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努力方向。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们党一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导向,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迈上新征程,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明确目标、坚定信心,不断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条件和要求
我国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优势条件。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首先,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障。一方面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二是经过八年接续奋斗,2013-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年均减贫1237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而且脱贫地区发展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三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后,我国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正加快构建,农民权益正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四是农村改革工作持续深入进行,乡村发展的新势能不断释放,农村的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精神风貌不断改善。其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我国人均GDP已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这为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不同领域的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次,近年来,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等各个农业大省分别从各自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纷纷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进军。
建设农业强国要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之路。从概念上看,农业强国指的是在世界农业发展或农业某些重要领域中处于领先或强势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和重要影响。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要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农业图强的方式与手段随时代演进而变化,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对于农业强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应当体现中国农耕文明、农业实际和发展规律,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当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遵循。首先,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这表明我国要走的是一条人口规模巨大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其次,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富裕,这里面肯定也包含了全体中国农民。所以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广大农民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再次,农业除了生产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更广泛的文化和生态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继承中国优秀农耕文化传统,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促进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农业现代化。此外,农业农村一直是生态环境建设的薄弱地区,必须坚持守底线、补短板、有突破的理念,引导农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进而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最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必须坚持开放的视野,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主动出击,将世界其他农业强国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农业分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拓展农业国际合作空间和合作对象,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具体路径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实践证明,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探索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破解了人类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难题。而建设有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必须坚守中国特色,从中国实际出发,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重要基石。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给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之下,更要牢牢掌握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落实“大食物观”及技术路径和配套政策,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不能触碰,严格杜绝“耕地非农化、粮田非粮化”的现象发生。还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田间的日常管理,通过“空天地”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同时,要顺应市场需求,在确保国内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善于审时度势,时刻关注粮食市场消费新趋势,从而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快农业对外合作步伐,大力支持发展一些增产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市场有需求的粮食品种,构建新形势下我国粮食贸易新格局。此外,还要实现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构建与农业强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储备和物流体系,确保粮食产得出、供给及时,销售不断档。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必须走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纵观世界其他农业强国,往往都是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不仅拥有着全球最新的农业科技理念,还掌握着全球农业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手段。首先,要加大政府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科学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技术人才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建立相应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评估、管理和激励机制,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其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农业基因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种业研发创新等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农业方面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断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再次,积极发展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的技术标准,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溯源体系,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安全系数,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还要深化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向实际转化,积极构建科学健康的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体系,提高农业生产销售的推广力度。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进入新时代,农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市场作为连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枢纽,是金融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要深入推进农业制度改革创新,特别是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一方面要坚持“政府+市场+合作”的发展理念,统筹发挥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及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机制作用,分层、分类、分步支持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银行融资、农业收益保险等方面,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尤其是本土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设计出适合三农发展阶段,符合三农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从而支持涉农经营主体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围绕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不断加强政策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精准性,推进政策衔接,整合项目资源。特别是要依托各地区域特色和资源特点,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农业+”新模式,延伸产品加工链、促进农旅“大融合”,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产业融合新路径。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农村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组织各地申报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措并举推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助力新型农业现代化。人才是掌握技术、不断创新的源泉,是科技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永久牌”发展力量。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农民,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一是要加强同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大力发展涉农专业,与农科院校合作开展“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等方法,积极吸纳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积极融入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整体提升农业领域的人力资源质量。二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倡导农村和城市的有志青年回乡创业,并对其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同时,要依托已有或新建现代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立一批具有吸引力和发展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举办新农民新技术创新创业博览会和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为返乡入乡创业青年提供展示平台。三是要结合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需要、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提升农村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和提升涉农企业家积极性的迫切需要,积极实施“头雁计划”的工作方案,为广大农村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村组织人才和产业人才,从而为我国的农业强国建设集聚人才力量。同时,还可以建立农业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定期开展各层次各行业的职业培训,定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业务的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面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与此相对应的是,建议更多技术专家投入农业生产一线,通过“一对一”形式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手段,高产的栽培技术要领带到广袤的田间地头,在技术层面解决粮食品质、增产等问题。
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品牌国际竞争力。产业是最快最好的催化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源动力。要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和完善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先,要认真统筹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目标,共同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农村产业集群、农业结构协调、科技支撑生产、互联网助推经营,打造高产出、高回报的现代农业体系。其次,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促进优质粮食“产购储加销”产业链有机衔接不断完善,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优质品率,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还要最大限度地延长生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在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基础上,围绕产业供应链上下游做长产业链条,推动产地加工向纵深拓展。再次,要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品牌。特别是要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地市一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地理标志品牌和老字号品牌,引导农业生产向绿色、低碳、健康方向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无论是农产品还是手工业品,都要聚焦一项单品,深耕细作,做到行业龙头,打造重量级产业集群,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委党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