保护建设高标准。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从2018年起,每年投入分别由0.98亿元、1.39亿元、1.42亿元、1.45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51亿元。二是强化基础设施。从2008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13.8万亩,涉及水利灌溉设施、机耕道、土地平整等投资达5.1亿元。建成日烘干能力2800吨粮食烘干设施、稻米加工厂4家、5000吨低温储存仓库,粮食储存加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根据生产需要改建为供农机设备停放、安置使用的设施用地。2016年以来共建设项目32个,总投资3.8亿元。三是提升耕地质量。积极探索发展种养结合(水稻+生猪)家庭农场模式,畜禽粪污发酵还田等资源化利用,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目前,共有种养结合家庭农场91户,占总数的10.8%。率先推出全国首个耕地质量保险,以耕作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两项“地力水平”核心指标进行客观监管和评价,并将保险的“逆向赔付”转变为“正向激励”。目前,全区已有577户家庭农场投保,覆盖面积9.3万亩。四是推广绿色生产。推行“一茬一养”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据测算,2018年至2022年,耕地亩均化肥使用纯量减少12.4%,水稻每亩减少施药10.4%。2022年化肥农药均比上年减少2%。整建制推进水稻绿色认证,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范示范县。

  注重提升提质增效能力,实现生产经营高水平。一是加强培训指导。每年组织经营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派出技术人员到家庭农场现场指导,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二是发展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培育“松江大米”品牌和地理标志,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加工的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2022年,“松江大米”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达7万亩。着力打造“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通过销售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普通家庭农场抱团闯市场。截至2022年底,共组建了14家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签约家庭农场320户,营销带动面积3.9万亩,联合体内家庭农场每亩增收约360元。三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资服务。建立14家农资超市门店,统一配送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开展信息服务。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为所有家庭农场主配送手机,及时提供气象、植保、市场、价格等各类信息。加强农机服务。完善农机4S店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农机专业保养、维修、评估、处置等服务能力。

  实践思考

  发展家庭农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实行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利于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在活力。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本村实际确定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者条件,有利于实现守土有责、保护耕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属,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流转费收益,有利于实现离土离乡,同时也能保障收益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农场主按照合同期限经营土地,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经营者稳定队伍、提高务农者素质,有效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

  发展家庭农场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必然选择。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家庭农场是小农户的升级版。通过发展家庭农场,松江区改变了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方式,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扶持改造小农户,将土地、劳动力、农机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家庭农场的发展,使松江区农户数量从2007年的4900户减少到目前的819户,规模经营面积与当地生产力相适应,兼顾公平与效率,提高了“三率一力”,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发展家庭农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发展家庭农场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难题,通过依靠机械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助推了粮食生产稳定、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组建家庭农场后,松江区粮田由本地农民规范种植,改变了过去三分之一粮田由外来户低水平经营的情况,通过实施绿肥、发展种养结合等措施,增加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农田养护,有效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松江家庭农场发展十几年来,家庭农场经营收入从刚开始户均4.6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7.02万元,其中机农结合和三位一体家庭农场户均收入普遍超过40万元。发展家庭农场,取得了粮食稳产、农民增收、生态改善、耕地保护的良好成效。

  (作者单位: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