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曲周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从这里萌芽
时间:2023-05-25 00:54:4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

  总书记点赞的科技小院发源地在河北曲周。2009年,一群自称“自找苦吃”的中国农业大学青年师生在曲周探索成立科技小院,他们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如今,在几代农大人的努力下,曲周这篇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

  14年前,科技小院从这里萌芽。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团队来到曲周,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

  谈到科技小院的创立,张福锁曾说,2008年,他的团队每年能发100多篇英文论文,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也是这一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村里的父老乡亲谁读英文?我提出,能不能下去,看看怎么把我们的研究用起来。”

  曲周地处黑龙港流域,位于漳河和黄河的冲积平原,整体地势低洼,水旱灾害较多,历史上一直饱受土地盐碱之苦。当地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耙响,不见粮归仓。”同时,曲周与中国农大还有着深厚的渊源。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辈科学家来到曲周,开启了以改土治碱、区域盐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黄淮海战役,治理了曲周县北部28万亩“盐碱窝”,创造了“曲周经验”。

  刚来到曲周时,师生们住在实验站里,离田地较远,跟当地村民下田地的时间总是凑不上。张福锁与团队一商量,“干脆住到村里去”。

  “这一住发现效果特别好。老百姓有什么事随时都找你。”张福锁说,村民们早上在地里看到叶子被虫子咬了,就摘一片叶子回来,问这是怎么回事。晚上没事,村民们也跑到院子里聊天,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就连“科技小院”这个名字,也是村民们给起的。“老百姓说,你们搞科技,把科技带到农家了,就叫科技小院行不行。我说太好了,这太接地气了。”张福锁说。

  仅用一年时间,科技小院师生们利用早晨、晚上和冬闲时间,就将农技培训覆盖全县全部342个村。

  自从有了科技小院,曲周的农业生产就变了样:白寨科技小院通过研究和推广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在增加农户小麦玉米产量的同时,还节约了肥料和机械成本;王庄科技小院带领农民生产优质麦种、生产石磨面粉,大大增加了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后老营科技小院通过研究西瓜嫁接技术、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动了当地西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科技小院每次尝试的新技术,都得到了增产增收的好结果。

  科技小院从曲周出发,不仅遍布华北、辐射全国,还正在走向世界。

  2021年和2022年,科技小院模式连续两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已推广到老挝和非洲多国。

  据悉,中非科技小院先后为12个非洲国家培养了60多名农学类学生。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说:“我们非洲就需要数以万计的科技小院。”

  从成立之初至今,14年过去了,白寨科技小院已经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迎来送往间,小院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来到这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此外,中国农业大学依托曲周县10家科技小院,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村村讲、绿色科技进万家”活动,入驻科技小院的6名老师、45名研究生组成15支惠民实践团,深入曲周县342个行政村,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和绿色种植技术培训。目前,已开展活动250余场次,覆盖全县251个村庄3万余人次。通过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科技培训和服务模式,累计培养8万余名新型科技农民。

  (本刊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